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9年的北京春季艺术品拍卖会上,出现了一张康熙时期发去欧洲的谕令。拍卖时的名字是《康熙帝寄西洋众人谕》。这件拍品不是康熙亲笔谕旨,而是一份印刷品,宽39厘米,长93厘米,于1716年由康熙内务府以公开信形式印刷出来,命广东官员发放给欧洲来的商船,让他们带回
2019年的北京春季艺术品拍卖会上,出现了一张康熙时期发去欧洲的谕令。拍卖时的名字是《康熙帝寄西洋众人谕》。这件拍品不是康熙亲笔谕旨,而是一份印刷品,宽39厘米,长93厘米,于1716年由康熙内务府以公开信形式印刷出来,命广东官员发放给欧洲来的商船,让他们带回欧洲。这份公开信印刷出来呈朱红色,历史上又称“红票”。
红票
红票其实是康熙发给整个欧洲的一封公开信,主要内容是说:他在1706年和1708年派了两组人到西洋去,到现在都没有回来。除了一些各方面不知真假传回来的消息,他派出去的人并没有正式文书寄回。
红票内容用汉文、满文和拉丁文三种文字印出。其中汉文部分内容是:
武英殿等处监修书官伊都立、王道化、赵昌等,字寄与自西洋来的众人。我等谨遵旨于康熙四十五年已曾差西洋人龙安国、薄贤士,四十七年差西洋人艾若瑟、陆若瑟,奉旨往西洋去了。至今数年,不但没有信来,所以难辨真假。又有乱来之信,因此与鄂罗斯的人又带信去,想是到去了。必竟我等差去人回时,事情都明白之后,方可信得。若是我等差去之人不回,无真凭据,虽有什么书信,总信不得。因此,唯恐书信不通,写此字,兼上西洋字刊刻,用广东巡抚院印,书不封缄,凡来的众西洋人,多发与带去。康熙五十五年九月十七日。
康熙红票的内容没有讲道理,也没有表明他任何观点,只是简单陈述一个事实,就是我派了人出去,但都没回来。康熙发出这封信的时候,其实已经知道派出去的四个人中有三个已经去世了。四个人的名字一起点出来,就是要教皇给个说法。
这两组去西洋的人都是国外来的传教士,第一组是康熙45年出发:龙安国(葡萄牙)、蒲贤士(法国);第二组是康熙47年出发:艾若瑟(意大利)、陆若瑟(西班牙)。
得先交代一下背景,即天主教内部的“中国礼仪之争”。
1704年11月20日,教皇克莱孟十一世签署了教内的禁约,禁止天主教徒参与中国传统的礼仪活动。明朝末年以来,不同天主教教会,甚至不同的传教士个人,在如何界定一些中国传统的仪礼上存在着分歧。比如,中国人在家里供奉死去亲人的牌位,在牌位前面上几支香,或者在家里供奉孔子的画像,这些算不算天主教教义里不允许的偶像崇拜?中国传统的习俗跟一神论的天主教有没有冲突?如果一个中国人皈依了天主教,婚丧嫁娶中哪些中国的传统仪礼他可以参与?哪些不能?这一大堆的争议,在天主教内部一直都没有定论。这些天主教内部的争论历史上称为中国礼仪之争。
考虑到庞大的中国是很有前景的福音传播地,以及对于欧洲各国的国王来说中国在当时世界航海贸易中地位至关重要,教皇特地派了一个使团到中国来做沟通。
1705年,首位特使(多罗)来到中国,主要任务是来宣布和执行教皇关于中国礼仪的禁令,即不再允许入教的信徒继续参与很多中国传统的风俗活动。
在多罗和康熙的沟通后,多罗并没有说服康熙关于禁止中国礼仪的问题,于是多罗引荐法国传教士颜珰主教,并表明他是中国礼仪问题的专家。
康熙见了颜珰后非常生气,发现这个人中文满文都无法交流,还居然被当成是中国专家。于是要求“所有在华的传教士到北京接受审核,通过了才能领取同意他们在中国传教的信票”。康熙要求多罗把这个决定告知教皇。
但是,康熙怀疑多罗是否会准确传达他的意思,于是决定派出使团去罗马,使节就是本书前言出现的红票中提到的葡萄牙耶稣会神父龙安国和法国耶稣会神父薄贤士。这个使团除了向教皇阐述康熙的观点以外,还有一个目的就是要让欧洲广泛知道北京所发生事情的来龙去脉。
但不幸的是,在1708年1月,这两个使节都在途中遇到海难沉没了。
在龙安国(葡萄牙)、蒲贤士(法国)两位神父离开北京后的第二年秋天,康熙一直没有收到前次使节的消息,于是决定再派两位使节去罗马,更完整地传达他的意思。这次康熙派出的是耶稣会艾若瑟和陆若瑟二位神父出使。
艾若瑟一行于1708年9月抵达葡萄牙里斯本,葡萄牙国王接见了他们。1709年2月艾若瑟抵达罗马,并见到了教皇。教皇没有同意艾若瑟关于中国礼仪的意见,坚持他之前禁止中国天主教徒参与中国传统礼仪活动的决定。同时,教皇让艾若瑟留在欧洲,不要返回中国。
4、康熙发出红票1715年3月19日,教皇重申了1704年他签署的关于禁止天主教徒参与中国礼仪活动的谕令。教皇知道他的谕令发出去了十年,相关的争论还在持续。他进一步确认之前的决定,希望这样能够平息争端。
一位英国船长在1716年8月来华贸易的时候,把教皇关于中国礼仪的决定全文带到了中国。康熙从北京耶稣会神父那里看到了该决定的翻译。
康熙很气愤,认为他派出去的人都没回来,而且他已经等了近十年,不能就这样接受一份随便抄来的教皇决定。于是康熙决定主动出击,既然等不回他的使节,他就昭告天下。本书所写的红票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康熙让内务府印刷的红票,是一封让往来的西洋船只带回欧洲的公开信。这封公开信上有汉文、满文、拉丁文三种文字。由于印刷的墨色为朱砂红色,历史上又称“红票”。红票交给广东官员,让他们分发给所有“有头面”的西洋人,让他们带回欧洲。同时,康熙也把红票交给俄罗斯的往来官商,让他们也帮忙传递给欧洲。
康熙红票中玩的这个计策,他早年就用过。在与噶尔丹汗交战时期,康熙从一个俘虏那里得知达赖喇嘛早已圆寂多年,统治西藏的桑杰嘉措却一直对大清隐瞒这个消息。康熙当时不愿意跟西藏方面把关系闹僵,这样很难收场。康熙在他的使节离开北京前,秘密跟使节交代,去了西藏不要质问达赖去世的消息,只需要坚持和达赖会面,看桑杰嘉措怎么说。康熙红票就是这样,把四个人的名字都写出来,要教皇给一个交代。
5、红票的结果红票传到欧洲以后,确实给教皇带来了很大的压力。艾若瑟回到欧洲,各国的教会内部早有耳闻。红票让欧洲知道原来艾若瑟是康熙皇帝的使节。
这让教皇在道德层面很难堪。当时18世纪的欧洲已经很开明,拦着别国的使节不让回去是不可接受的。
教皇在1717年收到红票后,赶紧召见了艾若瑟,让他回去复命,并让他用身体原因为借口解释为什么这么多年没有回去。
艾若瑟走后,教皇迅速筹备了第二个赴华使团。教皇准备了一封长信让使团带给康熙。这封长信除了官方问候文字,还用了很多笔墨向康熙解释四位使节的遭遇。
对于康熙来说,红票达到了预期的效果。艾若瑟被允许回大清,同时教皇又派了第二个使团亲自来解释。
不幸的是,艾若瑟病逝在回大清的船上。他的汉人弟子樊守义守着他的棺材一起抵达广州,广东巡抚向康熙报告了樊守义的回归。
康熙看完报告很疑惑,命令巡抚详查樊守义,因为康熙怀疑艾若瑟是在路上被害死的。但是,巡抚严查以后,并没有发现艾若瑟之死有可疑之处。康熙还是不信,后来见到教皇的使节,还当面发火说道:“中国所使之人,一字不回,都暗害杀死。
来源:历史那些事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