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
本文2233字 阅读6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高血压是个“沉默杀手”,早期没症状,晚期要命。但很多人一听说“得了高血压就要终身吃药”,心里就犯怵:药吃一辈子,会不会伤肝伤肾?有没有可能哪天就不用吃了?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一个高血压患者都关心的问题——降压药真的一定要吃一辈子吗?
先说结论:大多数高血压患者,确实需要长期服药,但“终身吃药”并不是绝对的。
很多患者会问:“我血压现在控制得挺好,能不能停药试试看?”
这个想法可以理解,但现实有点残酷。高血压本质是一种慢性、进展性的疾病,它不是感冒发烧,吃几天药就能好。
多数人患高血压,跟遗传、年龄、生活方式等密切相关。药物控制住的,是“结果”——血压,而不是“原因”。一旦停药,血压很可能“卷土重来”,甚至比以前升得更快。
有研究显示,超过70%的高血压患者在停药后3个月内血压反弹(来源:中国高血压联盟2024年发布《高血压管理循证指南》)
但话又说回来,不是所有人都必须“终身服药”。身体出现以下4种情况,医生可能会考虑“停药”甚至“减药”。
听起来有点夸张,但现实中并不少见。压力太大、睡眠不足、喝了咖啡、在医院测量时紧张……这些都可能让血压“假性升高”。
如果你是一次偶然测量血压偏高,就被诊断为高血压,然后马上开始吃药,那可能就“药吃早了”。
真正的高血压诊断,需要至少在不同时间、不同场合下多次测量确认。
国家卫健委《高血压防治指南》指出:连续3次非同日测量,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才可确诊高血压
如果你是“误诊型高血压”,那么在排除干扰因素、连续测量正常后,可以考虑停药,但前提是——必须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有些人刚开始确诊高血压时,血压数值并不高,比如在140–150/90–95mmHg之间(属于1级高血压),医生常常建议“先生活干预”。
结果患者特别给力:减了肥、戒了烟、走了路、少了盐,一年下来瘦了10斤,血压也稳定在正常范围。
如果连续3–6个月血压都控制得很好,医生可能会考虑减药或者停药观察。
但要注意,这种情况只适用于初期高血压人群,并且前提是生活方式真的持续改善,而不是“减肥三天、暴饮暴食三年”。
关键提醒:一旦减药或者停药,一定要密切监测血压,一周至少测3次,最好有家庭血压计。
降压药虽然安全性很高,但也不是百分百无副作用。有些人用药后会出现严重低血压、头晕、心跳慢、肾功能异常甚至过敏反应。
这时候医生可能会调整药物种类或剂量,严重时建议停药,更换治疗方案。
尤其是以下几类人群,要特别留意服药后的身体反应:
年龄大于75岁,基础疾病多本身肾功能不全合并有心律失常降压是手段,不是目的。身体不能承受副作用,及时调整比“硬扛”更重要。
听说过“白大衣高血压”吗?就是在医院测血压高,但回家自己测却正常。
这类患者可能根本不需要降压药,而是需要“心理疏导”。
相反,还有一类人,医院测血压正常,但家庭测血压长期偏高,叫做“隐匿性高血压”,这类人要警惕别被漏诊。
所以现在越来越多医生建议高血压患者配备家庭血压计,定期自测血压,提供更多时间点的数据,帮助医生判断是否真正需要长期服药。
不是你觉得状态不错,就能拍拍屁股停药的。高血压“停药”的核心判断标准只有一个:你是不是仍然符合“高血压诊断标准”。
也就是说,即使你不吃药,血压也能维持在:
收缩压<140mmHg舒张压<90mmHg而且这种状态必须持续3–6个月以上,才能考虑“尝试性停药”。
但一定要强调:必须在医生指导下逐步减药,不能一下子全停。
1. 保留好生活习惯
别一停药就开始“报复性吃火锅、熬夜、抽烟喝酒”,那血压迅速反弹几乎是板上钉钉的事。
2. 每周至少测血压3次
最好固定时间测,比如每天早上起床后和晚上睡前,记录下来变化。
3. 定期复诊
即使血压正常,也要每3个月复诊一次,检查心、肾功能,别让高血压“暗中作祟”。
很多患者担心自己“药吃多了”,想停药,其实是对降压药存在误解。
有人觉得“吃药会伤肾”,但其实高血压本身对肾脏的伤害比药大得多。如果长期血压控制不好,肾小球过滤功能就会逐渐下降,最终可能发展为高血压肾病。
也有人担心“吃药会上瘾”,这其实是误会。降压药没有成瘾性,之所以要长期吃,是因为病根还在,不吃血压就失控。
说到底,降压药该不该长期吃,不是看你吃了多久,也不是看你想不想停,而是看你的血压控制得好不好,是否还有并发症风险。
真正能停药的人,是那些——明确不是高血压(误诊);初期高血压,生活方式改善显著;停药后血压持续正常,且无其他心血管风险。
但这类人在所有高血压患者中占比不足15%。所以,大多数人还是需要长期甚至终身管理血压,包括药物治疗和生活干预。
参考资料:
国家卫健委《高血压防治指南(2023年修订版)》
中国高血压联盟《高血压管理循证指南(2024)》
JAMA Internal Medicine, 2024年:“Blood Pressure Medication Adherence and Cardiovascular Outcomes”
健康报社《高血压药到底能不能停?医生告诉你真实情况》(2025年5月17日)
来源:老迪文化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