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其龙纹样式和雕琢技法与之前在凤翔河南屯村出土的第一件大玉璧如出一辙,就像是出自同一位技艺高超的玉工之手。
在历史的长河中,一件件珍贵的玉器犹如璀璨的星辰,承载着不同时代的文化印记和传奇故事。
2004年,在西安文景路的考古发掘工作中,一座新莽时期的墓葬引起了考古学界的广泛关注。
这座墓葬犹如一个时光宝盒,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古代的神秘之门,从中出土了1件精美的玉璧。
这件玉璧一现世,便以其独特的纹饰吸引了众多考古专家和学者的目光。
它的两面均阴刻着三圈环带状的秦式龙纹,这些龙纹线条流畅,形态生动,仿佛蕴含着无尽的生命力。
其龙纹样式和雕琢技法与之前在凤翔河南屯村出土的第一件大玉璧如出一辙,就像是出自同一位技艺高超的玉工之手。
这一发现不禁让人浮想联翩,在那个交通并不发达、信息传播有限的古代,究竟是什么样的机缘巧合,让这两件玉器有着如此惊人的相似之处呢?是同一位玉工在不同时期的精心杰作,还是存在着某种不为人知的传承关系?
从玉色、形制、特征等多个方面进行深入分析后,专家们得出了一个令人惊叹的结论。
这本是一件齐家文化的素面玉璧。
齐家文化作为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重要文化之一,距今约4000年左右,当时的玉器制作工艺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这件素面玉璧在齐家文化时期,可能是作为一种祭祀用品或者身份象征而存在,它以其简洁质朴的造型展现着那个时代的独特审美和文化内涵。
然而,时光流转,到了距今2500多年的春秋晚期,这件玉璧迎来了它的一次重要转变。
秦国的玉工们以他们精湛的技艺,在璧面上阴刻了秦式龙纹。
秦国在当时是一个有着强大实力和独特文化的诸侯国,秦式龙纹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时代风格,它的出现代表着秦国文化的融入和传承。
这一改变不仅赋予了玉璧新的艺术价值,也使其成为了不同文化交流融合的见证。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件历经沧桑的玉璧最终埋入墓葬中却是新莽时期。
新莽时期是一个政治动荡但文化艺术依然繁荣的时代,这件玉璧能够在此时随葬于墓葬之中,或许是墓主人对它的珍视,也可能是它在漫长的流转过程中承载了太多的故事和情感,成为了一种特殊的精神寄托。
我们如今只知道这块玉璧的历史梗概,它最初制作于距今4000年左右,在距今2500多年时又加刻了纹饰,公元初再随葬于贵族墓中。
但在这看似简单的时间脉络背后,它究竟经历了怎样的颠沛流离,是如何在不同的朝代、不同的主人之间流转,这些更为传奇的经历,早已被历史的尘埃所淹没,留给我们的只有无尽的遐想。
其实,像这样有着传奇经历的玉器并非个例。
在山西天马 - 曲村遗址M6121中出土的1件典型的商代兽面纹玉琮同样令人称奇。
当考古人员仔细观察这件玉琮时,发现了其中隐藏的秘密。
它原本是一件外方内圆的齐家文化玉琮,齐家文化玉琮以其规整的造型和独特的工艺闻名于世,代表着当时高超的制玉水平。
到了商代,商代玉工们发挥他们的智慧和创造力,将这件齐家文化玉琮进行了加刻改制,使其变成了兽面纹玉琮。
商代是一个崇尚鬼神、重视祭祀的时代,兽面纹在商代文化中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常常被用于玉器、青铜器等器物上,以表达对神灵的敬畏和崇拜。
这件玉琮的改制,不仅体现了商代玉工的精湛技艺,也反映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传承和演变。
而M6121墓葬属于西周时期,这表明这件玉琮在经过商代的改制后,又历经了数百年的时光流转,最终在西周时期被随葬于这座墓葬之中。
这一现象充分体现了古人尊玉崇玉的文化传统。
在古代,玉器被视为一种神圣的物品,具有沟通天地、祈福辟邪等多种功能。
从齐家文化到商代,再到西周,一代又一代的人将这些珍贵的玉器传承下来,每一次传承都蕴含着古人对玉的尊崇和对文化的坚守。
这些玉器就像是一条无形的纽带,将不同时代的人们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让我们能够透过它们,感受到古代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
在考古学的研究领域中,殷商两周墓葬宛如一座蕴藏着丰富历史信息的宝库,为我们揭示了古代社会的诸多奥秘。
在这些墓葬的发掘过程中,考古学家们有了一个引人注目的发现,那就是其中存在着较多的齐家文化玉器。
这一发现绝非偶然,它犹如一把钥匙,为我们打开了通往齐家文化玉器世界的大门,清晰地反映出当年齐家文化玉器制作数量之多、流传时间之长久的客观事实。
从玉器制作数量来看,众多的齐家文化玉器在殷商两周墓葬中现身,这背后暗示着齐家文化时期玉器制作产业的繁荣昌盛。
在齐家文化所处的时代,玉器制作或许已经成为了一项重要的手工业。
当时的工匠们凭借着精湛的技艺和丰富的经验,大量雕琢出各式各样的玉器。
这些玉器不仅满足了本地区人们的生活、祭祀、礼仪等方面的需求,还可能作为一种珍贵的商品或礼品,通过贸易、交流等途径传播到了其他地区。
而且,从制作的多样性来说,齐家文化玉器涵盖了璧、琮、璜、铲等多种器型,每一种器型都有着独特的工艺和用途,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当时玉器制作的规模和数量之可观。
再从流传时间的角度分析,齐家文化玉器能够在殷商两周时期的墓葬中频繁出现,这充分证明了其流传时间的长久性。
在数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时间跨度里,这些玉器跨越了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地域,依然保持着其珍贵的价值和魅力。
它们可能在不同的家族、部落或国家之间流转,成为了文化传承和交流的重要载体。
无论是作为一种物质财富的象征,还是作为一种文化符号的代表,齐家文化玉器都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商周时期的人们热衷于使用齐家玉,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
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在于齐家玉器所采用的玉材。齐家玉器基本取自甘青地区的优质玉材来雕琢。甘青地区的玉石资源丰富,且质地优良,具有细腻温润、色泽美观等特点。
这种优质的玉材为玉器的制作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使得齐家玉器在材质上就具有了独特的优势。
商周时期的人们对玉器的品质有着较高的要求,他们看重齐家玉器所使用的优质玉材,认为这些玉器不仅美观,而且具有更高的价值和灵性。
例如,在商周的祭祀活动中,玉器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使用优质玉材雕琢而成的齐家玉器,更能体现出祭祀的庄重和神圣。
另一个促使商周使用齐家玉的原因是齐家玉几乎都是素面的,这一特点为其改制和再刻纹饰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在商周时期,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演变,人们的审美观念和玉器使用需求也在不断变化。
素面的齐家玉器就像是一张空白的画布,商周的工匠们可以根据当时的流行趋势和具体需求,对其进行改制和再刻纹饰。
他们可以将齐家玉原有的器型进行调整,使其更加符合当时的礼仪规范或装饰风格;也可以在素面的玉器表面刻上精美的纹饰,如饕餮纹、云雷纹等,赋予其新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
这种改制和再刻纹饰的方式,不仅体现了商周工匠的创新精神和高超技艺,也使得齐家玉器在商周时期焕发出了新的活力。
值得一提的是,考古发现进一步表明,齐家文化玉器的影响力并没有随着商周时期的结束而消失。
及至汉代,仍有零星的齐家玉器被使用。这一现象充分彰显了齐家文化玉器的顽强生命力和持久的魅力。
例如,在西安汉长安城西南卢家口村出土的2件玉琮,这两件玉琮看似普通,却蕴含着一段不为人知的故事。
当考古人员对它们进行仔细研究时,发现将这2件玉琮合在一起,玉色纹理能够完美对接。
这一惊人的发现证实了此琮原为1件,后被一剖为二。
这一现象背后可能有着多种原因。
也许是在汉代,由于某种特殊的需求,人们将原本完整的玉琮进行了分割;又或许是这件玉琮在流传过程中遭遇了损坏,为了继续使用,人们不得已将其一分为二。
无论原因如何,这2件玉琮的出土,为我们研究齐家文化玉器在汉代的使用情况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也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齐家文化玉器在历史长河中的传承和延续。
它就像一颗跨越时空的明珠,历经岁月的洗礼,依然散发着独特的光芒,向我们诉说着古代文化的辉煌与传承。
注:原文来自于刘云辉老师“陇右之光-齐家文化玉器”《考古中国》
来源:一品姑苏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