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但与2018年不同的是,此番较量再起的时候,中国无论从国家层面还是社会层面,无论是具体的政策工具和反制手段还是民间和舆论场的心态,都显得更加成熟与稳健。“他强任他强,清风拂山岗;他横任他横,明月照大江”成了绝大多数国人的心态缩影。而“投降派”与“过分料敌从严的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杨升】
特朗普第二任期再对中国发起贸易战,而且比起第一任期,美国优先主义者的霸凌手段来得更加猖獗且粗糙。
但与2018年不同的是,此番较量再起的时候,中国无论从国家层面还是社会层面,无论是具体的政策工具和反制手段还是民间和舆论场的心态,都显得更加成熟与稳健。“他强任他强,清风拂山岗;他横任他横,明月照大江”成了绝大多数国人的心态缩影。而“投降派”与“过分料敌从严的理中客”等言论的空间,较2018年也已明显变得更小。
这背后反映的是中国全体国民的“大国心态”在过去变乱交织的几年里完成了初步的塑造,而其中青年群体的自信包容与自强不屈体现得尤为明显。
“平视世界的自信”与“保持谦卑与清醒”
这里,我想先和大家分享一些这段时间以来收到的来自青年朋友们的提问,他们有的是留学生,有的是年轻的上班族,还有的是从事特殊行业的优秀人才,他们的问题大多围绕近期的关税战和中美综合博弈。(对这些问题我先不做具体回答,各位可以在评论区给出自己的答案。)
1. 中美对抗的环境下,美国对于中国的制裁是否会扩展到限制在美上市的企业,包括非美国企业雇佣中国员工?
2. 甲亢哥直播,小红书大对账,再加上之前的开放免签、TikTok关停这一系列互联网热点,总感觉有看不见的手在操控,咱们一直比较弱势的宣传阵地,怎么突然来了这么多神来之笔?
甲亢哥的奇幻中国行,用真实打破了西方滤镜
3. 我是一个教留学考试的老师,从GRE、GMAT到A-level,从业十余年,深刻感受到学生的价值观从更加亲西方到拥有深厚家国情怀的改变,特别是A-level阶段的年轻学生们,他们展现出的自信远超80后、90后。我也尝试用我自己在美国留学6年的亲身,经历打破了很多学生对西方不切实际的幻想,但在教学工作中还是会遇到一些所谓“自由民主”上脑的学生,对西方制度有着宗教般的信仰,甚至不惜诋毁自己的国家民族。因此想请教一下,对待这样的学生或者其他人,有没有什么好的办法?
4. 我是一个在美国留学八年的留子,去年刚开始读博。最近美国的环境对留学生很不友好,比如取消SEVIS(学生及交流访问者信息系统)之类的,自从特朗普上一任任期和新冠疫情的时候,就觉得以后书念完了还是想要回国的,但是不知道国内会不会觉得在国外念书这么多年就是美吹?还有就是留学生回国后的政策问题。因为个人原因(外公是老科研人了,很想向他老人家学习,以后也能为国家有所贡献),感觉目前国内这些方面的岗位对留学生没有什么信任……所以不知道我们国家对于海归群体还会不会有什么别的相关政策?
总结一下,这些问题基本上可以归纳为,面对变乱交织的世界和中国国日益复杂且严峻的外部挑战,我所学的专业或者我从事的工作是否会被影响?我该怎么办?在这种环境下我们做好了或者没做好哪些工作,以及为什么?再往前一步就是我们能不能做得更好?
而他们自己对这些问题的答案似乎也埋在他们提这些问题的初衷里。这让我想起一句很燃的网民留言:“我们的先辈想过陆炮上舰,想过歼8机海战术多换一,想过一去不复返的强5‘大白鲨’战术……但他们就是没有想过投降。”在今天的背景下,我愿意改写为:我们的青年想过走出去会遇到艰难险阻,会面临歧视与敌意,想过游子归乡要面临激烈的竞争和打破各种成见与质疑,但他们就是没有想过妄自尊大与闭关锁国,他们注定将成为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坚力量。
如果我们不掌握话语主动权,只能被像BBC这样的媒体涂上阴间滤镜。图为BBC关于中国的视频,左图为中文版,右图为英文版
从“讲好中国故事”到“用中国声音讲世界故事”
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和长期关注舆论斗争战线的观察者,我一直在思考什么才是“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
这里,我想给大家描绘这样一幅图景:
全球各国,尤其是金砖国家等全球南方新兴经济体的政商精英和知识分子们,一早醒来打开他们的电视,播放着一家中国大型电视台的当地语种频道,接收来自全世界的一手信息与各种分析解读。
吃早餐时,他们打开手机查看着中国国家通讯社的APP,了解不仅仅是关于中国更是关于全球的即时资讯。当天无论是爆发在中东的地区冲突,还是来自东南亚的一起多国联合执法行动,亦或是发生在欧洲的一次大规模示威游行活动,中国媒体的记者总能以最快的速度,把独家的视频素材与图片汇总成真实可靠的信息,呈现在全球读者面前。全球的读者们在接收信息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地吸收来自中国的、与西方不同的观点,以及更为客观与公正的思考方式。
到了晚上,来自这些国家的年轻人纷纷打开手机,刷着中国企业开发的短视频社交媒体APP来放松娱乐,用中国音乐人创作的“神曲”进行各种消遣和二创。东亚和东南亚地区的年轻人更是打开自己的线上竞技平台,运行以中国神话或历史题材为基础的网络游戏或3A大作与彼此较量,还有不少年轻人打开了线上视频平台,追起了中国的电视剧、动漫和科幻大片......
我们距离这样的一幅图景还有多远呢?相信站在不同的角度,我们会得到不同的答案。从我的角度来看,我认为我们的青年文艺工作者和创作者们在部分领域已经初露头角且势头正盛,而我们的媒体人和新闻工作者还在探索中前行。
实现这一幕的关键,不仅仅在于“讲好中国故事”,而在于“用中国的声音讲好世界的故事”。
如果一起发生在我们邻国的突发新闻,我们的媒体还需要转载美西方媒体的一手信息的话,那就意味着我们仍然在这个层面上慢人一步。
如果面临美国对我国发起的打压,我们的媒体和智库不能产出一手的关于美国政策对全球各国实际影响的数据与调查报告的话,我们就又慢了一步。
而只要我们不掌握传播一手信息的主动权,我们就没有资格去竞争塑造全球思维的话语权。
这个道理其实也不复杂,但要知行合一也并不容易。我相信,在此大争之世与距离伟大复兴最近的历史关口,中国的青年尤其是青年新闻工作者们,能有智慧破除各种障碍,实现成功的改革与自我超越,以成熟的大国心态,让世界不单单喜欢听“中国故事”,更渴望听“中国声音讲世界故事”。
来源:观察者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