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现在造假者不仅破解了评级公司的防伪标签和NFC防伪芯片,连真币的包浆也完美打印出来了。藏友们,可长点心吧!”
“这枚MS64的袁大头,连PCGS盒子都是高仿的!”
“现在造假者不仅破解了评级公司的防伪标签和NFC防伪芯片,连真币的包浆也完美打印出来了。藏友们,可长点心吧!”
当资深藏友老李在群里甩出这两张对比图时,整个银圆圈炸了。
曾经被视为“真品通行证”的PCGS评级盒,竟成了造假产业链的新目标。
从民国三年袁大头到光绪元宝库平七钱二分,那些被PCGS金标认证的“高分币”,如今可能正躺在某个造假作坊里批量生产。
这场“盒子保卫战”,到底该怎么打?
1. 评级币的“黄金时代”
PCGS(Professional Coin Grading Service)自1986年成立后,凭借“密封盒+独立编号+终身质保”的三重保障,迅速成为全球藏友心中的“权威认证”。
据PCGS官方统计,2023年中国送评量突破50万枚,其中袁大头、孙小头等民国银圆占比超60%。
一枚PCGS-MS65的袁大头,价格可达普通裸币的5-10倍。这种“评级溢价”,让造假者看到了“一本万利”的商机。
2. 造假产业链的“升级打怪”
早期造假者仅伪造银圆本体,但藏友可通过观察声音、包浆、压力、边齿等方法识别。
而今,造假者已实现“币+盒+证书”的全套仿制。
2024年3月,上海警方破获一起特大银圆造假案,现场查获假PCGS盒子2000余个,配套假证书、防伪贴齐全。
造假者甚至租用境外服务器,伪造PCGS官网查询页面。
假盒的材质、字体、激光防伪标均与真品高度相似,部分高仿品需用专业显微镜才能分辨。
3. 藏友过度依赖评级的代价
“有PCGS盒子就敢买”成为许多新手的信条。
但数据显示,2023年市场流通的PCGS评级币中,疑似假盒占比达8%-12%。
藏友张某花2.2万元购入一枚“PCGS-MS64北洋34年龙洋”,经鉴定后发现,不仅银圆是酸洗、改刻的假货,连盒子都是“精仿A货”。
“盒子是参考,不是免死金牌。眼力不过关,买啥都翻车。”
1. 被破解的防伪体系
PCGS盒子的防伪技术包括激光镭射标、微缩文字、荧光油墨等,但造假者通过以下手段逐一突破:
激光标仿制:购买二手激光雕刻机,扫描真盒标样后复刻,误差控制在0.1毫米内。微缩文字伪造:使用高精度印刷机,在盒底印制与真品相同的“PCGS”微缩字母,需用30倍放大镜才能分辨。荧光反应模仿:调配与真品荧光油墨成分相近的化学试剂,使假盒在紫外灯下呈现相同颜色。2. 套用真编号
PCGS每枚评级币均有唯一编号,可通过官网验证。
但造假者通过两种方式“破解”:
真盒回收:高价收购破损或遗失银圆的真盒,重新装入假币。数据克隆:盗取PCGS数据库中的真实编号,制作配套假证书,并伪造官网查询页面(通过修改浏览器DNS实现)。3. 利用“权威崇拜”,降低藏友警惕
PCGS在藏友心中具有“神坛”地位,造假者正是利用这种心理:
话术诱导:卖家常宣称“盒子保真,支持复检”,但实际提供的“复检机构”是同伙控制的空壳公司。价格陷阱:假盒币的售价通常比市场价低20%-30%,利用“占便宜”心理吸引买家。1. 破除“盒子迷信”
银圆的价值在于其历史背景与稀缺性,而非一纸评级。
盒子再真,银圆本身也可能是假的。
掌握基础的鉴定技能,往往比依赖盒子更可靠。
2. 验证盒子真伪
官网复检:直接输入盒上编号至PCGS官网(非卖家提供的链接),核对图片与实物是否一致。荧光测试:用紫外灯照射盒底,真品荧光标呈均匀蓝紫色,假品可能无反应或颜色异常。材质触摸:真盒塑料质地坚硬,表面光滑;假盒塑料偏软,有廉价感。联系PCGS:通过官方邮箱或电话确认编号真实性(需提供购买凭证)。当造假者将黑手伸向PCGS盒子时,他们暴露的不仅是技术上的“精益求精”,更是对收藏文化的蔑视。
从袁世凯的复辟梦到孙中山的革命志,从北洋军阀的混战到民国经济的起伏。
银圆收藏的魅力,在于通过一枚枚钱币触摸近代中国的风云变幻。
作为藏友,我们或许无法阻止造假者的贪婪,但可以通过提升眼力、回归本质,让收藏回归“以泉证史”的初心。
真正的“PCGS”(专业收藏者)从不需要盒子证明自己,因为历史早已在银圆上刻下了不可复制的印记。
或许,能被假盒子骗到的人,从未真正读懂过银圆背后的故事。
来源:百家泉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