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存储芯片圈热度直逼当年的寒武纪,三星、美光带头涨价,AI服务器又抢着要货,国内那6家有实力的“存储小龙”更是订单排到了明年。不少人问,这波行情是真的吗?6小龙能在11月脱颖而出,成为新的赛道黑马吗?今天用大白话把这事聊透,不吹不黑,看看机会到底藏在哪,风险
最近存储芯片圈热度直逼当年的寒武纪,三星、美光带头涨价,AI服务器又抢着要货,国内那6家有实力的“存储小龙”更是订单排到了明年。不少人问,这波行情是真的吗?6小龙能在11月脱颖而出,成为新的赛道黑马吗?今天用大白话把这事聊透,不吹不黑,看看机会到底藏在哪,风险又是什么。
先得说清楚,存储芯片这波“热”不是炒概念,是供需两端实打实的变化撑起来的。
从需求端看,最大的推手是AI。现在AI大模型训练、数据中心建设都需要海量存储,不管是存训练数据的企业级SSD,还是AI服务器用的高带宽内存HBM,需求都在暴增。2024年全球企业级SSD市场规模就有262.2亿美元,预计2027年能涨到351亿美元,HBM的增速更夸张,年复合增速能到34.6%。除了AI,消费电子也在回暖,双11前手机、电脑厂商都在备货,存储芯片采购量比二季度涨了不少,有些厂商甚至提前签了明年一季度的订单锁货源。
供给端更关键,海外巨头在“让空间”。三星、美光这些国际大厂为了集中精力做HBM、高端DDR5,主动控制了中低端NAND产能,2025年全球NAND位元供应量增速也就15%。而且HDD硬盘还出现了短缺,交期都到52周了,这逼着数据中心加速换用SSD,进一步拉动了存储芯片需求。供给紧了,价格自然涨,美光通知DDR系列产品可能涨20%-30%,三星四季度的DRAM涨价幅度也在15%-30%,这可是实打实的行业景气信号。
库存数据更能说明问题,全球存储芯片库存周转天数从二季度的65天降到了50天,快到45天的正常水平了,说明之前积压的货基本清完了,厂商不用再降价甩卖,底气自然足了。
在这种“需求涨、供给紧”的背景下,国产替代的节奏也在加快,这正是“存储6小龙”的机会所在。国家早就把存储芯片列入重点培育领域,目标2025年关键存储芯片自主供应占比达到40%,现在刚到30%,还有10个百分点的缺口,这都是国内企业的市场空间。
而且下游厂商现在主动换国产货了。以前是“没办法才用国产”,现在为了供应链安全,都在加大国产采购。比如长江存储的NAND闪存,在国内手机厂商的采购占比从二季度的18%跳到了三季度的25%,汽车领域也有厂商把原本给三星的订单转给了国内企业。更关键的是,国产技术也跟上了,长江存储的3D NAND位密度超过了三星,长鑫存储的DDR5成本比韩国厂商低15%-20%,性能还能对标国际大厂。
这6家“小龙”也不是吃素的,各有各的绝活,三季度都拿出了实在成绩。有的在封装环节发力,做的IC载板良率能到90%,成本比同行低12%,还在布局HBM封装技术;有的专攻车规级芯片,产品能跟美光对标,还拿下了新车企明年的供货资格;还有的深耕特种领域,做的存储模块能在200℃高温下稳定工作,在核电、军工领域站稳了脚。可以说,市场需求、政策支持、自身实力这三要素都齐了。
但要说6小龙能在11月就“鹤立鸡群”,成为下一个寒武纪,还得跨过三道坎,这也是现在资金还在观望的原因。
第一道坎是高端市场的技术差距。虽然国内企业在中低端市场有突破,但HBM、高端DDR5这些核心领域还得看三星、SK海力士。比如HBM,国际巨头已经在量产HBM3E,马上要出HBM4,一片能卖500美元,而国内企业大多还在实验室阶段,2026年才计划小批量试产。技术突破不是一蹴而就的,短期内很难抢占高端市场的利润。
第二道坎是业绩兑现的时间差。现在价格涨、订单增,但这些利好传导到财报上需要时间。三季度不少企业的营收和利润虽然在涨,但基数还比较低,而且主要靠中低端产品拉动,毛利率跟国际大厂比还有差距。比如存储封装企业的毛利率在32%左右,看着不低,但跟三星HBM业务的高毛利比,还是差了一截。资金要看的是持续盈利的能力,不是短期订单爆发。
第三道坎是行业周期的不确定性。存储芯片是典型的周期行业,过去十年波动特别大。现在虽然在涨价,但要是明年AI需求不及预期,或者海外巨头重启中低端产能,价格可能又会回调。而且全球宏观经济还不稳定,消费电子需求能不能持续回暖也是个未知数,这些都可能影响6小龙的业绩稳定性。
那普通投资者该怎么看?要不要在11月布局?得分情况说。
如果是做短线,11月可能有情绪驱动的行情,毕竟价格涨价、库存下降这些消息都在发酵,板块容易受资金关注。但要注意,短线波动大,现在不少个股已经有了一定涨幅,追高风险不低,得快进快出,别贪心。
如果是中长线布局,更靠谱的是盯着三个信号。第一个是技术突破,比如哪家企业的HBM封装能批量供货,或者DDR5良率能稳定在90%以上;第二个是业绩改善,看扣非净利润增速能不能跟上营收增速,毛利率有没有提升;第三个是客户结构,能不能打入头部AI服务器厂商、手机厂商的供应链。这三个信号明确了,才说明企业真的站稳了脚跟,不是靠行业周期“蹭热度”。
还要警惕风险,要是海外技术封锁加严,国产设备、材料供应出问题,会影响产能释放;要是行业周期反转,价格跌下来,企业利润会受很大冲击。投资的时候别光看概念,得仔细研究公司的研发投入、订单结构和财务状况,小仓位试错,别把鸡蛋放一个篮子里。
最后总结一下,存储6小龙赶上了AI驱动的行业周期和国产替代的风口,确实有成为黑马的潜力,但11月就想“鹤立鸡群”还不太现实,技术差距和业绩兑现都需要时间。这波行情更像是长期趋势的起点,不是短期暴富的机会。
对行业来说,现在要做的是沉下心搞技术,把中低端的优势转化成高端的竞争力;对投资者来说,别被“下一个寒武纪”的说法冲昏头,理性分析企业的真实实力,等基本面的信号明确了再动手。毕竟,真正的赛道龙头,从来不是靠短期热度起来的,而是靠技术和业绩一步步熬出来的。
来源:yangjianhah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