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男性也会经历“更年期”。这不是一句玩笑话,而是临床上确有其事的生理现象。很多男士在四五十岁后,开始出现持续疲乏、情绪低落、睡眠紊乱、性欲减退、记忆力下降等一系列变化,不明以为只是“老了”“累了”或“心病”。
男性也会经历“更年期”。这不是一句玩笑话,而是临床上确有其事的生理现象。很多男士在四五十岁后,开始出现持续疲乏、情绪低落、睡眠紊乱、性欲减退、记忆力下降等一系列变化,不明以为只是“老了”“累了”或“心病”。
但从内分泌角度看,这背后其实隐藏着一个被长期忽视的医学问题——男性性腺功能减退综合征,俗称“男性更年期”。
它不是女性专属的生理节点,也不是情绪性的“中年危机”。它有明确的激素机制支撑,有可识别的症状谱系,影响的不只是身体,还有心理和社会功能。如果没有及时识别和干预,它可能带来代谢异常、骨质疏松、心血管疾病等多重隐患。
从临床观察来看,男性更年期并不突然。有些人45岁出头就开始有轻微表现,有些人要到60岁以后才逐渐显现。波动性强,个体差异大,常常被误判为“抑郁”或“过劳”。这种模糊性,正是它被忽视的根源。那男性更年期到底是怎么回事?又该如何判断、应对?
从激素水平来看,它的核心机制是睾酮水平的逐年下降。睾酮是一种类固醇激素,主要由睾丸分泌,调节男性的肌肉、骨骼、情绪、性功能等多个系统。它不像女性雌激素那样在绝经期前后骤降,而是呈现缓慢、波动式下跌。
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22年发布的全国男性健康状况监测数据显示,我国40岁以上男性中约有19.4%存在中度以上睾酮下降,但其中仅不到一成接受过系统评估。这说明,大部分人根本没有意识到这是一种需要关注的医学状态。
睾酮下降带来的不是某一个器官方面的单一症状,而是身体和心理的系统性变化。你可能会发现自己肌肉量在减少,腹部脂肪在堆积;原本清晰的思维出现了“脑雾”,记忆力不如从前;情绪开始波动,容易焦虑、烦躁,甚至莫名低落;
夜里醒得频繁,白天却提不起劲;性生活的频率和质量也在无声中下滑。这些变化,在短期看似微不足道,长期却可能逐步侵蚀生活质量。一项由北京协和医院泌尿外科团队在2020年完成的横断面研究中指出。
睾酮水平低下的男性,其代谢综合征患病风险提高了约2.3倍,同时伴随骨密度下降、胰岛素抵抗等指标恶化。这意味着,如果把它仅仅当成“自然衰老”,而不加干预,可能会错过对高血压、糖尿病、骨质疏松等疾病的早期预警。
男性更年期的一个特殊表现是情绪变化先于体征。不少男性患者最早体会到的不是性功能下降,而是情绪上的“卡顿”:对工作失去热情,对家庭缺乏耐心,自我评价下降,甚至出现轻度社交回避。这类表现易被归为“中年压力大”,但生理激素的失衡正是情绪失调的背后推手。
从流行病学视角看,男性更年期的高发人群并不完全由年龄决定。生活方式、职业压力、慢性疾病史,都可能提前“开启”这一过程。像长期熬夜、缺乏运动、高脂饮食、肥胖、酗酒、吸烟,都会加速睾酮代谢紊乱。而患有糖尿病、高血压、慢性肾病的男性,更容易在50岁前就出现症状。
这里必须打破一个常见误解:认为男性更年期只是“性功能下降”的委婉说法。这种说法不仅狭隘,还容易误导就诊方向。
临床上,很多患者是因记忆力下降、情绪不稳或体重异常才被转诊来内分泌科,结果检测发现总睾酮水平低于正常下限。说明这不只是情感问题,而是激素代谢系统出了问题。
还有一个容易忽视的风险是骨质疏松和骨折。男性往往不认为自己会有“骨骼问题”,但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分会2023年的一项全国调查显示,60岁以上男性中,骨密度异常比例接近28%,其中相当一部分与睾酮水平降低相关。这提醒我们,男性激素问题不仅影响感觉,还可能影响结构。
那是否一旦出现这些症状,就一定是“更年期”了?不尽然。
判断男性是否处于更年期状态,需要结合症状评估量表、血清睾酮检测、生活方式调查等多个维度。单靠某一项变化下结论并不可靠。临床中常用的ADAM问卷,包含10个与情绪、性功能、体力相关的问题,用于初步筛查是否有性腺功能减退的可能。
但即便筛查提示阳性,也不代表就要“立刻治疗”。更重要的是先排除其他器质性疾病,比如甲状腺异常、抑郁障碍、慢性肝肾疾病等。因为这些问题也会造成相似的激素紊乱。
在处理男性更年期问题时,不能一味追求“补睾酮”。这是一个需要综合干预的过程。
临床经验显示,规律运动、适度减重、改善睡眠、控制慢病、减少应激,常常比药物更先一步改善症状。特别是力量训练,可以自然刺激睾酮分泌,是非药物干预中的“王牌”。
同时,家庭和社会的理解支持也非常关键。很多男性羞于表达,更羞于求医。尤其在中老年阶段,“硬撑”和“沉默”反而成了他们的防御机制。但这一阶段并不意味着“退化”,而是身体和身份的一次再适应。正确认识它,不是软弱,而是自我关照的一种能力。
如果你身边的男性朋友开始变得“闷闷不乐”,如果你自己察觉到身体状态不如从前,不妨换一个角度去理解:这或许不是你变了,而是激素在悄悄地提醒你——该停下来,好好看看自己了。身体的语言,总会比我们想象得更早说出口。
参考文献:
1. 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22年中国男性健康状况报告》
2. 北京协和医院泌尿外科.《中老年男性睾酮水平与代谢风险相关性研究》.中国男科学杂志,2020
3. 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分会.《中国老年男性骨密度流行病学调查报告》,2023
4.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男性性腺功能减退综合征临床评估建议》,2021
5.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男性更年期与情绪障碍的交叉机制研究》,2022
来源:胡护师谈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