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天宝十四载(755年)十一月甲子日,安禄山在范阳(今北京)起兵,打着“忧国之危,奉密诏讨杨国忠”的旗号。实际上,这场蓄谋已久的叛乱揭开了一场持续八年的动乱,更将盛唐的虚幻繁华击得粉碎。
755年十二月的寒风中,范阳节度使安禄山率领15万铁骑南下。当时无人能料,这场叛乱将在125天内攻陷大唐东都洛阳和首都长安,彻底撕裂盛唐的繁华表象。
天宝十四载(755年)十一月甲子日,安禄山在范阳(今北京)起兵,打着“忧国之危,奉密诏讨杨国忠”的旗号。实际上,这场蓄谋已久的叛乱揭开了一场持续八年的动乱,更将盛唐的虚幻繁华击得粉碎。
安史之乱前的天宝年间,大唐表面上一片繁荣。长安城人口超过百万,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际都会。
诗人杜甫后来回忆道: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然而在这片繁华之下,暗流汹涌:
军事布局失衡:唐玄宗为防止边患,在边境设立十大节度使,拥兵49万,而中央禁军仅有12万。外重内轻的军事格局为叛乱埋下伏笔。政治腐败加剧:李林甫、杨国忠等权相继掌朝政,排挤贤能。杨国忠甚至对安禄山说:“你等着,我迟早要你好看”,加剧了与安禄山的矛盾。社会矛盾激化:均田制瓦解,大量农民失去土地,府兵制难以为继,节度使多募藩镇牙兵,形成私人武装力量。1.第一阶段(755年11月-12月):势如破竹
安禄山率平卢、范阳、河东三镇精兵15万人,号称20万,自范阳南下。由于中原百年未见兵戈,各州县毫无准备,叛军一路势如破竹。
十二月初五,叛军渡黄河,仅用三天时间就控制了黄河南北广大地区。消息传到华清宫时,唐玄宗竟认为是“恶禄山者诈为之”,拒绝相信。
2.第二阶段(756年1月-6月):两京陷落
正月元旦,安禄山在洛阳自称大燕皇帝,改元圣武。唐将封常清、高仙芝固守潼关,本可遏制叛军攻势,但玄宗听信谗言,将二人处死。
六月初八,潼关失守。消息传来,长安震动。六月十三日凌晨,唐玄宗带着杨贵妃、杨国忠等匆忙逃离长安,踏上西幸蜀地之路。
3.第三阶段(756年7月):马嵬之变
六月十四日,行至马嵬坡(今陕西兴平西),将士饥疲交加,怒杀杨国忠,并逼迫玄宗缢死杨贵妃。太子李亨北上灵武,七月十二日即皇帝位,是为肃宗,尊玄宗为太上皇。
至此,距离安禄山起兵仅过去125天,两京尽失,玄宗逃亡,大唐盛世轰然崩塌。
军事虚化:唐朝承平日久,内地武备松弛。面对叛军铁骑,各州县毫无抵抗能力。洛阳守将封常清临时招募的6万军队,都是市井之徒,未经训练,“皆白徒,未尝更战”。政治腐败:玄宗晚年沉溺享乐,将朝政交付李林甫、杨国忠等奸相。杨国忠专权误国,对安禄山的逼迫直接促使了叛乱爆发。社会矛盾:均田制瓦解导致大量农民流离失所,成为藩镇募兵的对象。这些士兵“唯知其将之恩威,而不知有天子”,形成了对节度使的人身依附关系。民族政策失衡:李林甫为杜绝节度使入朝为相的可能,提议重用胡人将领。安禄山因此身兼三镇节度使,掌握了大唐近三分之一的边防兵力。叛军所到之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
诗人杜甫在《无家别》中描绘了战乱后的惨象:
“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
长安陷落后,叛军大肆捕杀李唐宗室。霍国长公主、永王妃等数十王公被害,百官往往被迫接受伪职。王维被囚于洛阳菩提寺,无奈写下“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官何日再朝天”的诗句。
战争导致人口锐减。据《通典》记载,安史之乱前全国户数约900万,乱后仅剩190余万,虽然可能有户籍散失的因素,但人口大量死亡和流离失所是不争的事实。
藩镇割据:为平定叛乱,唐朝不得不增设更多节度使,导致藩镇割据局面形成。河朔三镇实际上成为独立王国,开启了晚唐藩镇割据的局面。财政危机:战乱导致北方经济遭到严重破坏,朝廷财政依赖江南地区。刘晏改革盐法,实行榷盐制度,才勉强维持朝廷运转。边疆危机:平定叛乱时,唐朝调回西域精兵,导致西部防务空虚。吐蕃趁机占领河西、陇右地区,甚至曾在763年攻入长安。政治宦官:肃宗重用宦官李辅国,开创宦官掌禁军的先例,为晚唐宦官专权埋下祸根。安史之乱不仅是一场军事叛乱,更是盛唐社会各种矛盾的总爆发。125天的盛世崩塌告诉我们,表面的繁荣可能掩盖着深层次的危机。开元盛世下的军事失衡、政治腐败、社会矛盾,最终在安禄山的铁蹄下暴露无遗。
来源:木子竹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