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山西朔州市平鲁区和朔城区乡镇村庄名字起源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31 07:24 1

摘要:✍️咱就先从平鲁区的凤凰城镇说起。这地儿最早不叫凤凰城,而是叫“平虏卫”。这是明朝成化十七年,也就是1481年定下的名儿,取的是“荡平胡虏”的意思,听着就有一股子金戈铁马的劲儿。到了清朝雍正三年,1725年,才改叫了平鲁县。

✍️咱就先从平鲁区的凤凰城镇说起。这地儿最早不叫凤凰城,而是叫“平虏卫”。这是明朝成化十七年,也就是1481年定下的名儿,取的是“荡平胡虏”的意思,听着就有一股子金戈铁马的劲儿。到了清朝雍正三年,1725年,才改叫了平鲁县。

为啥后来又变成了“凤凰城”呢?这里面有个挺美好的念想。老辈人传说,当年筑城的时候,有凤凰在这儿落过脚。凤凰是祥瑞啊,所以到了2001年,这地方就改名叫凤凰城镇了。你看,从“平虏”到“凤凰”,这名字的变迁,是不是也透着点儿从征战到期盼安宁祥和的意思?

凤凰城镇下头,好些村子的名儿也都有讲究。比如那三百户村和六百户村,这名儿听着就直白,是从元朝那会儿传下来的。元朝实行百户长制,三百户村就是因曾设百户长管辖而得名;六百户村则是因为有两名百户长在此驻防,每名管辖三百户,所以先叫“双百户”,后来就成了“六百户”。

这就像是活化石,记录着古代的军事组织咋样慢慢变成了老百姓居住的村落。

郑家营这个村名,猛一看像是姓郑的人家住的村子。说起来,这村子在唐代就有驻军防守,明代叫“镇军营”,清朝才废了军营,成了民村,后来因为郑姓人多,就叫了郑家营。在咱们朔州这一带,带“营”字的村子不少。

这里头有些确实和明朝的营兵制有关,是军队屯驻的地方;但也有些,像有学者说的,是源于蒙古族的一种叫“阿寅勒”的游牧方式,意思是以家族为单位的游牧营地,后来才慢慢冠上了“×家营”的叫法。所以,一个“营”字,可能藏着不同的过往。

还有些村名,直接照着地形地物来。像安架山村,听老辈讲,是早先居民姓安,村子又建在一个形似鞍架的小山上,“鞍”后来慢慢演变成了“安”。店坪村呢,明清时候是朔州到平鲁的交通要道,南来北往的客商多,村民们开客店的也多,村子又在一片平地上,就叫了这个名。麻黄头村,是村子坐落的地方水坑多,低洼,俗称“麻潢”,加上曹姓人家多,以前还叫过“曹家麻黄头”,后来简化了。

大野庄村更形象,据说以前村子后山坡林子密,野猪多,所以早先叫“野猪窝”,后来村子大了叫“大野猪窝”,建国后觉得不好听,才用同音字改叫“大野庄”。这些名字,就像一幅幅简笔画,把村子周边的环境一下子勾勒出来了。

也有名字透着股创业的艰辛。辛窑村,明朝建村,那时候村子周围还是一片荒坡,是住在这儿的人辛勤劳作,才改变了面貌,所以取名“辛窑”。屯军沟村,顾名思义,唐朝和明朝都曾在这儿驻扎军队。黄狼村的由来也挺有意思,它原来叫“鼠儿坡”,明朝某年秋天闹鼠害,村民为了除害,就把村子改名“黄狼村”,盼着黄狼来吃老鼠,后来慢慢演变成现在这样。这名字里,藏着的是老百姓最朴素的愿望。

咱再看看平鲁区其他乡镇的村子。井坪镇的井坪村,名儿听着就有地理感。它是明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筑的城,叫“井坪守御千户所”。因为村址在一个土丘上,四周地势却平坦,所以得了“井坪”这个名字。1951年后,平鲁县党政机关迁到了这里,它就成了平鲁区(县)政府驻地。

阻虎乡的兔儿水村,这名儿听起来就带着故事。相传古时候有支军队急行军到这里,渴得受不了,忽然看见一只兔子在喝水,军士们跑过去一看,石板上有个小水坑,有点水。军士们感叹说,总算见到了兔子喝的一潢水,村子就叫“兔儿水”了。一口救命水,就成了村名,这故事听着就有人情味。

平鲁区还有不少村名,带着明显的民族交融色彩,很多是蒙汉合璧词。像西水界乡的孙家狮村、“狮”字,据研究不是指狮子,而是蒙古语“sibege”的音译简写,意思是“栅栏、篱笆”,是牧民给牛羊建的栅栏。

这说明当初命名的时候,这些村子周边,可能还是成片的牧场。同一个乡的上徐伏村、中徐伏村、下徐伏村,“徐伏”二字,还原到宋元时期的读音,可以对译蒙古语“subag”,意思是“沟渠、洼沟、水沟”。看来当时村子周围有大的冲沟。

陶村乡有计高登村、刘高登村、王高登村,“高登”是蒙古语“gool-d-deng”的音译,意思是“河滩地”。这名字直接点明了村子所在地方的特点。还有一半岭村,在陶村乡。“一半”不是咱们平常说的一半,据研究是蒙古语“ibag”(略高的,略大的)的汉语音译,意思是“略高或略大的山岭”。这也是个蒙汉合璧词。

下面高乡的上面高村、下面高村,两村紧挨着源子河。这里的“高”(也写作“皋”),是蒙古语“gool”(河流)的音译。所以“上面高”就是河的北部,“下面高”就是河的南部。下水头乡的上乃河村、下乃河村,“乃河”也是个蒙汉合璧词。“乃”是蒙古语“narin”(细的,窄的)首音简译。“乃河”就是“细流、窄河”的意思。

白堂乡的陶卜洼村,“陶卜”或者“桃卜”,都是蒙古语“dobo”的音译,意思是“小土丘、小土岗”。双碾乡的和尚碧村,“碧”字,据研究可能是个女真语译词。现代满语“bi”可以表示“我”,也有“存在、在、有”的含义。

“和尚碧”是个汉语和满-通古斯双语合璧词,意思是说当时这个村子有和尚居住或者有和尚住持。井坪镇还有上称沟村、下称沟村,“称沟”也是蒙汉合璧。“称”是蒙古语“chingxer”(蔚蓝色的,海蓝色的,青色的)的简译,应该理解为“青沟”。

✍️说完了平鲁区,咱再瞧瞧朔城区。神头镇的吉庄村,可是个古村落了。唐朝末年就建了村,叫吉家村,清朝改叫吉庄村,算起来有一千多年历史了。村里的老人说,很早的时候,它也叫过李家小村。村子现在还有明朝顺二年(1459年)建的三大王庙的石柱石础,还有清同治八年(1869年)重修文昌庙的碑,《马邑志》和民国十一年的钟楼铭文都记载这村叫过吉家庄。历史层层叠叠,都沉淀在名字里了。

利民镇的利民堡,建于明代嘉靖、隆庆年间,利民堡城上玉皇庙的碑记可以证明。相传原来建城的地方在山王庄和六家河两村接壤处,现在还能看到残迹。因为筑城期间,旗帜一夜之间不见了,后来就建在了现在的地方。当时驻军叫“利民营”,清朝后期撤了驻军,居民越来越多,民国初年就改叫利民堡了。从“营”到“堡”,记录了它从军营到百姓聚居地的转变。

利民镇其他一些村子的名字,也多和地理、姓氏或传说有关。比如东驼梁村,因村子在洞儿山的土梁上,山梁像驼峰,又在山沟东边,所以叫东驼梁。海堰村,村子附近是洼地,古时候苇草丛生,海鸟飞翔,叫“海滩坪”,村子坐落在海滩坪的边堰上,所以叫海堰。蒋家峪村,坐落在寨子山脚下,据说姓蒋的居住过。勒马沟村,传说唐代尉迟恭路过这条沟,在这里勒马望阵,所以叫勒马沟。

东庄村,在安子岭下,地势比较平。井儿上村,地处山沟,周围村子都缺水,就这个村有水井。暖崖村,村子背靠山,面对崖湾,向阳暖和。大碓臼沟村,在洞儿山的土梁上,最早居民多用石头做碓臼,而且比小碓臼沟人口多。黄米州村,相传这地方最早是赤谷县,村子土质肥沃,山区气温相对暖和,古时候产黄色的谷子。梁家窑村,相传明洪武二年,有梁姓从洪洞迁来定居,用姓氏取名。

沙塄河乡的沙塄河村,名字和地理水文有关。据县志里的复兴水利碑记记载,州城东南有泉水涌出,积流成河,取名沙塄(取义于楞严恒河沙),村子在沙塄河上游,所以叫沙塄河村。同一个乡的大涂皋村和小涂皋村,“涂皋”也是个蒙汉合璧词。“皋”是蒙古语“gool”,意思是河流。“涂”是蒙古语“tulhu”的简译,意思是“抵、临近、贴近”。所以“涂皋”就是“紧挨着河流”的意思。从卫星地图上看,这两个村子边上确实有古河道存在。

朔城区还有几个村子,名字也各有来历。张蔡庄乡的张蔡庄村,相传是明洪武二年(1369年),从洪洞县迁来的张、蔡两姓人家在这里落户,所以叫张蔡庄。这是明初大规模移民的一个见证。窑子头乡的窑子头村,相传古时候这村子有姓姚的,住的房子多是崖头挖的窑洞,就用姓氏的谐音和居住特点取名窑子头。滋润乡的河林禽村,村名来源官方记载暂缺。

南榆林乡的青钟村,值得一提。它原名“青冢”,据说明代万历年间的《马邑县志》、民国版的《马邑县志》以及清雍正版的《朔州县志》都记载它是“青冢村”。

村里清道光年间的“重修藏山大王庙碑记”也记录了从“青冢”到“青钟”的变化。村里老辈相传,后来选了村里藏山大王庙大古钟的“钟”字,和“冢”字谐音,又表示吉祥,就把“青冢”改成了“青钟”村。这个变化大概在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以后。

“青冢”通常特指王昭君墓。唐代杜甫的诗里就有“独留青冢向黄昏”的句子。虽然关于昭君墓的具体地点有不同说法,但青钟村的“青冢”被当地人认为是昭君墓,并世代守护。2013年,晋、蒙首届昭君文化研讨会还在朔州青钟村举行。所以,青钟村这个名字,承载着一段关于民族团结与文化传播的传说和历史记忆。

南榆林乡的南榆林村,因位于古马邑城以南且榆树茂盛成林得名。贾庄乡的贾庄村,则是因为相传明万历年前是贾姓的地庄而得名。

咱们再看看朔城区一些村名的特色。像新安庄村,它的名字变化也挺有时代特色。它原名“米昔马庄”,后来在集体化时期的1954年,为了效仿当时农业生产搞得好的小平易公社安庄大队,就改名叫“新安庄”,意思是学习安庄。这个名字一直用到现在。

这些地名,就像一块块活化石,告诉我们这块土地上曾经发生过什么。我们能听到历史的回响,比如那些带着“卫”、“营”、“屯军”字眼的村子,提醒我们这里曾是边关重镇,有过烽火连天的岁月。

我们能看见民族的交融,像那些蒙汉合璧或者其他民族语言音译过来的村名,就是北方游牧文化和中原农耕文化在这里碰撞、融合、共同生活的见证。我们能摸到地理的脉动,很多村子就是靠着山、临着水、凭着地形地物取名,实在,也好记。我们还能感受到老百姓的期盼,不管是祈求吉祥如意,还是纪念创业艰辛,或者像“利民”这样朴素的愿望,都透着积极向上的劲儿。

来源:水滴石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