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香里的千年传承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31 10:50 1

摘要:奉新黄连麻糍制作技艺是第二批江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包括:浸米、蒸糯饭、打米果、做米果、储藏这五道制作程序,这种制作技术所用的传统工具在《天工开物》第四卷“粹精”篇中有所阐述。

奉新黄连麻糍制作技艺是第二批江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包括:浸米、蒸糯饭、打米果、做米果、储藏这五道制作程序,这种制作技术所用的传统工具在《天工开物》第四卷“粹精”篇中有所阐述。

一抹金黄,软糯滑韧,承载着客家人数百年的传统与记忆。

金秋时节,赣鄱大地层林尽染,正是寻味乡村的好时候。走进江西省奉新县罗市镇的梧岗村,空气中总飘着一股特别的香气——既非桂花香的清甜,也非柴火香的质朴,而是裹着糯米暖意、混着草木清冽的独特气息。这香气的源头,就是那道传承千年的“吉祥年糕”——黄连麻糍,又称黄年糕,也称黄黏米果。

作为奉新县传承千年的民间特色食品,其制作工艺独特:它选用山区特有的黄连柴,经烧灰、滤水、取碱、和粉等多道工序手工制成。成品的米果澄黄明亮、柔韧爽口,因冬春时节制作、承载辞旧迎新寓意,民间又称“吉祥米果”“年味米果”。后来,这门藏于深山的手工技艺,入选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从此有了官方认定的“身份”,也让更多人知晓了这道客家美食背后的文化底蕴。

古时候山区百姓冬日农闲,为丰富饮食、抵御严寒,就地取材将黄连柴灰焯水捣汁,与本地糯米混合,经浸泡、滤水、和碱、蒸煮、捶打、塑形等工序制成米果。

来自奉新县罗市镇梧岗村的肖易先,是这项技艺的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他与黄连麻糍的缘分,要从他记事起的腊月说起。

那时的梧岗村,一进腊月廿八,家家户户的石臼就“咚咚”作响。他的母亲系着围裙,将泡透的糯米与燃烧黄连柴灰过滤出的天然碱水拌匀蒸熟,倒入青石臼中。村里的青壮年手握竹竿,围着石臼转圈舂捣,趁热反复翻面捣制十几分钟,直到米团变得金黄透亮柔韧筋道。肖易先就蹲在一旁,看着米团在木槌下渐渐发亮,鼻尖萦绕着越来越浓的香气,偶尔还能接过母亲递来的一小块,塞进嘴里,软糯中带着微苦,咽下去后,舌尖又泛起一丝回甘。

“这是‘吉祥米果’,吃了能辞旧迎新。”母亲一边揉着米团,一边告诉他。那时的他还不懂什么是传承,只知道跟着母亲学浸泡、蒸制、捶打,把对年味的期待,一点点揉进了米果里。

1974年出生的肖易先,这一做就是三十多年。

起初,他只是把做米果当成过年的仪式,可随着年岁渐长,村里做米果的人越来越少,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石臼的“咚咚”声也渐渐稀疏。肖易先心里开始发慌:“这手艺要是断在我们这代,就太可惜了。”

他开始主动“找徒弟”。首先把手艺毫无保留地教给了身边好学的年轻人,手把手教他们掌握捶打的力度——既要捶出米果的筋道,又不能把米团捶散。后来,村里成立文化活动队、非遗传承队,他第一个报名,跟着队伍走进校园、社区,支起小灶,教孩子们揉米团,给居民们演示捶打技巧。

2013年,肖易先被评为宜春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拿到证书那天,他摩挲着红本本,说了句朴实的话:“只要有人愿意学,我就愿意教,这手艺就不会断。”

在梧岗村,像肖易先这样的守艺人不止他一个。村民罗勇在传统基础上大胆创新,借助抖音直播平台,将黄连麻糍“蒸、煎、炸、烤、炒、煮”多种烹饪方法向全国推广,引来众多食客驻足围观,让老手艺焕发新滋味。更让他欣慰的是,在外工作的儿子也年年来学,将家乡的味道带给天南地北的同事,成为奉新文化的“推广使者”。

肖易先很支持这种创新:“老手艺得让年轻人喜欢,才能传得更远。”

如今,随着乡村振兴和非遗保护的推进,黄连麻糍迎来了新机遇。县非遗中心构建“传承人+合作社+电商”模式:肖易先经常去乡村旅游文化节现场展演,他们拿着竹槌捶打米果的样子,总能吸引一大群游客驻足,不少人尝过之后,当场就下单买真空包装的米果。合作社则规范了原料采购——只用本地的糯米和野生黄连柴,保证米果的原汁原味,再通过电商平台,把这口“家乡味”销往全国。

曾经只能在过年时吃到的米果,现在游子们坐在家里就能下单;曾经只在村里流传的手艺,现在通过屏幕,能让全国人看到奉新人的匠心。

肖易先还是喜欢蹲在石臼旁,看着竹槌上下翻飞。只是现在的他,不再只是怀念童年的年味,更多的是欣慰——那缕糯香,经过这些守艺人的坚守与创新,不仅没有消散,反而飘得更远、更浓了。

黄连麻糍蒸制的是糯米,揉捻的是乡愁;传承的是手艺,守护的是文化。这门手艺,将在一代又一代人的手中,凭借其草木清香和软糯回甘的独特风味,继续在新时代飘香,让更多人解读奉新的文化密码,使乡愁记忆永葆鲜活。

来源:新建发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