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0月16日,在四村小学报告厅内,该校教师谢荣以《心中的110》为题,带来一堂生动的思政课。课堂上,谢荣老师结合小学生生活实际,通过情景模拟、案例分析、互动问答等形式,引导学生认识生活中的安全隐患,掌握自我保护的方法技巧,将“安全意识”融入每一个教学细节。生动
图为四村小学思政课现场
10月16日,在四村小学报告厅内,该校教师谢荣以《心中的110》为题,带来一堂生动的思政课。课堂上,谢荣老师结合小学生生活实际,通过情景模拟、案例分析、互动问答等形式,引导学生认识生活中的安全隐患,掌握自我保护的方法技巧,将“安全意识”融入每一个教学细节。生动的讲解、有趣的互动,让学生在轻松氛围中树立“珍爱生命、学会自护”的观念,也为参会教师提供了“贴近学生、贴近生活”的小学思政课教学范本。
与此同时,在深业小学静谧的报告厅内,一场特殊的课堂正打破时空界限——该校教师朱琴琴以圆明园的辉煌与伤痕为线索,巧妙构建了一堂《不甘屈辱 奋勇抗争》主题爱国教育课。学生化身“历史修复师”,通过AI复原技术亲睹万园之园的盛景;又以“历史见证者”身份撰写“毁灭独白”,剖析近代中国饱受侵略的深层原因。在“圆明园未来之辩”环节,学生们从文化守护、科技复兴等角度提出见解,一位学生坚定地说:“我们要用知识和技术让历史不再重演!”课程紧扣政治认同与责任意识的核心素养,将历史伤痛转化为民族复兴的使命感。
这仅仅是雨山区思政创新实践的一个缩影。今年9月,党中央印发了党的历史上第一部统领性、综合性的思想政治工作基础主干法规——《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工作条例》。其中明确提出,要构建“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格局,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根本目标,将立德树人贯穿教育教学各环节、各领域、各方面,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雨山区教育系统迅速以《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工作条例》为指引,持续推动思政教育“走新”更“走心”!
打破讲台的边界:让思政课“活”起来
雨山区构建立体化传播矩阵,依托“雨山发布”“雨山教育”等公众平台,发布思政类短视频、图文报道50余篇次,将思政理念融入日常宣传,提升群众认知度和参与度,打破思政宣传“校园边界”。
这样的创新在雨山区已不是个例。四村小学的“知行四时”品牌课程,将思政教育融入二十四节气。春天,孩子们在校园里体验春分农耕;冬至时节,大家一起包饺子、了解传统民俗。四村小学校长介绍说:“曾经有家长反馈,孩子回家后主动讲解清明节的来历,还带着全家一起参与文明祭扫。这就是思政教育内化于心的最好证明。”
更令人惊喜的是“非遗里的思政课”。孩子们在学习采石跳和合、洪滨丝画等非遗技艺的同时,了解背后的文化内涵和工匠精神。一位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动情地说:“孩子们学习时的那份专注和坚持,本身就是对‘敬业’‘精益求精’等价值观的最好诠释。”
书记校长的“思政日记”:头雁引领下的全员育人
在雨山区,有一本特殊的“思政日记”,记录着各校书记、校长的思政授课历程。2025年以来,这支“头雁”队伍已累计授课200余次。
“思政教育不是高高在上地说教,而是融入日常的点滴浸润。”雨山区一位校长如是说。
更令人感动的是,这些书记校长们的课堂常常成为学校的“热门课”。有学生坦言:“没想到校长这么了解我们喜欢的游戏和动漫,他用我们听得懂的语言讲家国情怀,特别容易接受。”
这种“头雁效应”正在产生连锁反应。在雨山区,思政教育不再是思政教师的“独角戏”,而是全体教职员工的“大合唱”。语文老师在讲解古诗词时融入爱国主义教育,历史老师通过历史事件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甚至连体育老师都在团队运动中渗透集体主义教育。
一支特别的队伍: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
九村小学孙亦萌老师或许从未想过,自己会成为雨山区思政教育的“明星教师”。在2025年全市智慧教学创新活动中,她的课例《美丽文字民族瑰宝》获得一等奖。这节课上,她以汉字演变为脉络,引导学生深度体验其背后的文化历史,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转化为可触可感的课堂实践,让抽象的“文化自信”真正深入人心。
“思政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点亮学生心中的灯。”孙老师这样理解自己的使命。在雨山区,像孙老师这样的思政教师正在快速成长。目前,全区中小学已有道法学科专职教师40余人,今年还新增招聘专职教师1人,组织转岗培训8人。
教师培养机制也在不断创新。“分层培训+精准教研”体系让每位教师都能获得个性化成长支持。九村小学的老师表示:“每次教研都像是集体备课,大家分享成功经验,探讨教学难题,这种共同体氛围让教学充满活力。”
走出教室的思政课:在社会大课堂中成长
“同学们,这是我们社区的老党员张爷爷,今天他要给我们讲述当年的奋斗故事……”在雨山区,这样的“行走的思政课”已成为常态。孩子们走出教室,在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红色教育基地,甚至田间地头接受思政教育。
“小雨滴”志愿服务队的小队员们,经常到社区开展公益活动。帮助孤寡老人打扫卫生,参与社区环境整治,在交通路口进行文明引导……在这些真实的社交场景中,思政课上的理论知识转化为了实实在在的行动。
更令人欣喜的是,思政教育正在打破“校园边界”,走向家庭、社会。在雨山中心小学开展的“思政微课堂”活动中,家长们纷纷反映:“孩子回家后更懂事了,会主动关心长辈,谈论国家大事时有模有样。”
三个聚焦:迈向更深层次的思政教育创新
展望未来,雨山区教育系统制定了更加系统的发展规划。
聚焦“政治引领”,让责任链条更紧密。雨山区将建立完善的督查机制,确保思政教育质量。“我们要让每一所学校的党组织都成为思政工作的坚强堡垒。”区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聚焦“一体化深化”,构建全域育人共同体。从小学到初中,思政教育将实现无缝衔接。“就像建造一座大厦,每个学段都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区教育局一位教研员这样比喻。
聚焦“品牌创新”,打造雨山特色样板。深挖本地红色资源、非遗代表性文化,让思政教育更具地方特色和感染力。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雨山区的思政创新实践告诉我们:真正的教育,从来不是简单的知识传递,而是心灵与心灵的对话,是生命对生命的影响。当思政教育真正走进心灵,播下的每一颗种子,都将在未来开出最美的花。(通讯员 俞苗苗)
来源:金台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