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然而,你一定意想不到,在台湾早期的小学教材里,蒋介石却是一个勤劳、爱国、痛恨外国侵略者的“总统先生”。
声明丨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蒋介石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绝大部分影视作品中,狭隘、妒忌、罔顾民族大义是蒋介石的刻板形象。
在美国人眼中,他是一个有点不听话的代言人。
在解放战争后期,美国对他日渐不满,在美国的施压下蒋介石不得不宣布下野,换李宗仁上台。
在朝鲜战争爆发之初,他曾主动联系麦克阿瑟,要求让台军出征助韩,试图把战火扩大到台海。
然而,你一定意想不到,在台湾早期的小学教材里,蒋介石却是一个勤劳、爱国、痛恨外国侵略者的“总统先生”。
01迎难而上的蒋介石?
小学的启蒙教育里,除了传播知识以外,还起到宣传爱国主义的作用。
因而,在大陆的小学语文课本里,我们会看到钉子精神的雷锋、炸碉堡闹的董全瑞、舍生取义的刘胡兰,字字句句都在告诉后辈当下和平而不之不易,激励着后辈为中华崛起而努力。
台湾省的小学课本里叫国文课本,在蒋介石统治时代发行的版本的国文书中,几乎每个年级的国文书都有对蒋介石高歌颂德的文章。
其中,在二年级教材里,就有一篇名为《蒋总统小的时候》文章,文章里的蒋介石是一个从小立志为中华奋斗的少年郎。
文章说的是蒋介石小时候,在浙江奉化溪口老家的故事。
有一天,他在溪边玩耍,无意中看到溪水里逆流而上的鱼儿,好几次差点越过溪水中的小石头,但却一次次被溪水冲回到了原点,但鱼儿却不屈不挠,继续迎难而上。
小小的蒋介石看到这一幕,心中很是震撼,不由自主地说道:“小小的鱼儿都能迎难而上,日后我定当和这鱼儿一般,做一个勇敢的人!”
稍微了解历史的人都知道,918事变打响时,蒋介石所谓的迎难而上就是对张学良下达了“不能抵抗命令”,短短数月东北三省全部沦陷。
02不畏列强的蒋介石?
在三年级的教材里,有一篇描写蒋介石在陆军学校上学的小故事,题目为《爱国的蒋总统》。
有一天,一个日本教官在课堂上让每个学生准备一块泥土,然后不屑地说道:“这块泥土里有4万万个微生物,正如中华大地的4万万中国人一般。”
蒋介石听闻十分恼火,于是当场顶撞日本教官:“你们日本有5千万人口,是不是就是泥土里的五千万个微生物?”
文章的结尾竟然是日本教官被怼得面红耳赤,甚至对这个叫蒋介石的学生充满了敬佩之情,没想到中国学生里也有如此硬汉啊!
若是蒋介石真那么勇,敢力怼日本人,就不会在抗日战争爆发之际,还把枪口对准国人,还说什么“攘外必先安内”,要不是张学良和杨虎城把他绑去西安,恐怕中国民族抗战统一阵线还不会那么快建立起来。
03蒋介石的转折点
在小学五年级的课文里,又有一篇歌颂蒋介石的文章,题目叫做《忠勇的蒋总统》。
大致说的是1922年,陈炯明叛变时,蒋介石不畏牺牲前去营救孙中山的故事。
文章写得比较简单,事情发生的原因,以及蒋介石营救过程几乎都是轻描淡写,大概就是突出了孙中山在广州很危险,而蒋介石不顾一切要去广州平乱。
当时还有很多人劝他不要去,这等于羊落虎口啊!
而蒋介石却说:“我为了革命营救孙先生,怎么能称之为危险呢?”
最后,在万众瞩目之下,蒋介石犹如救世英雄一般出现了,众人欢呼雀跃,似乎在人单影只的蒋介石身上看到了数万人的力量。
这就有点夸张了,历史的确发生过这件事,但是说蒋介石一人顶万人那就有点过分了。
这件事在历史上被称为“六一六兵变”或是“陈炯明叛变”,它是孙中山革命生涯中一次最惨重的失败,也是蒋介石政治生涯的重要转折点。
事发时,蒋介石还因仕途不顺,在军中备受排挤在浙江老家郁闷着。
当时,孙中山坚持北伐,而陈炯明却坚持通过和平谈判的方式解决地方军阀割据问题,因为孙陈产生矛盾。
在这样的背景下,孙中山决定撤掉陈炯明的广东省长和粤军总司令职务,只保留了他陆军总长的虚职,双方矛盾进一步激化。
1922年6月初,广州局势十分紧张,孙中山北伐大本营韶关返回到了广州。
到了6月15日深夜,陈炯明一派在白云山秘密开会,决定近日就要发动兵变,驱逐孙中山。
6月16日凌晨2点,陈炯明派系里有一位同情孙中山的军官,秘密打电话到总统府,把陈炯明即将发动兵变的事透露给了孙中山。
于是,孙中山在众人的劝说下,化装成医生,在几名护卫的陪同下,穿过叛军的重重岗哨,成功逃往停泊在珠江上的中山舰。
6月18日,蒋介石接到了孙中山求援的密电,于是他便急急忙忙从上海启程,于6月29日抵达珠江与孙中山会合。
在接下来的50多天里,他全程待在孙中山身边,在中山舰上参与了各种军事筹划和指挥,最后在等不到任何援军的情况下,只好在英国军舰的护送下前去香港,辗转去到了上海。
也正是因为这件事,蒋介石开始得到了孙中山的信任,孙中山从此对革命有了新的认识,决定要组建一支新的革命力量,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于是后来才有了第一次国共合作,共同建立了黄埔军校。
因此,客观来说,在这个事件中,蒋介石的确是有功劳,但是并不像台湾小学课本里写得那么夸张,一人顶两万人。
蒋介石本身就是一个矛盾的人物,在历史上他也有过功劳,但是准确来说,他的一生始终都是过大于功,如果他能够如小学课文里写的那样,坚韧、果敢、爱国,中国的革命道路就不会那么曲折了。
参考资料:
1、中华读书报:蒋介石和他的黄埔系
2、中国新闻网:爱扫地种菜 台湾小学课本里的蒋介石十分雷人
来源:史说方休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