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AI眼镜实时互动,人形机器人精准服务,VR大空间让人尽享数字冒险之旅……10月19日至20日举行的2025世界VR产业大会上,一批新技术、新场景涌现,为人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奇妙体验,也昭示着VR产业正迈向更成熟的发展阶段。
AI眼镜实时互动,人形机器人精准服务,VR大空间让人尽享数字冒险之旅……10月19日至20日举行的2025世界VR产业大会上,一批新技术、新场景涌现,为人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奇妙体验,也昭示着VR产业正迈向更成熟的发展阶段。
秋风起,洪波潮涌。驱车行驶在红谷滩区,一个个带有“云计算”“人工智能”“科技”等字样的企业从眼前飞快掠过,一派科技、现代、生态相融合的繁华景象扑面而来。
2016年,红谷滩区打响了全球首个城市级VR产业发展第一枪。9年来,红谷滩区紧握时代机遇,通过专项政策精准滴灌、重大项目牵引带动、高端平台聚力赋能,推动数字经济与VR产业深度融合,一个生机勃勃、日益完善的VR产业生态新高地正在赣江之滨加速形成。
□洪观新闻记者 熊婷婷/文
成奔/图
平台支撑
铸就产业“最强大脑”
在江西南昌,有一个被誉为VR产业“最强大脑”的地方——国家虚拟现实创新中心。在这里,只需戴上VR设备,便能以第一视角亲历火箭发射的震撼、模拟月球着陆的惊险,在沉浸式体验中感受宇宙的浩瀚与探索的艰辛,同时汲取丰富的航天知识。
这里正以一系列硬核技术和开放共享的姿态,推动着中国VR产业大步向前发展。
走进中心实验室,光学显示、人机交互、图形运算等六大共性技术研发平台齐头并进;变焦显示模组等6条中试线加速技术产业化;多功能光学测试等2个检测平台,有效补齐了产业生态链的缺失环节,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作为虚拟现实领域唯一的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我们的核心使命在于发挥创新引领作用。”国家虚拟现实创新中心总经理助理兼国创项目总监马昌荣介绍,目前中心已在南昌和青岛建成总面积达3.26万平方米的先进实验室,配备了近1000台高精尖仪器设备。在技术突破方面,中心三年内累计攻克近10项关键工程技术,部分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个别领域甚至实现了国际领先。
截至目前,该中心已申请知识产权500多项,授权专利190多项,其中发明专利135件,参与制定标准25项,已发布20项。尤其在核心技术上实现重大突破:全息体光栅材料和电子变焦液晶透镜研发成功,预计2025年实现小批量生产;与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合作开发的第二代多模态眼科显微手术模拟器,已获8家经销商签约,并于2025年上半年成功孵化为独立公司运营;自主研发的眼动与手势交互技术已集成于XR终端,广泛应用于教育、电力、军工及医疗健康等领域;智能货检系统已在南昌向塘货运站等全国23个试点稳定运行。
国家虚拟现实创新中心的崛起,是红谷滩区平台赋能战略的缩影。当前,红谷滩区已建设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各1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家、省级重点实验室41家。在产业研发平台方面,落户了江西求是高等研究院等VR产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平台;在产业人才实训平台方面,建设了国家职业教育虚拟仿真示范实训基地、江西财大VR产业应用学院等产业人才实训服务平台。这些平台各具特色,通过不同方式共同为VR产业的蓬勃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以“优”护航
一流环境助力打造产业名片
一流的产业发展生态,离不开一流营商环境的滋养。在红谷滩区,精准、有力的政策矩阵如同“催化剂”,为VR产业的萌发与壮大提供了丰沃的土壤。
为抢占产业发展先机,红谷滩区在全省率先出台《关于建设全省数字经济创新引领核心区的扶持办法》,对入驻企业给予全方位的政策支持,展现了“筑巢引凤”的极大诚意。政策的投入力度逐年加码,2025年,红谷滩区已安排“区级数字经济政策兑现”项目预算资金达2390万元,较上年同比增长19.5%。
“我们建立11个专项科技服务企业微信群,群内即时推送专项科技政策,向企业提供在线答疑服务。”红谷滩区科工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红谷滩区致力于做优科技企业服务,聘请第三方科技服务机构,指导帮助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合同登记及其他科技计划项目。
一家专注于VR内容开发企业的负责人对此感触颇深:“首届世界VR产业大会结束后,我们承接了多个项目,正是得益于政策的扶持,让我们得以将定制化产品快速转向可复制的标准化方案,研发周期缩短了近一半。”
这种“展会搭台、政策助力”的双轮驱动模式,产生了显著的集聚效应。南昌市的VR企业数量从2018年的几十家,迅猛增长至2025年的278家,在红谷滩区初步形成了覆盖硬件研发、软件开发、内容制作与应用服务的全产业链雏形。
创新谋局
技术突破与场景拓展双轮驱动
创新,是红谷滩区VR产业发展最鲜明的底色。过去,VR产业发展曾面临技术与应用场景的双重制约。消费场景匮乏、用户体验不佳等问题,如同横亘在规模化应用面前的鸿沟。
然而,这一局面正在被快速扭转。企业的创新活力是产业发展的微观体现。
走进位于红谷滩区VR产业基地的江西讯飞人工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江西讯飞”),虚拟主播“晓颜”主动问好,并现场演示了语音合成技术,其发音流畅、吐字清晰,逼真效果,引来阵阵赞叹。
2022年10月,科大讯飞在江西设立全资子公司——江西讯飞人工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并落地人工智能体验馆和南昌产业加速中心,助力区域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聚集发展。依托科大讯飞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江西讯飞在赣已有包括咨询、服务、运营、推广的上百人专业化团队,围绕“线上+线下”的发展路径引育区域人工智能产业生态。
自成立以来,江西讯飞始终坚持以实际行动践行“用人工智能建设美好江西”的愿景,持续赋能教育、医疗、汽车等行业赛道并取得广泛成效。AI辅诊系统覆盖全省,电子病历规范率从不足10%跃升至89%,累计生成超8600万份电子病历。与江铃集团的合作从智能语音延伸到智能座舱,基于讯飞星火大模型的人车交互体验持续优化,推动本土汽车产业在智能化浪潮中破浪前行。
依托持续的技术创新,VR的应用场景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拓展,从早期单一的娱乐领域,快速向教育、医疗、文旅、工业等国民经济主战场延伸。
在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混合现实技术已应用于临床,实现了高度精确的术中导航,为复杂手术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在江西省博物馆,市民通过先进的裸眼3D系统,能360度无死角地观察文物的精妙细节。
技术突破与场景拓展的良性互动,正带动整个产业如雨后春笋般“拔节生长”。最新发布的“2025中国VR50强企业”名单显示,南昌共有10家企业上榜,其中7家扎根于红谷滩区。“这些企业在红谷滩区落地生根、茁壮成长,不断进行创新和突破,为江西在全国VR产业链布局中保持领先地位提供了坚实的支持。”红谷滩区科工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项目赋能
未来科学城擘画新蓝图
坚实的载体为红谷滩区VR产业快速发展提供了沃土。2016年,红谷滩区建立3600平方米的VR产业创新孵化中心;2017年,抓住首届世界VR产业大会召开契机,建立了11万平方米的中国(南昌)虚拟现实产业基地……
如今,在人工智能、空天科技等新一轮科技浪潮奔涌的时代背景下,红谷滩区以长远眼光和宏大魄力,倾力打造未来科学城,构建“一区一城、产城融合”的联动发展新格局,为产业持续发展增添新的战略动能。
前不久,南昌VR科创城传来捷报,其内的江西人工智能计算中心一期一标段国产50P算力设备调试已基本完成。该项目部相关负责人介绍:“我们聚焦产业实际需求,打造‘国产+商用’的AI算力平台,预计可使企业算力成本降低40%,从而提升工作效率,减少维护成本与风险,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更有利位置。”
依托红谷滩区深厚的产业基底,未来科学城已被明确为全省数字经济创新核心引领区和全省元宇宙试验区。
如今,这里已成为知名企业区域总部的聚集地,阿里、蚂蚁、海康威视等10家数字经济百强企业的江西总部,以及中移(江西)虚拟现实、小核桃等7家全国VR50强企业均落户于此,形成了“头部引领+梯队协同”的优良产业集群格局。
此外,江西北斗通航数据中心、国家虚拟现实创新中心、江西人工智能计算中心以及医至初VR+智慧医疗病理诊断全国总部等重点项目已成功落地。“这些重磅项目的入驻,不仅极大地增强了红谷滩区在VR产业领域的影响力与号召力,还有力地推动了相关产业链的完善和产业生态的集聚,为红谷滩区经济转型升级注入了澎湃动能。”南昌VR科创城相关负责人总结道。
在此带动下,红谷滩区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企业数量从2021年的4002家跃升至2024年的6198家,企业总量及增量均位列全市第一。
面对近年来VR产业“硬件迭代加速、VR+AI融合”的新趋势,未来科学城精准锚定泛VR、人工智能、空天科技等高端智能制造赛道。为此,红谷滩区设立了规模达30亿元的VR产业母基金,重点支持VR硬件研发、内容制作和场景应用企业。同时,高标准建设了人工智能计算中心和智能制造产业园,为落户企业提供强大的软件算力支持和优质的硬件生产载体。
从一颗创新的种子,到一片茂盛的产业森林;从一个前沿的概念,到赋能千行百业的现实生产力,红谷滩区用数年的笃行与坚守,不仅成功将世界VR产业大会的“金字招牌”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产业发展优势,更在虚实之间,擘画出一幅面向未来的数字经济发展宏图。
站在新的起点上,红谷滩区正以更加自信、开放的姿态,向着具有全球影响力的VR产业高地和千亿级产业集群的目标奋力迈进,让“虚实共生”的智慧之花在赣鄱大地上璀璨绽放。
来源:新浪财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