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万不要过度体检!医生再次提醒:50岁后,3种体检能不做就不做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31 12:45 1

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本文2010字 阅读5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医生,我每年都做全身体检,怎么还查出癌症晚期?”这句话,医生听得太多了。体检,本来是为了防病于未然。但现在,越来越多人开始盲目体检、频繁检查,甚至不惜花高价做所谓“高端套餐”,以为查得越多越安全。

然而,真实情况可能正好相反。过度体检不仅增加不必要的经济负担,有些检查本身还存在辐射风险误判概率,甚至可能带来心理负担和医源性伤害

50岁之后,身体确实需要定期检查,但不是查得越多越好。医生提醒,以下这3类体检,能不做就不做。

很多人听说PET-CT能查全身癌症,就觉得“查一次,心里踏实”。但真相是,这项检查并不适合普通人群普遍筛查

首先,PET-CT是一种结合正电子断层扫描和计算机断层扫描的高端影像技术,检查前还需要注射放射性示踪剂。这种检查本身就存在一定的辐射风险

医院核医学科主任曾明确表示:PET-CT适用于已知或高度怀疑肿瘤的患者,用于定位、分期或疗效评估,而非健康人群的常规检查。

更重要的是,PET-CT存在假阳性假阴性的可能。一些良性病灶也会“亮起来”,吓得人吃不好、睡不着,甚至被误诊,从而导致不必要的活检或手术

50岁后,如果没有明显症状或家族肿瘤史,不建议把PET-CT当作年度体检项目。真正有效的癌症筛查,应该基于个体风险评估和循证指南

“你的血管年龄已经60岁了,得赶紧吃药控制。”不少人一听吓坏了,赶紧按套餐建议做一堆检查,甚至提前吃上降脂药。但问题是,这类所谓的“血管年龄”评估,很多并没有标准化的医学依据

目前,国内外权威指南并未将“血管年龄”作为临床诊断指标。很多检查机构通过动脉脉搏波速度(PWV)或踝臂指数(ABI)来估算血管老化程度,但这些数据本身存在波动性大、个体差异大的问题。

而且,血管老化本就是自然过程,50岁以后几乎人人都有不同程度的动脉硬化。并不是说一查出“血管老了”就要吃药治疗。如果没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胆固醇等基础疾病,血管检查结果异常也未必意味着“马上出事”。

医生建议:比起查“血管年龄”,更重要的是监测血压、血糖、血脂这些真实反映风险的指标。

“我查了十几项肿瘤标志物,有两个偏高,是不是得癌了?”这是体检中最常见的误解。肿瘤标志物,比如CEA、AFP、CA-125等,确实用于部分癌症的辅助诊断和治疗监测。但医生强调:它们并不是“癌症筛查神器”,更不是“查得越多越好”。

举个例子,吸烟者的CEA水平本就可能偏高,女性在月经期CA-125也可能升高,这不代表就患癌了。此外,不同标志物的特异性差异极大,一些指标在肝炎、囊肿、炎症中也可能升高,极易引发误判和过度治疗

肿瘤医院曾发布说明:肿瘤标志物更多用于已确诊患者的病情追踪,而非普通人群的初筛工具。

医生建议:普通人不应将肿瘤标志物作为常规体检项目,尤其是一次查十几个,更是没有必要。真正的癌症筛查,应遵循专业建议,比如肺癌的低剂量螺旋CT、女性乳腺癌的钼靶检查等,按需进行。

很多人以为体检越多越保险,其实恰恰相反。

一是“过度诊断”,查出了不该查的病。有些早期微小病灶,可能一辈子都不会恶化。但一经发现,就可能引发连串检查、手术,甚至终身吃药,反而降低生活质量。

二是“医源性伤害”,本来没病,被查出病。比如活检、造影等检查本身就有创伤风险,做多了反而伤身。

三是心理焦虑,本来安心体检,结果越查越乱。一堆“轻度异常”“临界值偏高”,让人整天提心吊胆,严重时甚至诱发焦虑症或疑病症。

而真正有效的体检,是建立在科学评估、个体差异和循证医学基础上的。

医生建议,应根据性别、家族史、慢性病风险等因素,制定个性化体检策略。以下是50岁后建议重点关注的检查项目:

血压、血糖、血脂:心脑血管疾病主要风险因素,建议每年测一次。

肠镜检查:50岁起建议做一次肠镜,5-10年复查一次,可早期发现结直肠癌。

低剂量肺CT:有吸烟史者或高风险人群,建议每年一次。

乳腺钼靶或彩超(女性):50岁前后每1-2年一次。

前列腺特异抗原PSA(男性):有家族史者可考虑筛查。

总之,体检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要查得有用、查得科学

一次科学的体检,是为自己负责。但一次不必要的过度体检,可能会让你焦虑、花冤枉钱,甚至承受身体伤害。50岁以后,真正值得做的体检项目不过十来项,余下的,请交给医生判断,不要自行“加码”。记住:体检不是“买保险”,查得多,不代表就健康。

参考资料:

[1] 《PET-CT检查适应症专家共识》. 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 2021年版
[2] 《中国居民健康素养监测报告(2022)》.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3] 《成人癌症早诊早治技术方案(2022年版)》. 国家癌症中心

感谢每一位关注我们的你!有你在,我们会更好!

来源:青囊健康科普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