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那天,1949年10月1日,北京下着细雨,一辆辆卡车载着士兵驶过长安街,天安门城楼上站满了人。
本文陈述内容皆有可靠信源,已赘述文章结尾
那天,1949年10月1日,北京下着细雨,一辆辆卡车载着士兵驶过长安街,天安门城楼上站满了人。
朱德、刘伯承、贺龙、陈毅、罗荣桓,还有负责阅兵的聂荣臻,都在。
可是在大西北,兰州的一座礼堂里,彭德怀站在收音机前,安静地听着毛泽东的声音。
他转头吩咐:“鸣枪28响。”那是他能为这个时刻做的全部。
他不在天安门。
这不是唯一一次。
建党节,他没赶上。
建军节,他也不在场。
开国大典,他依旧缺席。
可是这些事,他不是不想参加,是根本没条件参加。
那时候的中国,乱成一锅粥。
各地军阀割据,湖南的山里还在打仗,南昌的枪声刚刚响起,谁也不知道共产党能不能走下去。
更没人预料到,那个在湖南当团长的军人,有一天会成为共和国的元帅。
1921年,中共一大在上海秘密召开。
那个时候,彭德怀正在湖南的战场上,跟着军阀赵恒惕打仗。
他是代理连长,忙得脚不沾地。
他根本没听说过“共产党”这三个字。
说起来,他是十大元帅里最后一个入党的,1928年才加入。
那年他已经30岁,在部队混了十几年,算是老兵了。
可入党之后,他往前冲的劲头,比谁都猛。
1928年,他在湖南平江起义,带着几千号人上了井冈山。
跟朱德、毛泽东会师后,再没退过。
这一走,就是几十年。
再往前看,1927年共产党搞了三次大起义:南昌、秋收、广州。
这三次,都没彭德怀的名字。
南昌起义的时候,周恩来、贺龙、朱德都在。
林彪、刘伯承也参与了。
起义打得很苦,部队几天几夜没合眼。
可就在那会儿,彭德怀正跟着唐生智打反蒋战争。
地点不远,但路线不同。
他打的是另一场仗。
秋收起义,罗荣桓在。
那时他在鄂南搞农民运动,后来就直接上了井冈山。
广州起义,徐向前在。
他那会儿在张发奎的部队做参谋,后来转入了起义队伍。
这三场起义,九个元帅都至少赶上一场。
只有彭德怀,一个都没赶上。
有人说这是“起点低”。
可从另一个角度看——这可能是他命运的独特安排。
他没赶上建党,但他后来扛起了解放全西北的重任。
他没参加建军,但他指挥过的战役,没人敢小看。
他没站上天安门,可他打下了兰州、西宁,还有新疆,保障了新中国的版图完整。
1949年那天,他穿着旧军装,在兰州礼堂听完开国大典的广播后,转身让部队鸣枪庆祝。
他没说什么,只是站了一会儿,然后继续回指挥部布置下一步作战计划。
那时候,林彪也不在北京。
他在湖北,指挥中南战役。
叶剑英在广东,准备进驻广州。
徐向前身体不好,在青岛疗养院听了广播。
不是他们不重要,是他们还有仗要打。
彭德怀后来说过一句话:“开国不是终点,统一才是。”这话没公开发表过,是他说给身边警卫员听的。
警卫员记下来了,后来写进了回忆录。
从1921到1949,他用了28年,才真正站到了新中国的门口。
可就差一步,他没进去。
他没抱怨。
他从不抱怨。
更早一些,1926年北伐,他在江西打得最凶。
段德昌就是那时候认识他的。
段是党员,后来介绍他入党。
两人关系非常好。
段牺牲之后,彭德怀在日记里写了一句:“这人,是我心头的火。”
很多年后,他在志愿军战场上指挥上百万大军,对着美军下命令,语气还是那么平静:“该打,打。”
可在建党初期,他连共产党是什么都不知道。
这就是历史的奇妙之处。
不是谁先上了船,谁就划得快。
他不是第一个上路的,但他走得最远。
参考资料:
金冲及,《彭德怀传》,人民出版社,1998年
彭德怀,《彭德怀自述》,人民出版社,1981年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彭德怀年谱(1898-1974)》,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编,《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1921-1949)》,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年
来源:谈谈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