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冬测”争议后续:汽车之家硬刚陈震,真·极寒测试安排上了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31 10:29 1

摘要:最近汽车之家那波“准冬测”争议闹得挺凶,估计不少车友都刷到了。前几天刚因10℃左右的测试温度被车评人陈震质疑“不算冬测”,隔天汽车之家就官宣要搞真·极寒冬测,还直接喊话陈震“你愿意来吗?”,陈震也干脆回应“我没问题,看你~”,这波来回算是把热度拉满了。

最近汽车之家那波“准冬测”争议闹得挺凶,估计不少车友都刷到了。前几天刚因10℃左右的测试温度被车评人陈震质疑“不算冬测”,隔天汽车之家就官宣要搞真·极寒冬测,还直接喊话陈震“你愿意来吗?”,陈震也干脆回应“我没问题,看你~”,这波来回算是把热度拉满了。

先捋捋前因后果。10月底汽车之家在北京搞了场测试,温度3-13℃,标了“准冬测”,测了小米YU7、理想i6和特斯拉Model Y三款热门车。结果挺亮眼,小米YU7标称CLTC续航835公里,实测跑了687公里,达成率83.6%,比行业平均60%高不少。但争议也跟着来,陈震直接开怼“10℃算冬季测试?这是误导消费者”,网友也跟着质疑:是不是测试条件特殊定制?有没有藏小字陷阱?

有意思的是雷军的回应,发了八个doge表情加文字,幽默化解“小字陷阱”的质疑。其实平心而论,10℃左右的温度,对南方朋友来说确实算入冬了,说“准冬测”也不算完全离谱。但争议的核心根本不是温度本身,而是车友们对测评客观性的焦虑——毕竟车评圈“充值”的瓜太多了。

这也是为啥汽车之家新官宣的冬测重点强调“自费采买、杜绝充值、全网监督”。之前罗永浩怒怼某车评人“拿车企钱说话”的事还没凉,行业里包机酒、给车马费换好评的潜规则早就不是秘密,甚至有大V捏造缺点敲诈车企。去年最高法还判过一个车评人,没实测就说人家车“制动失效”,最后赔礼赔钱。这种乱象下,大家对测评数据自然会带着放大镜看。

汽车之家邀陈震参与的操作挺聪明,既回应了质疑,也借第三方增加公信力。但更关键的是后续执行——真能做到全程公开透明吗?自费采买能避免车企暗箱操作,但测试流程、数据计算方法会不会有偏向性?这些都得经得起全网监督。

还有个点必须提,就是后续宣传的“变味”问题。之前不少测评本身没问题,却被KOL或品牌方断章取义,故意漏“准”字把“准冬测”吹成“冬测”,反而砸了品牌口碑。希望这次不管是测试方还是宣传方,都能守住底线,别让好好的实测变成营销噱头。

说到底,车友要的从来不是完美数据,而是真实信息。新能源渗透率都快破50%了,大家对低温续航、充电这些痛点越来越关注,靠谱的测评比啥都重要。期待这次极寒冬测能真的公开透明,也希望行业能多些这样的尝试,毕竟只有抛开利益捆绑,测评才有真正的价值。

来源:记录生活的小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