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养食疗服务困局:谁来做慢病防治的“主力军”?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31 11:35 1

摘要:在国家政策层面的大力支持下,2023年,国家卫健委等16部门联合发起的“体重管理年”活动要求各级医院开设减重或体重管理门诊,在机遇之余、实际执行中,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在国家政策层面的大力支持下,2023年,国家卫健委等16部门联合发起的“体重管理年”活动要求各级医院开设减重或体重管理门诊,在机遇之余、实际执行中,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近日,在长轻主办、新华网作为媒体支持的“第二届营养食疗健康论坛”上,三甲医院营养科医生,作为长期奋战在临床一线的营养专家,从实践角度揭示了营养食疗在国内发展的真实图景,指出了当前面临的系统性困境,并提出了理想化营养服务的特征。

医疗机构的困境:政策热与实践冷

“我们医院挂了好几个减重门诊的牌子,除了营养科,还有内分泌科、全科医学、老年科、儿科、妇产科、中医科等都纷纷挂出了体重管理的牌子。”这位营养科医生简述了当下减重相关的一线科室,“仔细观察后你会发现,目前最有影响力的减重中心都是以外科为基础,比如围绕缩胃手术、减重代谢手术展开的。”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他指出:“以外科(减重手术)为主导成立的减重中心,有着相对成熟的盈利模式,解决了收取费用的问题。”相比之下,以临床营养科为中心的减重中心在国内凤毛麟角,“这可能归咎于缺少盈利模式”,大多以科研项目进行。

对于慢病调理和营养食疗,医疗机构面临的挑战更为严峻。据他了解,国内只有个别医院开设生活方式医学门诊,可以提供饮食处方、运动处方。绝大部分医院不开设此类门诊,因为没有相应的医疗诊疗项目和收费支持。

四大限制因素:为何大医院难成营养食疗主战场

从一线医疗机构的实践角度,他分析了医疗机构开展营养服务的4个限制因素。

服务模式错位。减重和慢病食疗需要长期跟踪指导和监督。医院门诊或住院病房由于日期有限制,这种陪伴式服务在医院门诊难以实现。“让病人每周复诊一次,这样的减重效果和慢病调理效果通常很难完成。”

线上服务缺位。有效的营养干预大多需要通过线上方式进行。而在医疗场景下,线上服务几乎没有收费项目,“虽然有些科室会把患者拉进群里指导,但完全无法收费,很难做真正意义上的营养服务”;出院后,患者的管理也会变得很松散。

医患关系局限。生活方式干预或饮食管理,需要营养师与用户密切互动。这个过程中,尤其需要情绪价值的体现。“这对于医院医生和营养师来说,无论从时间还是精力上,都很难胜任。”

第三方合作困境。过去常见的做法是将患者转给第三方健康管理公司,但随着医药领域监管趋严,这种模式也面临合规性挑战。

三类商业模式的得与失

在医疗机构难以承担主要角色的情况下,社会力量开始介入。他观察到了三类主要的商业机构。

第一类是食疗调理和健康管理公司,“不以卖产品为目的,也不以健康教育为目的,是用营养师通过饮食方法对慢病进行干预”。

第二类是营养产品公司,“主要以售卖产品为目的,营养师的工作相当于售后服务”。这类机构的问题在于不以改善慢病指标为最终目标。

第三类是健康科技公司,倾向于用AI和智能化设备替代专职营养师以降低成本。他对此持保留态度:“营养方案必须要有足够的干预强度和剂量才能发挥作用,目前通过AI很难做到足够的强度、剂量和对症。”

营养食疗服务模式的五大特征

基于多年的实践经验,他提出了心目中理想化的营养服务模式,主要包含五大特征。

“首先,它肯定要在医院之外进行。”他表示,大型公立医院不是开展这项工作的合适场景,“住院患者平均住院日仅6天,干预力度有限;何况慢病患者通常达不到住院指标,基本没有机会做早期干预工作”。社区/基层医院、民营医院、健康管理/营养食疗调理公司等,是相对合适的环境。

其次,营养干预服务必须依据专业理论进行,在营养学、生活方式医学、功能医学、中医养生、健康管理学等理论指导下进行,做到“以食为药”,并且要强调“食物不仅仅是预防,而且是治疗”。

第三,必须由营养师制定个性化的营养干预方案,“要发挥营养师的核心作用,重视营养师的资质和水平”。他强调,人工智能可以辅助,但不能本末倒置,不能用AI替代营养师。

第四,必须处理好营养服务和营养产品的关系,营养服务中使用恰当的营养产品是合理的,可以发挥其健康调理作用,但不能以售卖营养产品为目的。“到底是服务导向还是产品导向,这并不难区别”。

最后,用户来源需要可持续。目前通过医疗机构转诊、健康科普引流或自媒体导流等方式获得的用户都不稳定,“营养服务需要可持续的用户来源。”

营养师的定位:从知识传播者到行为改变者

作为资深的营养师培训者,他对营养师角色有着深刻的理解。“从2019年开始,我就跟营养师们沟通,光是科普是不行的。专家、营养师讲得头头是道,但真正落实到用户身上,靠讲一讲通常不会发挥实际作用。”

他主张营养师要从知识传播者转变为行为改变者,提供“一对一”的跟踪服务指导。“改变一个人的行为生活习惯非常困难,我们讲‘知信行’,知道了、相信了,也不一定产生行为。”

构建可持续发展的营养食疗服务

面对国内超过半数成年人超重肥胖、超过半数处于糖尿病及前期的严峻形势,他认为,构建可持续发展的营养食疗服务至关重要。

“国家政策非常给力,健康科普也做了很多,但为什么还是没有可持续的用户来源?这是我们所有相关专业人员工作没做到位,还需要进一步努力。”同时,他也对营养食疗服务的未来持乐观态度。他认为,解决问题的关键可能在于建立多元化的服务体系:

比如,医疗机构专注于急重症患者的营养治疗,商业机构满足不同层次的健康需求,社区和家庭则成为持续性干预的主要场景。

在慢病防治的战场上,营养食疗虽被证明有效,但如何将其转化为可持续、可推广的服务模式,仍是行业需要共同破解的难题。从营养科普到营养食疗服务,每个人都该成为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

来源:四川电视台影响四川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