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82年的河内,空气里不光有雪茄味儿,还有一种让人上头的自信。
1982年的河内,空气里不光有雪茄味儿,还有一种让人上头的自信。
在一间地图挂满墙的屋子里,越南领导人黎笋和手下一众将领,正围着一个巨大的沙盘。
沙盘上,密密麻麻的红色小箭头从北边出发,直愣愣地插向中国的广西和云南。
按着苏联顾问算出来的数据,他们反复推演,得出一个结论:只要开打,三天,就三天,越南人民军就能冲进中国,把“丢掉的土地”拿回来,顺便还能把中国赶来帮忙的大部队给收拾了。
他们管这叫“北伐”,为了这个计划,越南上下憋了五年劲。
在他们看来,自己刚把美国人从丛林里打跑,手里的家伙什儿又是缴获的美械,又是苏联送来的新货,号称“世界第三军事强国”,这个名号不是白叫的。
1979年那次没打过,就是因为准备不充分,这次肯定能把面子全找回来。
可惜,这出戏没按他们写的剧本演。
他们费尽心思织起来的大国梦,被中国人民解放军用一个谁也想不到的法子,给砸得稀碎。
这一砸,不光是输了一场仗那么简单,而是直接把越南的发展机会给耽误了三十年。
七十年代那会儿,谁也想不到中越会闹到这个地步。
那时候,“同志加兄弟”的口号喊得震天响。
中国勒紧裤腰带,把一船船的大米、一车车的武器弹药、一批批的专家往越南送。
可以说,没有中国的支持,越南能不能把国家统一起来,都得打个大大的问号。
可这“同志加兄弟”的情分,在越南统一后,味道就变了。
胜利让一些人头脑发热,野心也跟着长了出来。
黎笋看着手底下那支打老了仗、装备精良的军队,心里开始盘算着更大的事——搞一个覆盖整个中南半岛的“印度支那联邦”。
他觉得越南才是这片地方的老大。
而那时候,中国开始跟美国人接触,搞改革开放,这在黎笋眼里,跟“背叛”没什么两样。
心里有了别的想法,看谁都不顺眼。
昔日的恩人,转眼就成了“头号敌人”。
从七十年代末开始,中越边境就没消停过。
越南军队隔三差五就过来骚扰,往中国的村子里打冷枪、放冷炮。
炮弹落在中国边民的院子里,打断了晾衣服的竹竿,惊得田里的牛到处乱跑。
这种没完没了的挑衅,终于让中国忍无可忍。
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打响。
解放军像一把烧红的刀子,切进了越南北部。
不到一个月,就把越南在边境地区好不容易建起来的工业底子和军事设施给扫了一遍。
这场仗的本意是教训一下,打完就撤。
但对黎笋来说,这不是教训,是羞辱。
他没觉得是自己国力不行,只认为是准备仓促、战术上吃了亏。
所以,仗一打完,一个规模更大、更疯狂的报复计划,就在河内悄悄开始了。
从1979年到1984年这五年,越南整个国家就像一台战争机器,全部马力都开向了同一个方向:准备跟中国再打一场。
他们干了两件大事,一件是对内,一件是对外。
对内,就是拿国内的华人开刀。
上百万的华人华侨,本来是越南经济建设的重要力量,为这个国家的独立和发展出过大力。
可在黎笋当局的宣传下,他们一夜之间成了“中国的间谍”,成了需要被清除的对象。
一场声势浩大的排华运动开始了,华人的商铺被封,家产被没收,人被赶走。
据说,当时每个想离开的华人,都得交出十几两黄金。
靠着这笔钱,越南充实了军费。
无数华人被迫挤上破旧的渔船,像沙丁鱼罐头一样被塞进船舱,漂向一望无际的南海。
这些船,后来有了一个悲惨的名字——“难民船”,其中超过一半的人,最终都没能上岸,永远消失在了大海里。
榨干了内部的油水,越南开始疯狂扩充军队。
苏联老大哥也给力,T-54坦克、重型火炮、米格战斗机,源源不断地通过海路运到越南。
军队人数从战前的六十万,一口气吹到了上百二十万。
苏联的军事顾问手把手地帮越南规划边境防线。
他们在两国交界的崇山峻岭里,挖了成千上万个工事,有永备的,有半永备的,地底下坑道连着坑道,像个巨大的蚂蚁窝。
他们觉得,这回是铜墙铁壁,万无一失了。
五年准备下来,黎笋的信心爆棚。
他们的沙盘推演结果非常乐观:靠着这些坚固的工事和数量庞大的炮兵,就算解放军从两个方向打过来,也能顶住将近一个月。
只要顶住了,转过头反攻,他们的装甲部队三天就能开进中国境内。
这个计划看着天衣无缝,整个越南高层都沉浸在一种马上就要大获全胜的幻觉里。
1984年,越南觉得时机到了。
他们开始在老山、者阴山一带搞事情,直接占了中国的领土。
炮弹跟下雨一样,落到中国境内的学校和村庄,边境线上的老百姓连安稳觉都睡不了。
越南的算盘是,用这种小规模、高强度的冲突,把中国拖进一场没完没了的边境消耗战。
他们觉得,中国刚开始改革开放,正是需要钱搞建设的时候,肯定不愿意,也没精力在边境上大动干戈。
他们又一次想错了。
北京的回应,冷静得出奇,也狠得出奇。
一道命令下来,一个后来震惊了世界的名词诞生了——“两山轮战”。
解放军没像越南想的那样,再来一次1979年那种大规模、短时间的突击。
而是换了个打法,一个从战略上更聪明,也更折磨人的打法——“轮战”。
啥叫轮战?
说白了,就是把老山、者阴山这块地方,当成了一个全国性的实战练兵场。
全国各大军区的王牌部队,挨个来。
你打完了我上,我打累了他来。
就像车轮一样,转着圈地打。
这一招,正好打在了越南的软肋上。
首先,这不是一支部队在跟你打,是整个中国的军队精华在轮流跟你过招。
今天你面对的是来自大西北、习惯山地作战的兰州军区部队,明天可能就换成了来自东南沿海、战术灵活的南京军区部队。
解放军这边,来的都是精神饱满、带着新战法、新思路的生力军。
而越南呢,只能把自己有限的精锐部队,一遍遍地扔进这个“绞肉机”里。
老兵越打越少,补充上来的都是没怎么上过战场的新兵,战斗力可想而知。
其次,这是在拼家底。
轮战的背后,是中国正在起飞的工业能力和国力。
前线炮弹打得凶?
没关系,后方的兵工厂加班加点地生产。
中国的炮兵被称为“战争之神”,在前线可以奢侈到用炮弹“犁地”,把越南人藏在山洞里的工事一个一个敲掉。
反观越南,一个靠援助过日子的农业国,战争潜力本来就有限。
打了十年仗,家底早就被掏空了。
到了战争后期,越南军队连炮弹供应都成了大问题,士兵在前线经常要数着子弹打仗。
1984年4月28日,收复老山的战斗打响。
解放军的炮兵阵地上,上万门火炮同时怒吼,炮弹像冰雹一样砸向越军阵地。
炮火准备之后,步兵冲上山头,只用了一天,就拿下了老山主峰。
越南人花了五年时间、自以为固若金汤的防线,在绝对的火力和战术面前,脆得像纸一样。
接下来的好几年,越南不甘心失败,组织了上千次的反扑,想把阵地夺回去。
但每一次,都被轮换上来的解放军部队给打了回去。
老山,这个原本不起眼的地方,成了一个巨大的坟场,埋葬了越南的帝国梦。
这场拖了十年的边境战争,把越南的血彻底抽干了。
1991年,苏联解体,最后一根给越南输血的管子也断了。
这个时候的越南,经济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
为了维持那支百万大军,越南国内几乎所有能上战场的男人都被送了上去。
工厂里、农田里,剩下的多是妇女和老人,工业停滞,农业荒废。
男女比例严重失调,留下了一堆至今都还没解决的社会问题。
巨额的军费开支,让本就贫穷的国家雪上加霜。
最让人唏嘘的是,这场战争,让越南完美错过了整个八九十年代世界经济发展的黄金期。
就在中国敞开大门搞改革开放,经济一年一个样的时候,越南却被死死地绑在战争的泥潭里动弹不得。
有个例子很能说明问题。
战后,越南想修一条贯穿南北的高速铁路,中国提出了方案,技术成熟,报价也合理。
越南拒绝了,转头选了日本。
结果呢?
因为资金、技术等各种问题,这条铁路折腾了多少年,到现在还是图纸上的规划,完工日期一推再推。
而另一边,中国帮邻国老挝修的中老铁路早就通车了,让老挝这个内陆穷国一下子成了连接地区的交通枢纽,经济跟着活了起来。
1986年,黎笋在河内去世,没能亲眼看到这场他一手发动的战争如何收场。
他留下的,是一个国库空虚、满目疮痍的国家,以及整整一代人在迷梦中错过的发展机会。
Elleman, B. A. (2019). The Sino-Vietnamese War, 1979: Case Studies in Strategy and Policy. Marine Corps University Press.
O'Dowd, E. C. (2007). Chinese Military Strategy in the Third Indochina War: The Last Maoist War. Routledge.
本文旨在分享有趣的内容,无任何不良暗示,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来源:日出东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