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家住南京的68岁刘阿姨,最近因为“咳嗽+气短”频繁跑医院。最开始她以为是感冒,可挂了几次水也不见好。检查结果出来,医生只说了一句话:“你可能是慢阻肺前期。”
“才吹了几分钟空调,怎么就开始咳了?”
“这都入秋了,怎么还有点喘不上气?”
家住南京的68岁刘阿姨,最近因为“咳嗽+气短”频繁跑医院。最开始她以为是感冒,可挂了几次水也不见好。检查结果出来,医生只说了一句话:“你可能是慢阻肺前期。”
“慢阻肺?不就是慢性咳嗽?”她有点不以为然。医生摇了摇头:“要是真发展成慢阻肺,到了晚期,连楼都爬不动,更别提出门了。”
这让刘阿姨一下子紧张了起来。
“那我现在还能预防吗?”
医生说:“当然可以,但得从现在就开始,尤其是——这4个‘预防素’,你一个都不能少。”
很多人都知道肺炎、感冒,但一提到“慢阻肺”就觉得遥远。事实上,它正在悄悄盯上每一个人,尤其是吸烟者、60岁以上中老年人、过敏体质者……
那么,慢阻肺到底是怎么来的?为什么有些人年纪轻轻就喘个不停?又该如何防?
继续看下去,你可能会为现在的生活方式感到“后怕”。
每次换季就咳、冷风一吹就喘?不少人以为自己“体质差”,但实际上,这可能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的早期表现。
据《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发布的《中国慢阻肺流行病学研究》数据,目前我国慢阻肺患病人数已超过1亿,其中40岁以上人群患病率高达13.7%。
关键在于——初期症状极其“低调”,容易被误认为是“感冒没好利索”。
但病情一旦发展,肺功能损伤将不可逆,甚至会出现持续气喘、睡眠困难、呼吸衰竭等严重并发症。
那它到底是怎么来的?
专家指出,慢阻肺的形成,多是长期累积性损伤导致,尤其与以下因素密切相关:
慢阻肺并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一点一滴“耗出来”的病。
而真正可怕的是,它一旦确诊,就不能“治愈”,只能“延缓”。
很多人担心“我是不是已经得了?”其实,不管是否确诊,肺功能都是越早保养越好。
根据《国际慢性病杂志》2022年一项研究显示:中老年人群只要连续6个月改善生活习惯,肺功能可提升约8.2%,呼吸相关症状减少63%。
4个日常“预防素”,或许比你想的更管用:
防素1:空气清洁素
保持生活环境空气清新。避免使用香薰蜡烛、空气清新剂,家中常通风,外出戴口罩,厨房做好排风。
防素2:运动激活素
规律呼吸训练和低强度有氧运动(如散步、太极、呼吸操),能增强肺泡弹性,提高肺活量。
防素3:营养抗炎素
摄入富含维生素C、E和Omega-3的食物(如坚果、橙子、深绿色蔬菜、鱼类),有助减少气道炎症,增强肺部修复能力。
防素4:控烟排毒素
无论是吸烟者还是“被动吸烟者”,一旦远离烟雾环境,肺部纤毛功能可在90天内部分恢复。
你可能会问:“知道了这些道理,可怎么真正‘做到’?”确实,健康从来不靠“知道”,而靠“做到”。
下面4个简单实操方法,适合每天执行,尤其适合中老年人:
1.每天进行3分钟腹式呼吸训练
吸气时挺腹,呼气时收腹,每次不少于20次,增强肺通气和排痰能力。可以在清晨或晚间进行,效果更佳。
2.每周做2次“呼吸操”
选择“八段锦”“扩胸运动”类动作,有助于胸廓扩张、肺部拉伸,缓解气道阻力。
3.饮食上坚持“三减三多”
减油、减盐、减糖,多蔬菜、多水果、多水分,尤其是秋冬季,保持体内湿润,避免气道干燥。
4.每年接种流感和肺炎疫苗
研究显示,接种疫苗可减少慢阻肺急性发作风险约42%。高风险人群建议定期体检肺功能。
只要你每天坚持一个“微小习惯”,就已经在为自己构筑一道“肺部防线”。
慢阻肺不是“老年病”,它可能在你每次吸烟时、每次厨房油烟扑脸时、每次不当感冒处理时,就悄悄埋下了种子。
等真正喘不上气、咳到睡不着时,就晚了。
但好消息是:现在开始保护肺,还不算晚。
一个动作、一次改变、一种选择,都可能让你免于被慢阻肺“卡住后半生”。
当然,本文所提供建议属于普适性健康科普,若你或家人已有长期咳嗽、胸闷、气喘症状,请尽早前往当地正规医院进行肺功能检测和专业评估。
记住:慢阻肺不可逆,但可控。用科学的“预防素”,捍卫下半生的呼吸自由。
注:文中所涉人物均为化名,请勿对号入座;图片来源视觉中国授权。
参考资料:
《中国食物成分表(第六版)》
《中国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2021年修订版)》
《中老年人肺功能干预研究》,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22年
《呼吸系统慢性病营养干预研究综述》,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杂志,2020年
The Lancet Respiratory Medicine,《Smoking cessation and lung function recovery: a 5-year cohort analysis》,2021
《中老年人健康生活方式与慢阻肺预防研究》,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23年
对此,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来源:老王健康Tal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