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部发言人分享的合肥“人造太阳”,现在有多牛?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0-29 23:59 1

摘要:在安徽合肥西北角的合肥未来大科学城,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BEST)项目建设施工现场机器轰鸣。10月1日,BEST建设取得关键突破,首个关键部件——杜瓦底座成功落位安装,标志着这一大国重器的主体工程建设步入新阶段。

在安徽合肥西北角的合肥未来大科学城,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BEST)项目建设施工现场机器轰鸣。10月1日,BEST建设取得关键突破,首个关键部件——杜瓦底座成功落位安装,标志着这一大国重器的主体工程建设步入新阶段。

就在近日,它再次在全球引起广泛关注——外交部发言人、新闻司司长毛宁,在海外社交平台上向世界分享位于合肥的“人造太阳”最新进展。

就在本月,2025世界聚变能源集团第2次部长级会议暨国际原子能机构第30届聚变能大会、2025可控核聚变未来产业大会等学术会议先后在国内举行。耐心资本的持续下注与地方布局的合力、技术的突破,预示着,中国的可控核聚变赛道正在迎来新的局点。

BEST预计2027年竣工

外交部发言人点名关注的BEST装置,被视为实现聚变发电的关键一跃。

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又称“BEST”,由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主导设计,聚变新能(安徽)有限公司承建。据了解,10月1日顺利完成交付的杜瓦底座作为首个进驻主机大厅的关键部件,其落位安装标志着BEST项目主体工程建设步入新阶段,部件研制和工程安装开启“加速度”。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黄雄一表示,杜瓦底座是BEST装置主机的首个真空大部件,设计工况复杂,接口数百个;结构尺寸大,直径约18米,高度约5米,总重量400余吨。“这个部件承载着BEST装置近7000吨重量支撑和绝热功能,它的安装精度直接关系整个工程的稳定性和安全性。过程中,我们相继攻克了高精度成型和焊接、毫米级形变控制、高真空密封等关键技术,成功研制出杜瓦底座部件。”

2023年5月,作为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在磁约束核聚变领域的唯一成果转化平台,聚变新能(安徽)有限公司正式成立,为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BEST)的实施主体单位。聚变新能公司的目标在于将可控核聚变技术由科学实验阶段提升至高成熟度的工程实践和商业应用水平,这无疑吸引了众多投资机构的目光。

聚变发电更近一步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团委书记叶华龙此前接受安徽商报、元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他们研究的可控核聚变技术就是借鉴太阳发光发热的原理,让氢的同位素氘和氚结合,从而持续稳定释放出巨大能量。氘和氚,就来自海水——氘可以从海水中直接提取,氚则可以通过氘和锂反应产生。那么,一升海水能有多大能量?叶华龙说,从一升海水里面提取原料发生核聚变所释放的能量,可与300升汽油相当。

在距离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BEST)项目工程不远处,合肥科学岛上的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正不断取得世界纪录。今年1月,EAST装置实现1亿度高约束模等离子体1066秒稳态运行,刷新世界纪录。

与EAST侧重基础物理研究不同,BEST聚焦“燃烧等离子体”这一工程化难题——即让聚变反应自身产生的能量足以维持反应持续,而非依赖外部加热。

现在,聚变研究在基础科学上取得突破后,迅速转向工程实践。“BEST技术可行性经过充分论证和国际评估,能够提供接近未来聚变堆参数的集成环境,验证关键工程技术和部件。BEST将在EAST装置技术沉淀的基础上,首次实现聚变能发电演示。”聚变新能(安徽)有限公司董事长严建文说,BEST项目的启动标志着我国在可控核聚变领域的技术突破和工程化应用迈入新阶段。

核聚变商业化曙光初现

核聚变长期以来被视为“远期梦想”,但如今,政策、资本和产业链的正向循环正在加速其落地。

近日,2025可控核聚变未来产业大会在上海交通大学举行。据“财联社”报道,主会场大型阶梯教室座无虚席,不少听众站着听;隔壁同步直播的小会议室也坐满了人,3楼还开着一个分会场同步直播;在东昇聚变项目相关人员上台演讲之前,一个投资人赶着这个空档,托人快速与他建联对接,试图抢到投资份额。

如此高的热度,折射出一个事实:可控核聚变这一被称作“终极能源”的领域,如今正从科研走向产业现实。

今年7月,中国聚变能源有限公司在上海挂牌成立,获中核集团、中国核电等注资约115亿元,旨在打通从技术研发到商业应用的“最后一公里”。这家“国家队”公司的成立,标志着核聚变从科研项目提升为国家战略产业。

资本市场同样闻风而动。中信证券预测2030~2035年全球核聚变装置市场规模可达2.26万亿元。国内企业中,英杰电气为核聚变项目提供关键电源配套,联创光电攻关高温超导磁体,上海电气已累计实现36项聚变关键制造技术突破。

浙商证券指出,随着近年来高温超导技术的成熟,聚变实验堆成本与建设周期大幅降低,叠加AI对聚变装置设计和控制效率的提升,加快了可控核聚变商业化落地的预期。

该机构进一步表示,目前国内规划在建核聚变项目众多,并给出清晰时间规划,规模多在百亿元级别以上,包括CFEDR(中国聚变工程示范堆)、星火一号聚变-裂变混合堆、Z-FFR等。其中,CFEDR项目已启动方案设计,将瞄准建设世界首个聚变示范电站。有机构判断,其总投资额或在1200亿元量级,对应设备额达720亿元。(安徽商报 元新闻记者 常诚)

可控核聚变从实验迈向实践

来源:再坚持一天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