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宁德市闽东医院手术室的无影灯下,显微镜下银针轻颤,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主任医师马芙蓉教授俯身指导,声音温和却有力:“这里是面神经,距听小骨仅1~3毫米,电钻每分钟超高速旋转,偏半毫米就可能致面瘫;这是耳蜗,电极要斜插45度……”这样的“活体教学”
在宁德市闽东医院手术室的无影灯下,显微镜下银针轻颤,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主任医师马芙蓉教授俯身指导,声音温和却有力:“这里是面神经,距听小骨仅1~3毫米,电钻每分钟超高速旋转,偏半毫米就可能致面瘫;这是耳蜗,电极要斜插45度……”这样的“活体教学”,是马芙蓉“师带徒”团队在闽东地区八年帮扶的日常切片。
自2018年“马芙蓉名医‘师带徒’工作室”落地以来,这支来自顶尖医疗机构的“耳科军团”,以“造血式”帮扶,在闽东大地上培育出丰硕成果,不仅让31个听障儿童重新喊出“妈妈”,更推动当地耳科技术从“技术荒漠”跃升为“省级标杆”,留下了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
▲马芙蓉教授与闽东医院医生陪伴人工耳蜗术后患儿朗读课文
破局:从“望而却步”到“基层突围”
人工耳蜗植入、小耳畸形矫正……这些曾让基层医院望而却步的“高精尖”手术,在闽东医院已实现“零突破”。
而八年前的闽东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耳显微外科手术技术相对薄弱,许多罹患耳科疑难重症的患者不得不辗转福州、上海等地求医。
转机出现在2017年。当马芙蓉教授收到闽东医院的迫切求助,了解到闽东地区耳科医疗资源匮乏的现状后,欣然应允,决定将“师带徒”工作室落户于此。于是,她带着团队来了:“基层医疗不能依赖‘输血’,必须帮助他们建立‘造血’功能。”这位我国著名耳鼻喉科专家、医学教育家的话语掷地有声。
在医学的精密世界里,耳鼻咽喉头颈外科被誉为“小孔道里做大文章”的学科,耳科手术被称为“在神经丛林中跳舞”。
“耳科手术的命门在面神经。”马芙蓉教授说,面神经紧贴耳蜗,厚度仅如一张纸,损伤后可致面瘫、味觉丧失甚至全聋。对于儿童患者而言,手术难度更是呈几何级增长:面神经走形变异多、颅骨薄如蝉翼,高速电钻稍有偏差便可能造成不可逆的伤害。
“培养一名成熟的耳科医生,需要5~10年,基层医生因解剖训练不足、病例稀缺,起步更为艰难。”马芙蓉教授深知,要打破这一困局,必须从基础抓起。
▲马芙蓉教授在闽东医院开展耳科手术指导
于是,团队设计了“阶梯式教学法”:从最基础的耳后皮肤切开、骨面磨削开始,年轻医生们先观摩、再上手,每掌握一个关键步骤才解锁新技能。马芙蓉教授还带骨干医生到北京参加“尸头解剖训练”,强化解剖认知;在医院设置显微镜训练室;在手术中开通大屏幕,全科室实时观摩手术实况,将神经、听骨、脑板等结构直观呈现。
传承:“严师”与“机会”的双轨赋能
“马教授比我还紧张!”谈起跟师经历,如今已是主任医师的梁飞记忆犹新,“磨钻方向偏了要立刻纠正,电极插入角度要反复确认。”
但这位“严师”更懂得“扶上马送一程”——经考核合格、完善授权后,便放手让徒弟独当一面。“他们胆大心细,走上了一条成长的快车道,10年经验压缩到几年。”在马芙蓉教授的悉心指导下,林庆强、梁飞、刘俊平三名高徒逐步从主刀助手成长为能独立完成中耳手术的主力军。
这种“严师出高徒”的模式结出了累累硕果。科室多名骨干接连拿下省科技厅、省自然课题10余项,发表SCI论文10余篇,闽东医院成为闽东北唯一的国家级耳鼻咽喉科住培基地。
一系列高难度手术实现了“零的突破”并日趋成熟:人工耳蜗植入术(已完成31例)、宁德市首例人工镫骨植入术、复杂型听骨链重建术、内淋巴囊减压术、鼻内镜鼻颅底肿瘤切除术、脑膜脑膨出切除修补术、听神经瘤切除手术,乃至近期填补空白的小耳畸形成形术。十年间,科室耳科病例和手术量同比增长约2倍,技术能力已接近省级专科水平。
▲马芙蓉教授团队与闽东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团队联合开展业务学习
“当年还是小青年的梁飞,现在是科室主任医师、诊疗组组长,能独立完成高难度人工耳蜗植入,并在全省颞骨解剖比赛中取得第二名好成绩;刘俊平副主任医师在全省手术视频比赛中荣获三等奖;如今已是科主任的林忠豪,也曾挂职寿宁县医院担任副院长,把技术带到更基层……”马芙蓉教授看着他们从懵懂青年成长为独当一面的大医生,心中满是欣慰。更珍贵的是“反哺”——他们把学到的技术“反哺”基层,到乡镇帮扶,开展耳聋基因筛查,将“师带徒”的“根”扎进闽东基层的土壤。
温度:31个家庭的“重生”与社会共振
技术突破之外,最动人的莫过于那些被重新点亮的人生。
在所有帮扶成果中,最动人心魄的,是为贫困聋哑儿童带去的希望——人工耳蜗植入项目。
项目落地并非坦途。初期缺乏3D显微镜和大屏幕,团队自购设备、雕刻磨石;人工耳蜗曾需10万~20万元/台,马芙蓉教授带着团队四处“化缘”,联合青拓集团等企业开展“手拉手”募捐;患儿麻醉风险高、冬季感冒频发,她往返京闽,经历7至8小时的车程只为赶着周末手术……
6岁的小宇(化名)是马芙蓉教授的“老熟人”。先天性耳聋的他,曾因家庭贫困差点放弃治疗。马芙蓉团队联合企业开展募捐,凑齐手术费。如今,小宇能清晰算术,对着镜头喊“马奶奶”;还有一名聋哑患儿,麻醉苏醒后从被窝里伸出手,向她比了个“V”,表示“谢谢”;更有一个男孩术后第一次叫“妈妈”,母亲当场泪崩——这段视频曾被央视《新闻联播》报道,让“闽东大爱”传遍全国。
▲马芙蓉教授与患儿家属进行术前沟通
“当孩子喊出‘妈妈’,我们全家人都哭了……是马教授和闽东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团队给了孩子新生命!”福安一位受助患儿母亲的哽咽,道尽所有被救助家庭的感激。
8年间,31名听障儿童重获“新声”,这背后的助力正如马芙蓉教授所说:“这是个‘社会工程’,政府支持(成立工作室)、医院投入(购置设备)、企业担责(资助患儿)、团队接力(师带徒传技术),缺一不可。”
来源:福建卫生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