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0月26日-28日,省文学院、省文学期刊社《百家评论》编辑部在栖霞举办省作协重点作品扶持项目作品研讨暨优质文学资源直达基层活动。省文学院院长杨华,烟台市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张行方,有关专家中国散文学会副会长、河南省作协原副主席王剑冰,著名作家、鲁奖获得者、栖
10月26日-28日,省文学院、省文学期刊社《百家评论》编辑部在栖霞举办省作协重点作品扶持项目作品研讨暨优质文学资源直达基层活动。省文学院院长杨华,烟台市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张行方,有关专家中国散文学会副会长、河南省作协原副主席王剑冰,著名作家、鲁奖获得者、栖霞市霞光文学社理事长衣向东,山东理工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院长、教授张艳梅,济南大学文学院教授、省签约文学评论家李翠芳,获得重点扶持的作家夏龙河、周蓬桦、王天宁,省文学院、《百家评论》编辑部工作人员毕京贞、孙涛以及栖霞市文学爱好者共50余人参加活动。
省作协重点作品扶持项目作品研讨由杨华主持。夏龙河、周蓬桦、王天宁分别介绍作品内容和创作经历。夏龙河讲述了自己创作《四通鼓》的过程,分享了选题、构思与创作的心路历程。他谈到,这部小说通过盲人鼓书艺人换样的命运轨迹,串联起码头豪商争斗、抗日志士运金等历史事件,之所以以盲人为书中的主角,是因为在那个时代,盲人是民间文化的一个代表,更是集中了各种时代符号的一种历史聚合体。周蓬桦分享了散文集《故乡近,山河远》所涉及的自然地域和创作故事,他表示,这部作品描绘了长白山、天祝草原、阿尔山等地的自然之美,回溯并观察了鲁西平原上故土故人的风貌,故乡已成为他向世界表达认知的符号,而奔向辽阔的山河是人生开悟的前提。王天宁结合自己的成长和童年记忆谈了《每一次呼啸而来》创作经历以及对儿童文学的理解,这部小说真挚书写了一对“地铁父子”的感人故事,引领孩子理解父亲、感悟亲情,学会坚强、学会担当,做闪亮的自己。
与会评论家围绕三部作品分别进行点评。衣向东认为,《四通鼓》以盲人换样的生存轨迹为主线,以民间大鼓艺术为媒介,不仅成功再现了1930年代胶东地区的社会全景,也从细部展现了那个历史时期社会各阶层民众的真实生存状态,以及他们面对外敌入侵时所展现出的人性光芒与幽暗,为读者描绘了一幅幅或壮丽或残酷的历史画卷。张艳梅认为,《四通鼓》不囿于史实的线性叙述,而是通过精巧结构与鲜活人物,深入挖掘大时代中个体的命运抉择与精神图景,展现出历史题材创作的思想深度与艺术感染力,堪称近年来山东长篇历史叙事的重要突破。王剑冰认为,《故乡近,山河远》超越了传统乡愁书写,以现代性视角重新审视“故乡”与“山河”的辩证关系,融个人记忆、地缘风情与时代变迁于一体,展现出散文文体在表达复杂现代情感方面的巨大潜力,体现了非虚构写作的“精神重量”。孙涛认为,《故乡近,山河远》具有强烈的自然气息,文字风格具有极高的辨识度和艺术审美价值,全书散发温暖质朴和灵性的思维光泽。李翠芳认为,《每一次呼啸而来》实现了创作上的再度突破,它不仅讲述校园故事,更深入触及当代少年内心的情感困惑与精神建构,在“轻逸”的叙事中承载“厚重”的生命关怀,为儿童文学如何回应时代、引领少年心灵成长提供了重要借鉴。毕京贞认为,《每一次呼啸而来》以小切口、儿童的视角观照了地铁修建这一城市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大主题,通过对地铁建设者们日常工作场景的细腻刻画,展现了建设者们的辛勤付出和奉献精神。
期间,评论家和作家还赴栖霞市文化馆、栖霞市胶东抗大教育基地、西城镇中惠苹果基地“中国作家苹果园”等地开展“深扎”活动,深入了解栖霞丰厚的历史底蕴和红色文化,推动文学创作与乡土情怀、时代精神深度融合。
来源:思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