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沟通总“翻车”?这份沟通秘籍请收好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31 10:41 1

摘要:随着社会发展与家庭结构的变化,亲子间的沟通场景正不断更新——从孩子青春期的学业压力倾诉,到步入大学后的异地生活分享,再到面对人生选择时的意见碰撞,亲子双方常常在“关心”与“边界”、“期待”与“理解”之间感到困惑。

川观新闻记者 严佳敏

随着社会发展与家庭结构的变化,亲子间的沟通场景正不断更新——从孩子青春期的学业压力倾诉,到步入大学后的异地生活分享,再到面对人生选择时的意见碰撞,亲子双方常常在“关心”与“边界”、“期待”与“理解”之间感到困惑。

由省教育厅指导,四川省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咨询委员会和川观新闻共同打造的四川省学生心理咨询树洞云平台常常收到很多关于“亲子沟通”的倾诉:父母报的辅导班不想去但不知道怎么开口、爸妈常常误解我导致家里矛盾频发、上大学了和爸妈越来越没有话说......

10月30日,川观新闻“别让‘关心’变‘吵架’!专家支招‘亲子沟通全攻略’,架起关系桥梁”心理树洞专家直播邀请到宜宾学院应用心理学教授何奎莲和四川省仁寿中学心理教师李东,同大小朋友们聊聊“亲子沟通”,帮助双方从中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把“沟通隔阂”转化为“理解契机”。

幼儿和小学阶段:

用陪伴和爱打好沟通“地基”

“从小学到大学,孩子们的沟通诉求是不同的。”何奎莲解释,就好像“修房子”,幼儿到小学阶段就是打地基,爸爸妈妈是他们的全部,所以很多家长会觉得小朋友蛮听话,在沟通上两方并不是很平等,但孩子有一个重要的核心需求——安全感和陪伴,且孩子需求的满足要在日常生活中来实现。”

李东结合工作经验表示,很多孩子在小学阶段,父母因为工作没有在他们身边或者和他们没有良好的互动和沟通,容易导致亲子依恋薄弱,可能为后期沟通埋下隐患。

“家长首要的任务是和孩子多互动,建立起良好的亲密关系。”李东表示,如一起包个饺子聊聊天,营造有爱的氛围,建立起良好的亲密关系,能给亲子关系打好基础,这样沟通不和谐的时候,更能彼此谅解,而不是拒绝交流。

“现在孩子们还面对一个不会‘玩’的问题。”李东观察发现,离开手机等电子产品,孩子不知道怎么玩,但他们的思维、智慧需要在玩耍中逐渐学习发育,游戏是低龄孩子成长重要的方式,“有时候部分家长也会过度控制孩子玩的对象和时间,会把自己的焦虑转化为‘报补习班’等,那他们自主玩耍的能力也会受限。”

何奎莲建议,以尊重的态度初步给予孩子自主权,“比如要不要报兴趣班、周末家庭活动干什么,都可以让孩子参与协商,这会让他有自我掌控感,然后逐渐提升他的自觉性和自主性。”

处于青春期的中学阶段:

在建立“自我”中真诚沟通

“青春期像是争夺房子的设计主权,他们想要自己设计,希望父母给一些建议。就像他们经常嘴上说你不要管我了、我不想学习了之类的,那其实是需要父母来理解、翻译他们的内在需求。”何奎莲表示,我们的大脑分为本能脑、情绪脑和理智脑三部分,当孩子感觉安全、温暖时,理智脑就会上线,能自我调整和控制。青春期孩子的前额叶皮层未成熟,情绪管理能力不完善,控制性或批评性语言会导致他们的战斗、逃跑和僵住应激反应,理智盖子一打开,情绪爆发,伤人的话和行为就压不住,如果家长情绪也没压住,剧烈的冲突可能在所难免。

李东分析:“青春期的孩子常常处于自我混乱中,也会有很多怀疑,我是一个怎样的人、父母爱不爱我等等,他们需要建立自我认同,通过家人、朋友包括学业等等,如果这个阶段他们的自我认可度不高,自信心和安全感就很难建立起来,因此父母的一句话可能就会拉低他们的安全感,一旦拉低,他们的自我防御需求就可能导致冲突。”

何奎莲提醒,当亲子沟通亮红灯时(冲突阶段),要用三步化解:一是闭嘴、深呼吸、暂停沟通;二是觉知并平复自己的情绪,也给孩子消化情绪的时间;三是等到双方心平气和的时候再沟通,沟通时问问孩子的感受及需求。“当家长能够理解孩子的需要和感受,其实孩子也有勇气去面对他遇到的问题。”

李东建议,家长要学会把握和青春期孩子相处的边界,小时候的孩子们需要父母牵引着一起走,但青春期开始,他们希望家长往后靠,需要的时候再上前,家长要尊重孩子隐私和自主选择,也让他们进一步参与到家庭的决策中,表达自己的意见。沟通则可以采用美国的心理学家马歇尔提出的非暴力沟通,第一步先观察,观察自己和孩子的情绪状态,第二步感受,感受双方状态,第三步看见双方需求,最后要请求孩子和自己一起面对,这个过程中,用支持性和温暖性的语言去引导他解决问题,而不是评价和攻击。

大学阶段:

进行成年人之间的深度对话

“大学像是给房子内部装修的独自设计阶段,孩子处于再社会化前期,有很多迷茫,关于婚恋、工作等等。”何奎莲进一步解释,他们更期待父母在背后默默支持,在需要的时候给予帮助,在受伤了、累了可以有一个港湾休息。

“这个时候的亲子沟通更像是成年人之间的对话。”李东表示,强制的说教和安排显然不合时宜。

“面对专业选择、求职、婚恋等人生问题,亲子沟通前可以有意识做好准备工作。”何奎莲表示,孩子可以准备好沟通说服的内容,比如说专业数据、就业情况、个人分析以及希望父母提供的支持等等,家长要做“装修顾问”,用长久的观察分析、人生的经验、可以提供的资源等来沟通对话,也可以开诚布公地表达对孩子的期望。

这部分的沟通也有技巧。何奎莲说:“要采用绿灯沟通法:不追问题问目标(孩子想做什么);不问不足问资源(孩子及父母有哪些优势);不纠错误问行动(需要父母如何支持,孩子可以怎么行动)。同时,无论怎么沟通,先讲感情,把彼此的在意、关心和爱先表达出来,然后在这个框架下去沟通,会顺利很多。”

在沟通的基础上,李东强调,“长大了孩子会对自己的未来负责任的,无论怎样,最终要尊重孩子的选择,而非强行干预他们的决策。当我们专注于彼此的感受与需要时,冲突将化为合作。”

来源:川观新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