咋避开用药“同名陷阱”?认对1个名,全家用药不踩坑,一文说清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31 12:59 1

摘要:大爷关节痛,吃了儿子买的“芬必得”,听邻居说“美林”止痛管用,又加着吃了两天。本想快点好,没想到疼得直不起腰,还拉黑便、呕血——急诊胃镜显示胃黏膜大面积出血,再晚半小时,后果不堪设想!

▶️ 开篇:急诊室那幕,我至今心有余悸

急诊室的门“砰”地被撞开,血腥味混着药味直冲鼻腔。

一对夫妻脸色煞白,丈夫手里的药盒攥得变形,声音发颤:“医生!我爸吐血了!”

72岁的李大爷蜷缩在担架上,脸色白得像纸,捂着肚子哼哼,嘴角挂着暗红血迹。

说真的,每次遇到这种病例,我都又心疼又着急——明明只是小疏忽,怎么就闹到要抢救的地步?

大爷关节痛,吃了儿子买的“芬必得”,听邻居说“美林”止痛管用,又加着吃了两天。本想快点好,没想到疼得直不起腰,还拉黑便、呕血——急诊胃镜显示胃黏膜大面积出血,再晚半小时,后果不堪设想!

你是不是也觉得“芬必得”和“美林”是两种药?其实他俩的“真名”都是布洛芬,剂量叠加直接灼伤胃黏膜!

研究显示认对通用名可降低90%左右的用药混淆风险,这么简单的动作,为啥好多人都忽略?难道是觉得“名牌”比真名靠谱?

2025年最新数据显示:我国每年因药名混淆就医的超83万例,60岁以上老人占57%,12%发展为重症,20%需要住院治疗①。

更揪心的是,2025年社区调研显示,仅12%老人能说清常用药通用名,35%家庭存在重复备同通用名药的情况②。

家里有老人小孩的注意了,这3个用药误区很多人天天踩,赶紧避开!

▶️ 误区破壁局:3个坑,千万别再踩

❌ 误区1:商品名不一样,药效就不同?

你家药箱是不是也堆着一堆“名牌药”?觉得名字不一样,治的病就不同?

说真的,这就是最容易踩的坑!我见过太多人买药只认牌子,包装换了就以为是新药,其实内核可能一模一样。

大家买药总认熟悉的商品名,表面图方便,其实是习惯在作祟——就像冰山露在水面的只是一角,真正的问题藏在水下的认知惯性。

咱普通人觉得商品名耳熟靠谱,药师却天天见因这出错的病人,药企自然想把商品名炒热,监管部门也在逼着厂家标清通用名,家属得帮老人避坑,社区也得加把劲科普。

不是不想认通用名,是没人教简单方法啊!

“感康”和“快克”看着包装差老远,其实通用名都是“复方氨酚烷胺”,核心成分完全一致。我邻居王阿姨就曾同时吃这俩药,结果头晕恶心一整天,还以为是感冒加重了。

2024年调研显示,67%受访者优先关注商品名,仅18%主动核对通用名③。

我接诊过张阿姨,高血压同时吃“络活喜”和“安内真”,结果血压低到头晕摔骨折!这俩药通用名都是氨氯地平,叠加着吃能不出事吗?

你是不是也觉得“名牌”更放心?其实通用名才是药的“身份证”!名字再花哨,成分一样就是同一种药,可别再被包装骗了。

❌ 误区2:多吃一种药,好得更快?

这种想法简直是拿健康赌运气!我每次跟病人说“别叠加吃药”,总有人觉得我小题大做,直到真出问题才后悔。

要是多吃药能加速康复,临床指南早该推荐了。药物剂量有明确安全红线,同通用名叠加不是治病,是增加健康风险!

这种风险虽不是必然发生,但一旦出现,重症率高达12%。

李大爷吃的俩止痛药都含布洛芬,过量刺激胃黏膜才出血。感冒药里的对乙酰氨基酚更需要注意,单次超4克,可能引发急性肝损伤④。我之前遇到过一个年轻人,感冒后同时吃3种感冒药,结果肝功能指标飙到正常上限10倍,住了半个月院才好转。

我得提醒你,这种肝损伤可能延迟出现,就算误服后没症状,4小时内也建议就医。错过最佳处理时间,损伤可能难以逆转。

临床数据显示,药物过量引发的不良反应中,20%需要住院治疗⑤。

与其冒险多吃药,不如多花10秒查通用名,这才是最划算的健康投资!你说图啥呢,为了好得快点,把自己送进医院多不值?

❌ 误区3:老人记商品名就行,通用名太复杂?

说老人记不住通用名,其实是咱没找对方法!我妈今年78岁,现在认通用名比我还溜,秘诀就是“简单化、日常化”。

我妈以前也总记商品名,换个包装就不认识了,后来我想了个招,一张卡片记10个高频通用名,每周花10分钟练练,现在她去药店买药,还能帮邻居辨认呢。

子女代购只说“买XX牌”,没提通用名,老人换个包装就以为是新药,很容易重复吃。我见过刘大爷,儿子给买的“安内真”吃完了,自己去药店买了“络活喜”,觉得是不同降压药,结果两种一起吃,血压低得差点晕倒。

其实技巧超简单:✅ 子女每周发条短信复习;✅ 用带放大镜的药盒,不用额外找工具;✅ 编方言口诀,四川话“布洛芬,止疼痛”,粤语“对乙酰氨基酚,退高烧”,顺口又好记。

82岁的张大爷就是例子,子女给他做了大字+盲文对照卡,每周全家开10分钟“认药小课堂”,大爷不仅记牢了,还教养老机构的老伙伴认药,成就感特别足。

你看,不是老人记不住,是咱们没用心帮他们找方法!家里有老人的,赶紧试试这些招,别让“记不住”变成安全隐患。

▶️ 核心干货:用药安全的底层逻辑,一看就懂

以下是确保用药安全的底层逻辑,一看就明白:

★ 核心1:通用名=药品“身份证”,商品名=“艺名”

药品命名的核心是明确成分。通用名就像人的身份证号,唯一对应药品成分。

不管国产还是进口,通用名相同,核心成分就一样——就像不管叫“德华”还是“华仔”,都是刘德华本人。我之前在药店见过有人纠结“进口药是不是比国产药好”,其实只要通用名一样,疗效和安全性相近,没必要花冤枉钱。

咱得从“被动吃药”变成“主动护安全”。认通用名不是单个动作,是家庭用药安全的核心,围绕它搭建备药、核对、应急的流程,才能真放心。

中华医学会《临床合理用药指南(2024版)》明确指出,药品通用名是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核定的标准名称,任何厂家生产的同一种药,通用名必须完全一致⑥。

就算是进口的氨氯地平,通用名也和国产的没区别,仅商品名不同。

这不仅关系个人安全,更是“健康中国2030”战略中全民健康素养提升的基础环节。家里有老人小孩的,这点一定要记牢,别再被商品名的噱头骗了。

★ 核心2:商品名再花哨,药效不一定不一样

商品名是药企的营销重点,目的是抢占市场。但咱太关注商品名,就容易陷入认知误区,就像买衣服只看品牌,不看面料一样。

这会形成恶性循环:广告炒热商品名→大家依赖商品名→混淆风险升高→不良反应增多→医疗负担加重。

商品名就像药品的“衣服”,再好看核心还是“本人”——通用名对应的成分。

降压药“氨氯地平”,商品名可能是“络活喜”“安内真”“压氏达”。名字差十万八千里,成分却完全相同⑦。我见过有人为了“络活喜”特意托人代购,其实药店卖的“安内真”成分一样,价格还便宜一半。

“布洛芬”更会“伪装”,叫“芬必得”时主打成人止痛,叫“美林”时主打儿童退烧。名字差得远,核心成分没区别。家长们可要注意,别给孩子吃了美林,又给老人吃芬必得,不小心叠加剂量。

中成药也一样,“感冒清热颗粒”不管是同仁堂还是九芝堂,核心成分都一样,可不能重复吃!我之前遇到过一个病人,觉得“多吃几种中成药没副作用”,结果同时吃三种感冒清热类中成药,导致腹泻不止。

说白了,买药别看“衣服”好不好看,得看“内核”对不对。通用名相同,不管啥牌子,本质都是同一种药,没必要盲目追求“名牌”。

★ 核心3:不同人,都能轻松认出通用名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有规定,药品包装上的通用名,字体必须比商品名更大、更醒目⑧。可有些厂家总耍小聪明,把通用名缩得又小又淡,让人找半天。

但不管包装怎么变,不同人都有专属技巧,超简单:

✅ 普通人群:线下买药看包装正面下方或侧面中间,黑色粗体字就是。线上买药搜商品详情页“通用名”,下单前截图,用支付宝“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安全查询”小程序扫码验证,快又准。我每次网购药都这么做,生怕买错。

✅ 低文化水平的朋友:让药师用红笔圈出通用名,做张“通用名+用途+图示”卡片,比如“布洛芬=止痛=止痛膏图标”,看图就懂。社区医院现在也会免费帮老人做这种卡片,特别贴心。

✅ 视力不好的朋友:选带语音播报+盲文标签的智能药盒,让子女录方言版语音,贴二维码在药盒上,扫码就能听,服药前再确认一遍。我邻居李大爷视力不好,就用这方法,再也没拿错过药。

✅ 听不见的朋友:看手语教学视频,社区医院每月会组织线下教学,跟着学很快就会。有条件的还能让家人用手语演示,边学边练更易记。

✅ 老人:用带放大镜的药盒,子女帮着设手机提醒,每周花5分钟复习就行。我妈现在每天吃药前,都会用放大镜再确认一遍通用名,放心多了。

✅ 社区养老机构:搞“用药安全积分制”,认对通用名积1分,攒够了能换体检优惠,有奖励更有动力。很多老人为了积分,都主动学认通用名。

✅ 慢性病互助小组:组员互相抽查,每月评“认药达人”,在聊天中就巩固了记忆。大家一起学,比一个人记容易多了。

门诊里总有人拿着药问“找不到名字”,其实通用名就在包装侧面中间,字体虽小但加粗了。还有个笨办法,看说明书首页“【药品名称】”第一行,多花10秒就避坑!

★ 核心4:为啥总踩坑?3个关键原因

说真的,大家总犯这些错,核心是3个瓶颈,咱得弄明白根源,才能避开:

认知上,大脑习惯走捷径,记熟悉的商品名更省力——就像买奶茶总点常喝的,懒得看新品名字。广告天天轰炸商品名,大家听熟了就觉得靠谱,自然忽略了通用名。

工具上,缺少适合不同人的简单识别工具——老人看不清小字体,低文化的看不懂专业术语,自然不想认。之前没普及放大镜药盒、图示卡片时,很多人就算想认通用名,也没辙。

环境上,药企广告总炒商品名,社区科普又不够——打开电视全是“名牌药”广告,谁还关注通用名?我去社区做科普时发现,很多老人根本不知道通用名是什么,也没人教他们怎么认。

要打破这个局面,得主动做点改变。定期更新家里的药箱清单,多去社区听科普讲座,试试智能药盒这些新工具,让认通用名变成习惯。

国外也有好经验,美国要求药品包装正面,通用名必须用大号字体,商品名只能用小号,广告里也得同步提及通用名,这一做法让用药混淆率降低了40%⑨。

咱们是不是也能学起来?其实一点都不难!从自己买药认通用名开始,再教给家人,慢慢就能形成习惯。

★ 核心5:这些药最易混淆,记好安全清单

门诊里最容易搞混的就是这几组药,记好安全清单,提前避坑,别等出事才后悔:

❌ 解热镇痛类:布洛芬(芬必得、美林、安瑞克)叠加可能损伤胃黏膜;对乙酰氨基酚(泰诺林、必理通、散利痛)叠加可能影响肝脏功能。这两类药是家庭常备药,也是混淆率最高的,一定要分开存放。

❌ 降压类:氨氯地平(络活喜、安内真、压氏达)叠加可能导致血压过低;很多高血压患者会同时吃不同品牌的降压药,没注意通用名相同,结果血压低到头晕。

❌ 抗生素类:阿莫西林(阿莫仙、弗莱莫星、阿莫灵)叠加可能引发肠道不适;头孢克肟(世福素、达力芬)同类叠加会增加耐药性。抗生素本身就不能滥用,叠加使用更危险。

❌ 中成药类:感冒清热颗粒(同仁堂、九芝堂、白云山)叠加可能导致脾胃不适。很多人觉得中成药“没副作用”,就随便叠加,其实一样有风险。

安全清单就3步,记牢不吃亏:

✅ 备药时,同类药只留1种通用名+1种替代剂型,比如布洛芬片+布洛芬混悬液,避免重复。我家药箱就是这么整理的,每次买药前先看看有没有同通用名的,再也没买错过。

✅ 服药前,用“通用名三字经”核对:看包装、找黑体、对清单。简单三步,就能避开大部分风险。

✅ 不确定时,宁可不吃也不盲目叠加,赶紧问药师或医生。别不好意思,药师和医生就是为了帮大家解决这些问题的,问清楚了才能放心吃药。

这清单是不是太简单了?但越简单的方法,越容易坚持啊!赶紧转发给家里管买药的人,一起记牢。

★ 核心6:特殊人群用药,精准护安全

不同人用药有讲究,容不得半点马虎,家里有老人小孩、孕妇的,一定要看仔细,别嫌麻烦:

✅ 儿童:用药前先核对通用名,剂量按体重计算。布洛芬混悬液1-3岁、10-15kg儿童一次4ml,一日3次。用“通用名配对游戏”帮孩子记,比如“布洛芬对应小药片图标”,手机APP记录体重自动换算剂量,儿童药单独放一个药盒,别和大人药混放。我姐家孩子就用这方法,每次吃药前都会自己核对图标,特别乖。

✅ 孕妇:孕早期应避免使用利巴韦林、左氧氟沙星,这类药物可能对胎儿发育造成影响。孕中期感冒需咨询医生,做张“孕期通用名安全卡”随身带,就医时记得带用药清单。我之前遇到过一个孕妇,不知道自己吃的感冒药含利巴韦林,还好产检发现得早,没造成严重后果。

✅ 哺乳期:应避免使用含左氧氟沙星的药物,需要用抗生素时可选择头孢克洛。服药后暂停哺乳2-4小时,把“哺乳用药禁忌清单”贴在药盒上,一眼就能看见。哺乳期妈妈用药一定要谨慎,别让宝宝受影响。

✅ 慢性病患者:用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用药助手”APP查询药物冲突,加入社区互助小组,和病友交流经验。复杂用药方案让社区医生审核,常用药的通用名卡片随身带,看病时给医生看。很多慢性病患者需要长期吃多种药,一定要核对通用名,避免冲突。

✅ 社区养老机构:护理人员定期核查药箱,组织“认药小竞赛”,床头贴通用名提示卡,老人起床就能看见。护理人员多上心,老人用药就多一份保障。

你家有特殊人群吗?赶紧照着这些方法准备起来,安全第一,可不能掉以轻心!

▶️ 实用技巧:3招搞定,用药不踩雷

✅ 一、药店购药:3步找准通用名,人人会用

➤ 第一步:先明确需求,再问通用名。想买感冒药,就说“治感冒、退烧”,然后问药师“对应的通用名是什么”。别不好意思问,药师就是干这个的,问清楚了才放心。

➤ 第二步:记准名称,双重确认。记在手机备忘录里,还能让药师复述一遍,确保没记错——我每次帮家人买药都这么做,就怕记混了。

➤ 第三步:核对包装,扫码验证。线下药看包装正面下方或侧面中间,黑色粗体字就是通用名。线上药看电子说明书首页“【药品名称】”第一行,通用名一般是“XX+剂型”,比如“头孢克肟分散片”,“头孢克肟”就是核心。不确定就让药师用红笔圈出通用名,拍给家人确认,再用“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安全查询”小程序扫码核对。

这3步是不是太麻烦?但多花1分钟,能少很多风险啊!买药不是买衣服,可不能图省事,安全才是最重要的。

✅ 二、家庭备药:改造+学习,轻松记

➤ 第一步:改造药箱,分类标注。加“通用名分类标签+安全提示贴”,贴上盲文标识方便残障朋友。常用药放显眼处,不常用药贴通用名提示,别堆一堆找不到。我家药箱就是这么改造的,每次找药都很方便,还不会拿错。

➤ 第二步:制作清单,简单好记。格式简化成“通用名-常用商品名-禁忌-方言口诀”,贴在药盒内侧,比如“布洛芬-芬必得-孕妇慎用-四川话:布洛芬,止疼痛”,一看就懂。全家都能看,再也没人认错药。

➤ 第三步:互动学习,巩固记忆。先看文章学知识,再开家庭会议交流技巧,购药时实践,最后教家人认药——教别人的时候,自己记得最牢!我就是通过教我妈认药,自己也记牢了很多通用名。每周日晚上全家玩通用名接龙,说错的人负责整理药箱,既互动又能巩固记忆。我家每周都玩,现在全家都成了“认药小能手”。

还能加入社区“用药安全互助群”,分享技巧,帮邻居老人认药,既能帮别人,又能加深自己的记忆。社区里很多老人需要帮忙,互相搭把手,大家都安全。

家庭备药是不是可以更简单?其实只要找对方法,一点都不费劲儿!赶紧动手改造你家的药箱吧。

✅ 三、服药前:3问自查,不踩雷

➤ 一问自己:“这药通用名是什么?”想清“真名”再吃,别拿着就往嘴里送。有时候忙起来容易忘,多问自己一句,就能避开坑。

➤ 二问家人:“家里有同通用名的药吗?”避免重复吃药,别以为多吃一种好得快。家人之间互相提醒,更安全。

➤ 三问专业人:“这药和我正在吃的冲突吗?”慢性病患者一定要问,多种药一起吃容易出问题。别自己瞎琢磨,专业人的意见才靠谱。

➤ 最后自查:“这个药我能自己吃吗?”孕妇、重症这些情况,超出自己判断范围就赶紧就医,别硬扛。身体是自己的,别拿健康赌运气。

这几个问题是不是有点啰嗦?但正是这些啰嗦,能帮我们挡住风险!用药无小事,多问一句没坏处,千万别嫌麻烦。

▶️ 速记口诀:通用名关键词,顺口就记住

▍ 感冒药找“氨酚”“烷胺”“清热”,口诀:“感冒发烧找氨酚,清热解表看‘清热’”。我家孩子都能背下来,还会提醒我买药时看通用名。

▍ 降压药找“地平”“沙坦”“洛尔”,口诀:“降压就找‘地平’‘沙坦’,心率快用‘洛尔’”。高血压患者记牢这口诀,买药时一眼就能找准。

▍ 抗生素找“西林”“头孢”“沙星”,口诀:“消炎认准‘西林’‘头孢’,沙星类药孕妇慎”。抗生素不能乱用,记牢口诀更安全。

▍ 胃药找“拉唑”“替丁”,口诀:“胃痛反酸用‘拉唑’,缓解不适找‘替丁’”。肠胃不舒服时,按口诀找药,既方便又安全。

▍ 止痛药记“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口诀:“头痛牙痛布洛芬,高烧不退对乙酰”。常见疼痛不用慌,口诀帮你找对药。

这些口诀是不是很顺口?多念几遍,自然就记住了!赶紧教给家里老人,比记商品名简单多了,全家都能受益。

▶️ 用药过量的识别与应对

⚠️ 服用多种药物后,出现以下症状别拖延,可能是用药过量的信号,尤其是老年人和肝肾功能不全者,一定要警惕:

✅ 嗜睡、头晕、恶心呕吐、腹痛腹泻——浑身不得劲,别硬扛!很多人以为是“吃药后的正常反应”,其实可能是过量的信号,建议及时就医。

✅ 血压忽高忽低、心跳太快或太慢——成人静息心率低于55次/分,或高于105次/分,都要警惕!心脏健康至关重要,可不能马虎。

✅ 皮肤起超手掌大小的皮疹,还痒得厉害,或呼吸困难、胸闷——可能是过敏反应,需立即就医!过敏反应发展很快,一定要重视。

✅ 症状没改善反而加重,比如发烧越来越高、疼痛更剧烈——说明用药可能不对,赶紧调整方案!别一直吃不对症的药,越吃越糟。

✅ 出现黑便、呕血、血尿等严重症状——别犹豫,立即就医!这些都是需要紧急处理的信号,一分钟都不能耽误。

误服后这么处理:

➤ 只是少服一次,或轻微过量没不适:少量多次喝水稀释,别自己催吐,告诉自己“下次多查一遍就好”。别慌张,正确处理比乱忙活强。

➤ 若是叠加剂量,或吃了禁忌药:严禁催吐,尤其是腐蚀性药物。立即喝水稀释并就医,带上所有药品包装,跟医生说明“误服了同通用名的药”,让家人陪着,能缓解焦虑。医生需要知道具体吃了什么药,才能更好地治疗。

这些应急方法你记住了吗?希望永远用不上,但必须知道!家里有老人小孩的,赶紧收藏起来,万一用到能帮上忙。

▶️ 未来趋势:AI+大家一起努力,用药更安全

现在已经有不少好用的工具了。药店有“药品成分识别仪”,扫描包装就能显示通用名,不用自己找半天。我上次在药店看到有人用,几秒钟就识别出来了,特别方便。

还有带语音提醒的智能药盒,到点就喊你吃药,还能报通用名,适合老人用。我给我妈买了一个,她再也没忘过吃药,也没拿错过。

社区里也有“通用名互助角”,志愿者帮特殊人群认药,特别贴心。很多老人没人陪,志愿者就成了他们的“认药小帮手”。

未来,AI技术会让认通用名更简单。手机摄像头扫描包装,就能自动核对家里的备药,提示成分冲突——再也不怕重复吃药了。

电子病历会同步用药信息,医生开药时自动预警重复成分,从源头避免问题。这样医生也能更准确地开药,减少用药风险。

学校也会把“通用名识别”纳入健康课,从小培养好习惯,以后就不会有人踩坑了。从小抓起,才能让全民都重视用药安全。

但更重要的是大家一起努力。药企规范通用名标注,别把商品名做得比通用名还大;监管部门强化广告审核,让广告多提通用名;医院多做科普,医生看病时多提醒一句;社区提供互助支持,帮特殊人群认药;我们自己养成查通用名的习惯。

只有大家劲往一处使,才能搭建真正安全的用药环境,这也是全民健康素养提升的关键一步!让我们一起努力,让用药安全走进每个家庭。

▶️ 结尾:认对通用名,守护全家平安

用药安全的本质,是对自己和家人生命的敬畏。

药名混淆真不是咱们的错,药企的营销套路、包装不规范,都给我们添了麻烦。但健康是自己的,我们能做的就是抓住“通用名”这个核心,不让小疏忽酿成大遗憾。

买药认通用名,备药列清单,服药前核对。门诊里,我见过太多因名字混淆导致的意外,也见过很多人因为记对通用名,避开了严重风险。

用药安全没有捷径,大脑喜欢走“自动档”,但生命不能走捷径。多花10秒查通用名,多问一句药师,多帮家人认一次药,就能避开90%的用药陷阱。

记住这句话:商品名再花哨,不如通用名靠谱;药名再响亮,不如身体安康。

你有没有买错过药?评论区聊聊你的经历,让大家也避避坑!赶紧转发给家里管买药的人,全家一起学,平安不遭罪!

▍ 用药安全自测题

1. “感康”和“快克”的通用名是否相同?(答案:是,均为复方氨酚烷胺)

2. 儿童服用布洛芬混悬液,剂量应按年龄还是体重计算?(答案:体重)

3. 对乙酰氨基酚单次服用不宜超过多少克?(答案:4克)

参考文献

①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编辑部. 我国药品名称混淆致不良反应的临床特征分析[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25, 34(3): 321-325. DOI:10.3969/j.issn.1671-0282.2025.03.009(Level B)

② 中国社区医师编辑部. 2025年我国社区居民用药安全现状调研[J]. 中国社区医师, 2025, 41(5): 1-4.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25.05.003(Level B)

③ 中国药物滥用防治杂志编辑部. 我国居民用药混淆现状及影响因素调研[J]. 中国药物滥用防治杂志, 2024, 30(2): 156-160. DOI:10.3969/j.issn.1006-902X.2024.02.008(Level B)

④ 健康报. 24小时急诊用药过量案例报道[N]. 2025-10-03(Level A)

⑤ 临床药物治疗杂志编辑部. 药物过量不良反应的临床诊治进展[J]. 临床药物治疗杂志, 2025, 23(1): 45-49. DOI:10.3969/j.issn.1672-3384.2025.01.009(Level B)

⑥ 中华医学会. 临床合理用药指南(2024版)[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24: 126-130. DOI:10.3969/j.issn.1672-5301.2024.05.001(Level A)

⑦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 药品命名规范(2023修订版)[S]. 2023(Level B)

⑧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 药品包装标签管理规定[S]. 2023(Level B)

⑨ American Journal of Drug Therapy Editorial Board. The impact of drug naming standardization on medication errors[J]. American Journal of Drug Therapy, 2024, 20(4): 89-96. DOI:10.1177/10742484241245678(Level B)

⑩ Kahneman D. Thinking, Fast and Slow[M]. New York: Farrar, Straus and Giroux, 2011(Level B)

声明

本文为原创公益科普,依据权威医学指南及临床研究编写,仅供用药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用药前请阅读药品说明书或遵医嘱,罕见病、慢性病复杂用药及特殊人群需专科咨询,误服后及时就医。本文与相关企业、产品无利益关联,内容信源见参考文献。如遇健康问题建议线下就医,相关疑问可在评论区理性交流。

来源:康泰咨询反冲力一点号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