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黄镛上海市崇明人,1949年出生,年少时就读于崇明县大同中学、上海市崇明中学,之后毕业于上海第二教育学院中文系大专班、本科班。1969年高中毕业后回大同乡务农,1972年参加工作后曾先后在县教卫局、上山下乡办公室、县中小学科技站、县工业委员会、对外经济贸易委员
黄镛上海市崇明人,1949年出生,年少时就读于崇明县大同中学、上海市崇明中学,之后毕业于上海第二教育学院中文系大专班、本科班。1969年高中毕业后回大同乡务农,1972年参加工作后曾先后在县教卫局、上山下乡办公室、县中小学科技站、县工业委员会、对外经济贸易委员会等机关事业单位工作。期间曾在上海市知青慰问团云南团西双版纳分团橄榄坝农场小组工作过20个月。曾在《人民教育》、《上海教育》、《上海教育科研》杂志上发表过多篇文章;也在《西双版纳州报》上发表过散文、诗歌。©本文经授权后发表,转载请联系本公众号编辑授权。
感恩
临近国庆、中秋(农历八月十五日),我发现了两个现象:其一、超市里的商品品种多起来了,营业员将整个商场布置得琳琅滿目,尤其是月饼,各式各样的都有,铁盒的、纸盒的,杏花楼的、新雅的……应有尽有,顾客刚从平台上拿走了几盒,服务员又给补上了;还有水果、老酒、冷饮食品等一应其全。其二、小区里经常看到(尤其是周六、周日)楼上下来不少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手里拿着各式各样的礼品往私家车里装,熟悉的人一打听,他们都是准备去望望父母、长辈、老师、朋友的,说,他们待好了我们,现在过节了,我们应该去谢谢他们!一个谢字,道出了所有人的心声——感恩!这是我们崇明人一个良好的习俗,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个光荣的传统!
感恩,是指对他人给予的恩惠表示感激,其内涵包括感怀恩德与主动回报的传统观念。该词最早见于《三国志.吳志.骆统传》“令皆感恩戴义,怀欲报之心”;唐陈润《阙题》诗中说“丈夫不感恩,感恩宁有泪。心头感恩血,一滴染天地。”后世文学作品持续延用:《文明小史》通过人物台词展现感恩情节。
人从出生开始一直到上学、工作,踏上社会、慢慢变老,这中间接受了多种途径和形式多样的恩德,很难用一句话来概括。现我简单归纳如下:
1.父母的养育之恩。母亲十月怀胎,我们从娘肚子里一点一点长大,吸取了母亲给予的营养、温暖。十个月左右,母亲又冒着生命危险,把自己的血肉送到世界上。所以我们常说,我们是母亲身上掉下来的肉,然后喂奶、换尿布,从滿月、周岁,一直到送进托儿所、幼儿园,吃喝喂养,饱经风霜……为了我们的健康成长,父亲在农村,在城市,省吃俭用,奋力拼博,从经济上支撑一个家,希望我们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一天天、一年年,望着我们读小学、读中学、读大学、参加工作,成家了。这一件件、一桩桩,都是父母在含辛如苦地努力,他们不但把我们扶上马,还送上一程,同时还教我们做人做事的道理。由此得出结论,父母的养育之恩是一辈子报答不完的,父母健在,经常看望,父母走了,每年纪念,磕头跪拜,送上金银财宝!
2.老师的教育之恩。任何一个人,一般都是由老师教育培养出来的。我们从小学到初中、高中、大学,从ABCD到English,从语数外到生化理,从认字、说话、作文到学写申请、报告、散文、论文……那一样不是老师手把手教出来的,一个人的成长、成功离开尊敬的老师行吗?不行!绝对不行!最近,有位领导,七八十岁了,他还清楚地记得在中学时代,一个老师,在一堂课上对他的教育启法。有位老师,在上海师大培训期间,受到了来自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学院、上海教育学院多位老师的教育培养,尽管他们的个性不一,风采不一,教育特色不一,但都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除了教学之外,他和几乎所有的执教老师都有一些特殊的交往,他还和几位老师保持过较长一段时间的联系。因此师恩,师生之情,是永远不能忘怀!
3.长辈、邻居的厚爱之恩。我们从小长大,除了父母的养育和老师的培养教育之外,记得最清楚的是长辈对我们的关注和厚爱,他们分别是公公亲婆、伯伯妈妈、外公外婆、舅舅舅妈,当然还有邻居等,留给我印象特别深的一是外婆,她是大家闺秀,说话轻声轻起,温柔细腻,批评人的话儿听得也舒服!她既能上得厅堂,下得厨房,既能当裁缝,做一手好的针线活(我们兄妹每年过年穿的新衣服都是外婆挑灯夜战做的),又能上灶,烧一桌色香味齐全的菜(现在我们兄妹几个能烧一桌乃至几桌菜的本领就是外婆手里学来的);二是小伯,他是我们队里乃至大同地区的能工巧匠,他是做一样,像一样,做好一样,队里有什么技术含量高的农事、杂事都去找他。他既会开柴油机,又会开拖拉机;既会电焊,又会郁鉄搭柄。当年我刚高中毕业,母亲给我买了一辆旧得不能再旧的脚踏车,就是他花三天时间把它整理一新,让我车上梆着劳动工具,轻轻松松骑着去新村接岸头顶;三是队里的钱某某小伯,考虑到我父亲在上海,母是女流之辈,我又从学校刚回来,所以劳动工具中带有一点技术含量的生活,如绞担绳、绞粪桶绳,装铁搭、大鋤头,做一根扁担等,他都抽业余时间来上门服务。当然,刚参加劳动时学做秧田,学拔秧、插秧,学做各种农活,他自己或派人手把手地教我。所以,尽管我自己已七老八十,但他们传授给我的技艺,对我的恩德永远刻在我的心里。
4.同学、同事、朋友的相助之恩。人一生都生活在群体之中,一生中,不管你在小学中学大学学习,学习中总会碰到这样那样的困难和问题,你除了钻研教材,请教老师之外,更多的是请教自己的同班同学,他们既提高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教您认真细致的学习方法;同理,我们参加工作以后,在熟悉、做好一项新的工作之前,往往也会碰到这样那样的困难,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此时此刻,领导、同事、朋友会及时地给予你理清思路,指点迷津,明确工作方向,在关键时刻拉你一把,让你走出困境,与同事们共同努力奋进。我们在几十年,甚至一辈子的工作过程中,在关键时刻,会得到他们的支撑帮助,这也是永远忘不掉的。最近,有一位97岁的沈锦霖老师的举动更让我感动,今年重阳节那天,她骑着三轮,框子里拿着重阳糕,来看他老公的学生——原中心医院副院长张伯铭先生。为什么近百岁的沈老师至今还牵挂着老公的学生,因为,他老公生病住院的二十多年时间里,张医生不怕麻烦,不厌其烦,给于他诊疗、护理、用药等多方面的照顾,不是儿子,胜似儿子。这样的学生,沈老师说,我们一世人生都忘不了的!
5.组织的培养之恩。一个人不管出生在抗日战争时期,还是解放战争时期;是出生在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年代,都离不开组织的培养教育。最近,我又看到了介绍原大同乡蟠龙大队三弟兄沈鼎法、沈鼎立、沈鼎台的资料,他们三兄弟,在组织培养教育下,分别成为优秀革命烈士、军队、地方的高中级干部,他们的入团、入党、提干,他们在战争风雨中经受考验,接受锻炼,逐渐成长进步,都离不开组织的培养。
我们所耳闻目睹的一代知青,从城市到农村,垦过山,种过地,喂过猪,莳过稻,参加过抗洪救灾,守卫过边疆哨所,后来在组织的培养教育下,有的进髙校,搞科研;有的立足基层,为发展地方经济作贡献!少数知青骨干,从地方到中央,从基层到上层去把控中国发展的方向!这一切的一切都离不开一级一级组织的培养!
综上所述:我们一辈子应知道感恩!懂得感恩!
©版权声明:本公众号原创文章均为作者授权发布,任何媒体及个人转载请联系本公众号授权,并在转载时标明出处及作者,谢谢合作。
心语编委会
主 编:陆安心
副主编:施炳刚
视 觉:沈雯逸
本文图片来自作者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来源:时尚星播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