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跟着手造去旅行——‘你好·手造’”国际传播活动走进山东济宁。中国山东网韩文记者及摄影团队一行踏入了有着“中国石雕之乡”美誉的山东省济宁市嘉祥县,近距离领略石雕艺术的独特魅力。
近日,“跟着手造去旅行——‘你好·手造’”国际传播活动走进山东济宁。中国山东网韩文记者及摄影团队一行踏入了有着“中国石雕之乡”美誉的山东省济宁市嘉祥县,近距离领略石雕艺术的独特魅力。
在山东三圣玉雕有限公司的国家乡村工匠工作室内,首批文化齐鲁之星、山东省非遗传承人、山东省科技(石雕)大王、山东手造工匠杜运伟手持刻刀,正专注地在一块石料上创作。他指着一块天青石介绍道:“您看这块天青石,质地细密无裂,最适合雕刻人物衣纹。”说话间,他的刀尖在石料上游走,石屑簌簌而落,不一会儿,孔子行教的轮廓便逐渐清晰,孔子的衣袂仿佛在微风中轻轻飘动。
谈及嘉祥的石雕,武氏墓群石刻博物馆总是绕不开的话题。这座位于纸纺镇武翟山村的墓群,是东汉末年嘉祥武氏家族的汉代祠堂与墓地所在。它规模宏大,汉碑、汉画像石群保存极为完整,有着“天下汉碑半济宁,中国汉画甲天下”的美誉,与北京故宫、曲阜三孔、敦煌莫高窟等一同荣列我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这座被誉为“汉代历史百科全书”的国宝级文物,以沉默的姿态静静诉说着千年前的故事。这也彰显着,嘉祥这座以“中国石雕艺术之乡”闻名的小城,早在数千年前,便用一锤一凿的韵律,将石头的坚硬质感与艺术的柔美韵味完美交融。
“现在年轻人用电动工具,但我们传统技艺的‘听石’功夫不能丢。”杜运伟一边说着,一边轻敲石料,通过声音来判断石料的内部结构,“好石会发出清悦的‘铛铛’声,就像编钟一样。”这种代代相传的辨石绝技,让嘉祥石雕在机械化时代依然保留着手工的温度,散发着独特的魅力。
“以前做石雕是为了‘养家糊口’,现在则成了‘文化输出’。”在嘉祥县中心街的大道上,一座巨大的“麒麟”雕塑吸引着众多市民游客驻足观赏。这是杜运伟14岁时与兄长共同创作的作品,它将传统麒麟造型与现代抽象线条巧妙结合,鳞片采用影雕技法呈现出渐变效果,在阳光下泛着青灰色的光泽。后来,这座作品被写入县志,并成为了县标。
在嘉祥,石头与文化的融合无处不在。街头巷尾的石凳上,随处刻着论语名句;公园里的石桌被设计成棋盘样式;就连当地特色美食的包装盒,也印着精美的石雕纹样。“石头是我们嘉祥人的根,也是文化的魂。”一位正在雕刻石狮的老匠人感慨地说道。
从武氏祠的画像石到如今数字化的“汉画动画”,嘉祥石雕始终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寻找着平衡。这座小城用石头向世人证明,非遗并非尘封的文物,而是可以呼吸、生长,与时代对话的生命体。当指尖触碰武氏祠石狮的纹路时,才突然明白,那些被刻刀唤醒的石头,从始至终都在诉说着永恒与创新的双重故事。
中国山东网记者 张侃 郝亚松 李真 杨宏泽 报道
来源:中国山东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