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铁吃播2小时“吃了吐、吐了吃”:流量狂欢别踩碎公共文明底线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31 07:56 1

摘要:10月28日,一趟从北京开往河南濮阳的高铁上,一场持续两小时的吃播闹剧让同车乘客苦不堪言。二十多万粉丝的吃播博主对着镜头大口进食,转身却将食物反复吐出,密闭车厢里的异味弥漫不散,目击者王先生的爆料迅速引发全网热议。当流量追逐撞上公共秩序,这场“边吃边吐”的争议

10月28日,一趟从北京开往河南濮阳的高铁上,一场持续两小时的吃播闹剧让同车乘客苦不堪言。二十多万粉丝的吃播博主对着镜头大口进食,转身却将食物反复吐出,密闭车厢里的异味弥漫不散,目击者王先生的爆料迅速引发全网热议。当流量追逐撞上公共秩序,这场“边吃边吐”的争议早已超越事件本身,成为叩问文明边界的一面镜子。

据王先生回忆,这位博主从当晚7点开始,不间断地重复“进食-呕吐”的流程,直至9点多仍未停止,“整个车厢都是味,实在让人难以忍受”。更令人不适的是,博主并非因身体不适呕吐,而是明显的“表演式操作”——一碗面大口吞下后随即嚼吐,全程对着设备拍摄,俨然将高铁车厢当成了专属摄影棚。

事件曝光后,博主的回应充满矛盾。他先是联系王先生声称“只是吐掉带蒜的食物”,否认“假吃”,甚至扬言要采取法律措施。但这一说法被王先生直接驳斥:“吐的根本不只是蒜,是全部食物”,若仅是吐蒜,绝不可能造成全车弥漫异味且持续两小时之久。当记者试图进一步核实情况时,博主仅以“视频不实”回应,随即拉黑记者,这种回避态度更让质疑声浪高涨。

更值得关注的是,网友深挖发现,该博主并非首次在高铁违规创作,其账号中早已存有多个高铁吃播视频,显然将公共出行空间当作了流量收割场。

这场闹剧背后,是三重底线的接连失守,也是对公共文明的公然挑战。

公共秩序的漠视是最直观的问题。高铁车厢作为密闭公共空间,铁路部门早已明确建议乘客避免食用气味浓重的食物,遇此类情况可联系工作人员干预。博主持续两小时的“吃播+呕吐”操作,不仅产生刺鼻异味,更打破了车厢应有的安静秩序,本质上是将个人流量利益凌驾于他人出行体验之上。正如网友所言:“你的镜头需要热度,别人的旅途更需要尊重”。

粮食浪费的陋习更触痛公众神经。吃播文化本应传递美食魅力,却在流量竞赛中异化为“假吃催吐”的表演。该博主“吃了吐、吐了吃”的行为,正是典型的粮食浪费,与“光盘行动”的社会共识背道而驰。王先生直言“糟蹋粮食真让人心疼”,道出了多数人的心声。事实上,各大平台早已明确表态,对浪费粮食、假吃催吐等行为将采取删帖、封号等处罚。

行业生态的畸形在事件中暴露无遗。从“大胃王”比拼食量到公共场所猎奇拍摄,部分博主为博眼球不断突破底线,将“争议”等同于“热度”。二十多万粉丝的账号本应承担更多社会责任,却沦为浪费粮食、扰乱公共秩序的负面典型,折射出部分内容创作者的价值迷失。

高铁吃播争议绝非个例,它提醒着每一位出行者和内容创作者:公共空间有边界,文明出行有规矩。

从乘客角度,应遵守铁路部门的出行规范,尽量选择气味清淡的食物,避免在车厢内进行可能影响他人的活动。若遇类似不文明行为,可像王先生一样,通过合理方式记录并向工作人员反映,既维护自身权益也守护公共秩序。

从创作者角度,流量从来不是“无底线”的通行证。真正能长久的内容,必然建立在尊重他人、敬畏规则的基础上。平台更应强化监管,对利用公共场所制造争议、浪费粮食的内容及时处置,守住内容生态的底线。

这场高铁吃播闹剧终会落幕,但它留下的思考不会过时:公共空间的文明,需要每个人用“自律”去守护。当流量追逐让位于规则意识,当个人自由回归于公共责任,我们的出行才会更舒心,社会才会更有序。毕竟,真正的“走红”,永远始于尊重与担当。

来源:卿尘木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