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秋收忙疯了!科技神器上阵,粮食亩产再创新高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0-31 12:19 1

摘要:“以前收100亩玉米得全家上阵忙半个月,现在无人机飞一飞、收割机跑一跑,3天就搞定!还能拿到政府补贴,今年纯收入少说多赚2万!”河南原阳县种粮大户王建国站在金灿灿的玉米地边,看着满载粮食的卡车,脸上笑开了花。

“以前收100亩玉米得全家上阵忙半个月,现在无人机飞一飞、收割机跑一跑,3天就搞定!还能拿到政府补贴,今年纯收入少说多赚2万!”河南原阳县种粮大户王建国站在金灿灿的玉米地边,看着满载粮食的卡车,脸上笑开了花。

眼下,全国秋粮收获已进入冲刺阶段,从华北平原的玉米大豆到江南水乡的中晚稻,田野里处处是丰收的图景。但和往年不同,今年的秋粮收割藏着太多“高科技”“新变化”:无人机抢收、智能烘干设备连轴转、订单农业让粮食卖上好价钱、中央财政补贴精准到位。这篇文章用真实案例带你看看,如今的秋收有多“硬核”,农民种粮有多省心,国家的粮食安全保障有多扎实!

一、科技赋能秋收:无人机“空中作战”,恶劣天气也能颗粒归仓

“往年遇到连阴雨,玉米泡在地里发芽发霉,一年辛苦全白费。今年有了这些‘神器’,下雨也不怕了!”山西翼城县李寨镇老关村的农户张大爷,指着地里轰鸣的履带式收割机,语气里满是感激。

今年九月以来,山西多地遭遇持续降雨,农田土壤积水严重,普通农机根本下不了地,22万亩玉米面临倒伏、发霉的风险。紧急关头,当地农业农村局迅速调度240台适应泥地作业的大型收割机,还组织了76支党员抢收帮扶队,2300多人自带农具深入田间地头,和村民们并肩抢收。“专家指导我们‘先熟先收、雨天避涝、晴好抢收’,精准抓住降水间隙干活,每天能收一百多亩,我这三亩玉米总算保住了!”张大爷说。

在河南原阳县,秋收更是上演了“科技大片”。这里整合了1400余架无人机、2000多台收割机,组建起“空中+地面”的抢收矩阵,63万亩玉米收割进度很快就超过了九成。无人机不再只是喷药施肥的“老本行”,化身“空中搬运工”精准派单,哪里需要收割就调度到哪里;履带式农机专门攻坚泥泞地块,就算地里有水也能平稳作业,完全不受天气影响。

最让人省心的是智能烘干设备的普及。山东武城的企业跨界研发出移动式烘干机,采用甲醇燃烧温控技术,一台设备一天就能烘干大量潮粮,近百台设备全天候运转,彻底破解了阴雨天气粮食晾晒的难题。“以前收了湿粮只能盼晴天,现在刚割下来的玉米直接送进烘干机,出来就是干干爽爽的好粮,一点不耽误卖钱!”原阳县种粮户李大姐说,科技让秋收从“看天吃饭”变成了“知天而作”。

农业农村部的数据显示,未来10年我国粮食单产水平将提高7.8%,达到421千克/亩,而科技赋能正是单产提升的核心动力 。从无人机调度、智能农机作业到数字化烘干,科技已经渗透到秋收的全链条,不仅让收割效率提高了3-5倍,还能最大限度减少粮食损耗,让每一粒粮食都能颗粒归仓。

二、政策托底护航:4.84亿补贴精准落地,“优粮优价”让农民多赚钱

“种粮有补贴、卖粮有保障,现在政策这么好,咱种粮的底气越来越足!”浙江安吉的种粮大户陈老板,刚和县粮食收储公司签订了“订单粮食”购销合同,心里踏实多了。

今年秋收,中央财政专门下达4.84亿元资金,支持河北、山西、江苏、安徽、山东、河南、陕西等7省受灾地区开展农机抢收、潮粮烘干、农田排涝等工作。补贴政策特别实在:根据作业面积额外给钱,300-400亩补1000元,400-500亩补1500元,500亩以上补2000元,补贴时段一直持续到10月11日,真正帮农民解决了抢收的实际困难。

除了中央的应急补贴,地方上的“订单农业”更是让农民尝到了“优粮优价”的甜头。浙江安吉今年推出“订单粮食”收购政策,总共安排12000吨收购量,其中常规储备粮订单6600吨,“五优联动”订单5400吨,明确收购品种包括常规中晚籼谷、晚粳谷、优质晚粳谷(秀水121等)等 。只要是本地自产、质量符合国家标准三等(含)以上的粮食,都能列入订单,享受每百斤15元的价外补贴;“五优联动”订单的指定品种,还能在常规订单基础上再享受企业加价 。

陈老板种了300亩优质晚粳谷,属于“五优联动”订单对象,他给我们算了一笔账:“今年晚粳三等最低收购价是135元/百斤,加上15元补贴,再加上企业优价加价,每百斤能多赚20多块,300亩地下来,比去年多收入好几万!”而且订单收购程序规范,农民自主申报后,经乡镇初审、县粮食收储公司审核就能签订合同,补贴金额按实际交售数量核定发放,全程公开透明,让农民明明白白赚钱 。

政策的暖心之处还在于对特殊粮食的妥善处置。安吉明确规定,超标粮食不享受价外补贴,四等、五等粮食收购在三等基础上执行每百斤2元的等级差价,既保障了食品安全,又不让农民吃亏 。这种“分类处置、兜底保障”的政策,让农民种粮没有后顾之忧,也为地方储备粮轮换提供了优质稳定的粮源。

从中央到地方,一系列政策形成了“组合拳”:应急补贴解决抢收难题,订单农业保障销售渠道,优粮优价激励农民种好粮。正如农业农村部《中国农业展望报告(2025—2034)》所展望的,随着粮食生产支持政策体系不断健全,农民种粮积极性将持续提高,粮食产量将保持稳定增长态势,2025年预计达到7.09亿吨 。

三、种粮新模式:从“看天吃饭”到“订单种田”,农民种粮更有奔头

“以前种粮是‘瞎种’,种什么、卖什么全凭感觉;现在是‘订单种田’,先找好买家再播种,根本不愁卖!”安徽宿州的家庭农场主刘大哥,这几年靠新模式种粮,日子越过越红火。

刘大哥的农场有500多亩地,以前主要种普通玉米、小麦,虽然产量不低,但价格波动大,一年忙下来赚不了多少。2023年,他加入了当地的粮食专业合作社,开始做“订单农业”:提前和粮食收储企业、加工企业签订合同,明确种植品种、质量标准和收购价格,企业还会派技术人员全程指导种植。“去年种了300亩优质大豆,按订单价每斤比市场价高0.3元,光这一项就多赚了18万!”刘大哥说,现在他的农场还用上了大数据,通过手机APP就能查看土壤墒情、病虫害预警,精准施肥浇水,不仅省工省力,还能提高粮食品质。

在山东德州,种粮大户赵老板则靠“规模化+机械化”实现了提质增效。他流转了1200亩土地,种植优质小麦和玉米,全程采用机械化作业:无人机播种、施肥、喷药,大型联合收割机收割,智能烘干机烘干,整个流程下来,每亩地的人工成本从以前的200多元降到了50元以内。“今年玉米亩产达到1300斤,比周边小农户高200多斤,而且因为质量好,收购价每斤高0.15元,规模化种植的优势太明显了!”赵老板说,他还申请了中央的农机补贴,购买收割机、烘干机等设备省了不少钱,加上地方的种粮补贴,综合收益比往年提高了30%。

如今的种粮人,早已不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老印象:他们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用订单农业规避市场风险,用科技手段提高生产效率,用规模化种植降低成本。这些新模式不仅让农民种粮更轻松,更让种粮成为一份有奔头、有尊严的职业。正如农业农村部专家所说:“未来农业的竞争力,在于规模化、科技化、品牌化,而这些新模式正在让我国的粮食生产从‘数量保障’向‘质量效益’转型。”

四、粮食安全背后:每一粒粮食都来之不易,这些细节你该知道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我们碗里的每一粒米饭、每一个馒头,都凝聚着农民的汗水,背后更是国家粮食安全的坚实保障。

可能有人会觉得,现在粮食充足,没必要太在意“颗粒归仓”。但你知道吗?我国每年粮食产后损耗约为7%—11%,其中收割、晾晒、储存环节的损耗占了很大比例。这就是为什么国家要大力推广智能烘干设备、支持农机抢收——哪怕只是减少1%的损耗,也能多产出上亿斤粮食,足够上千万人吃一年。

今年的秋粮收获,面临着不少挑战:部分地区遭遇持续阴雨、局部出现旱情、病虫害零星发生。但在科技赋能、政策护航、农民努力下,秋粮丰收已成定局。这背后,是1400余架无人机在河南田野里的精准作业,是240台收割机在山西泥泞地里的抢收攻坚,是4.84亿中央补贴的及时到位,是千千万万种粮人的日夜辛劳。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没有粮食安全,就没有稳定的经济和社会发展。2025年我国预计粮食播种面积17.87亿亩,产量7.09亿吨,这份沉甸甸的丰收,不仅保障了国内14亿人的口粮安全,也为世界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 。而这一切,都离不开国家对粮食生产的重视: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完善粮食补贴政策,推进农业科技进步,鼓励农民种粮积极性。

作为普通人,我们或许不用下地种田,但珍惜粮食、拒绝浪费,就是对农民辛劳的最好回报,也是为国家粮食安全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从一顿饭做到“光盘”,到日常储存粮食避免霉变,再到支持优质农产品,这些小小的举动,汇聚起来就是保障粮食安全的强大力量。

五、互动时间:你家乡的秋收有什么新变化?一起为种粮人点赞!

看完这些秋收故事,你是不是也被科技赋能的现代农业震撼到了?是不是为国家的好政策、农民的好收成感到开心?

你的家乡正在秋收吗?今年的秋收有没有用上高科技设备?你身边有没有种粮大户的致富故事?对于保障粮食安全、减少粮食浪费,你有哪些好建议?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分享你的经历和想法,也可以转发这篇文章,让更多人了解秋收背后的科技、政策和感动,为辛勤的种粮人点赞!

来源:哇哇哇呀呀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