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吴颖民,博士生导师(研究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国教育学会原副会长,广东省中小学校长联合会首任会长,华南师范大学原副校长、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原校长,广州中学名誉校长。
吴颖民,博士生导师(研究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国教育学会原副会长,广东省中小学校长联合会首任会长,华南师范大学原副校长、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原校长,广州中学名誉校长。
最近,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原校长吴颖民的一段演讲视频在微信朋友圈突然火了,主旨是“校长应当成为师生的精神领袖”。多年来,吴颖民始终不遗余力地为构建理想的教育生态奔走呼吁,积极为校长和教师的专业成长搭建平台……
2023年10月,在社会各界的积极倡议和支持下,华南师范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吴颖民教育基金宣告成立,其重要宗旨是“为热爱教育、投身教育的人设奖”,包括设置基础教育“屏山奖”和教师教育“砺儒奖”等。
其中,“屏山奖”以为教育事业倾注毕生心血的广东省原副省长王屏山的名字命名。历任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长、华南师范大学副校长的王屏山,一直被吴颖民视为教育生涯的引路人,并尊称为恩师。无疑,“屏山奖”的设立,既是对这位教育楷模的纪念,也是对其教育精神的传承。
日前,首届基础教育“屏山奖”经过精心筹备,面向全国启动评选征集工作,引发教育界密切关注。设置这一奖项有何深远思考,传递了什么价值导向,又寄寓着对当下校长和教师怎样的殷切期望?记者一行近日采访了吴颖民。
直面真问题,带来真改变
中国教师报:为什么设置“屏山奖”?王屏山有哪些优秀品质值得今天的教育工作者学习?
吴颖民:设立“屏山奖”是为了纪念我的老校长王屏山,他也曾是广东主管教育的副省长。他有几个非常鲜明的特点。
一是他始终关注教育创新,认为办教育要有新意、敢创新,主张教师不要随波逐流,要走自己的路。
二是他非常关注每个孩子的个性发展,一直探索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如何让孩子形成鲜明的个性特点。当时我们所在的学校设立了许多包容性很强的奖项和机制,因为只有包容才会有个性特长的涌现,鼓励冒尖才能让学生形成自己的特长和个性。
三是他一直强调一定不要嫌弃所谓的“差生”,这些学生也许现在表现不好,或者只是在现有评价标准下不突出,但他们的未来同样可期。
我非常珍视王校长的这些教育主张,一直在努力传承。我们设立的这个奖项之所以叫“屏山奖”,就是要鼓励创新,鼓励营造良好的教育生态。
中国教师报:“屏山奖”的评选标准对外发布后,许多人认为评选“门槛”不高,且非常注重一线经验,年轻教师经过几年实践就能申报,有人说这是面向真正扎扎实实做事的校长和教师的一个奖项,请问为什么会把标准设得这么“草根”?
吴颖民:我们正是要达到这样的效果,正所谓初生牛犊不怕虎,年轻教师可能会更敢想敢干。设置“屏山奖”就是希望发现更多的创新成果,不管他是年轻人、中年人还是老年人,最重要的是真正关注新问题或者采用新办法解决长期难以解决的问题。
我们希望有更多人不要太关注自己的“光环”和“乌纱帽”,而是真正遵循教育规律,能够营造良好的教育生态,为孩子创设一个健康、快乐、鼓励个性发展的环境,这是当前教育最需要的。
中国教师报:鼓励创新,参评者“不问出身”,而是能够面向一线解决真问题,这是不是可以理解为“屏山奖”的评价标准体现了“破五唯”的价值导向?
吴颖民:是的,我们在评选标准里明确提出,要面向真问题,带来真改变,这是我们的初心。大家看到教育急需改变,心里可能有诸多不满,但又觉得无奈,面对这种状况,我们希望选择小切口、小角度,找到教育现在急需解决的问题。
作为一个“草根”奖项,我们希望一届届坚持评选,通过典型引领,让那些在实践一线默默创新的教育者得到关注,让他们因为获得这个奖项而受到鼓励,让这些不起眼的“小草”能够不断长大,慢慢影响周边环境。
不只是为了评价,而是为了改变
中国教师报:刚才听您介绍,“屏山奖”的评选不是一奖了之,而是以这个奖项为契机,鼓励校长和教师关注真问题、解决真问题。为此,“屏山奖”在评价激励的基础上,怎样为教育者搭建助力成长的平台或者引领成长的体系?
吴颖民:我们主要通过评选标准和成果进行引领。评奖标准是抽象的,而获奖成果是具体的,因此一定要宁缺毋滥。获奖成果评出来后,这些成果就是标准和榜样,会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因此奖项设置上不限领域,数字化应用、家庭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学生生涯规划等都可以参评,只要你有所创新,有助于育人的优化。即便你是普通教师或班主任,只要在学科教学上有自己独特的一套轻负担、高质量的方法,能够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或者在班级管理上能做到既活泼生动又有组织纪律,既有统一意志又让每个人心情舒畅,这样的创新实践非常可贵,我们非常欢迎这样的教师申报。
我们希望通过这样一个奖项慢慢改变那些不符合教育规律、破坏教育生态环境的做法和状况。期待这个奖项能够鼓励更多纯粹的教育改革者,因为他们可能非常平凡,却能够专注于改革试验。总之,我们不是为了评价而评价,而是为了改变。
中国教师报:假设有两位教师,其中一位在教学或育人上成名已久,很有社会影响力;另一位刚工作五六年,工作上敢闯敢干,富有个性,也刚好符合申报标准。对于这样两位申报者,您个人会更倾向于哪一个?
吴颖民:我明白你的意思,简单地说就是这个奖项是该锦上添花还是雪中送炭。对于申报参评的人,我想对他们说,不要只想着能不能获奖,要考虑的是让自己的做法能够被看见。
设置这个奖项,就是鼓励一些教育工作者勇敢地作出改变,让他们感到自己做的事情有价值。我们的力量可能很微薄,不可能奢望会对教育现状有很大改变或迅速改变,但我们要发出这样的声音,让这些坚守初心、遵循育人善念的人被看见。我们希望贡献一点力量,促进一点一滴的改变。
愿为教育歌唱,让更多人“被看见”
中国教师报:早在2009年,您担任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长时,就通过设立基金的形式推动学校发展。这次又通过成立吴颖民教育基金,设立“屏山奖”和“砺儒奖”为教育发展服务。在您看来,这是不是也是推动教育变革的一种教育治理方式?
吴颖民:是的,早在16年前我们就在校友的支持下成立了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基金会,当时主要基于以下考虑。一方面是基于财政对于学校发展保障的局限性,尤其是学校要办出特色或者推进某项改革创新需要资金支持,但是仅靠财政经费支持肯定是不够的。另一方面,学校有许多校友资源和社会资源,他们都愿意捐助教育、支持教育,为什么不加以合理利用?通过资金募集,既可以满足学校教育发展需要,又能够建立学校与校友、社会热心企业的联系纽带,在学校培育感恩文化,这是多好的一件事情。
因此,学校后来的许多发展大事都有基金会的支持,比如每年坚持开展的“三农”社会实践,师生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得益于这项社会实践,许多学生与农村、农民建立了深厚感情,他们毕业后有了成就,纷纷为母校捐赠,希望母校持续开展这项活动。不仅如此,借助基金会支持,我们加大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鼓励教师大胆开展教育教学创新,等等。
现在,我们通过吴颖民基金,也是希望吸引更多热心人士关注和支持教育,聚焦教育热点难点问题,推动教育创新。
中国教师报:毫无疑问,这些奖励都是为了改善教育生态、鼓励创新,致力于让优秀的人去培养更优秀的人。但我们也看到,现实情况下许多评价仍与成绩挂钩,学校或教师也许更重视那些与成绩提升有直接相关的事情。对此,“屏山奖”评选希望树立什么样的评价观?
吴颖民:成立教育基金,能够把更多社会资金用在教育上应该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问题在于奖励什么,倡导什么,树立什么榜样。基金的管理部门或倡导者一定要有正确的价值导向,要努力让每一个生命绽放光彩,不要只盯着所谓的“清北率”。如果眼睛都盯在这个地方,对大多数学生很不公平,也是教育的巨大损失和浪费。
我们希望通过“屏山奖”的评选,引导和激发教师能够做一些自己喜欢、擅长但未必直接与成绩挂钩的事,希望他们能遵循内心的追求去实践创新。这样的教育创新也许不体现在成绩上,但如果能够让孩子的学习生活变得快乐而有意义,就是有价值、值得肯定的。
中国教师报:当前各种教育类的评比和奖项越来越多,您曾说过“屏山奖”要与其他评比和奖项有所区别,关注他们不能覆盖的地方,“屏山奖”如何做到这种差异性和区别性?
吴颖民:奖项是风向标。这几年大家申报各种奖项的氛围越来越浓,许多奖项的申报从区里就开始竞争,层层比拼,奖项的评选和申报成为大家非常关注的问题。我有点担心,大家是为了获奖还是为了解决问题,不要只想着如何“包装”你的获奖材料,而是要思考你要解决什么问题,这些做法有什么效果。
要达成这样的导向,有两个决定性因素:一是有没有那么多有创意的成果涌现出来,我希望大家真正拿出高质量、有创意、有生命活力的实践成果;二是取决于评委如何把握评选标准,这就涉及我们如何遴选评委,评委不一定都是教育领域的,可以来自不同领域,这样才会有不同的关注角度。总之,希望有更多致力于教育生态优化的人士参与进来,推动评价方式的创新。
“屏山奖”是面向全国的,希望教育界人士能够广泛参与。下一步奖项评选出来后,我们要加大宣传力度,大张旗鼓、理直气壮地进行传播,让这些改革成果能够被更多人看见。
《中国教师报》2025年10月29日第7版
作者:本报记者 冯永亮 | 通讯员 白宏太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