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全国公安机关按照“净网—2025”专项工作部署,聚焦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网络谣言等突出违法犯罪,持续加大打击整治力度,及时发现查处借热点舆情事件进行造谣传谣线索。10月20日,公安部公布了10起打击整治网络谣言典型案例。相关涉案人员均已被依法追究相应法律责任。
全国公安机关按照“净网—2025”专项工作部署,聚焦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网络谣言等突出违法犯罪,持续加大打击整治力度,及时发现查处借热点舆情事件进行造谣传谣线索。10月20日,公安部公布了10起打击整治网络谣言典型案例。相关涉案人员均已被依法追究相应法律责任。
网络谣言、虚假信息严重扰乱社会公共秩序,侵犯公民合法权益。全国公安机关依法严厉打击涉虚假警情、热点事件、经济民生等领域网络谣言违法犯罪活动,切实维护网络空间秩序和人民群众合法权益,值得肯定。
当前,谣言屡禁不止,一个重要原因在于违法成本较低,少数人心存侥幸心理,把互联网当成虚拟空间,弱化了法律法规和社会公德。像毫无来由的一段话、一张截图、一个视频,配之以夸张的描述、耸动的标题,往往能在短时间内获得巨大流量,引发大量关注。一段时间后事实真相浮出水面,但要想消除不实信息已经造成的危害和恶劣影响,需要付出成倍的时间和精力成本。
特别是,目前一些自媒体人员在“流量经济”的驱动下,不惜以身试法,利用公众的焦虑、宣泄、同情弱者、围观猎奇等心理,对信息进行搬运加工、二次创作、东拼西凑、张冠李戴甚至直接造谣,企图挑动网民情绪、撕裂社会共识、污染网络生态。如此次公安部公布打击整治网络谣言典型案例之一:刘某编造传播“山西太原一男子因行车纠纷持刀伤人”网络谣言案。近日,山西公安网安部门查明,刘某为吸粉引流、博取关注,以自己前期看到的一起普通交通纠纷事件为原型,捏造“司机持刀伤人”的虚假警情,在某短视频平台发布,误导大量网民关注和讨论,扰乱社会公共秩序,被依法追究相应法律责任,实属咎由自取。显然,打击整治网络谣言要“打七寸”,让网络谣言无处遁形,让造谣传谣者付出应有代价。
毋庸置疑,网络谣言危害严重,人民群众深恶痛绝。网络谣言的编造和传播,不仅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等法律法规,也违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损害了国家的主权、安全、荣誉和利益,妨碍了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此前,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也规定,在微博或者微信朋友圈所发的诽谤信息转发量达500次,或者浏览量达5000次,应依法承担刑事责任。依法重罚重惩,提升违法犯罪成本,这是遏制谣言滋生的有效途径。因此,依法打击网络谣言必须重拳出击!
网络不是法外之地,不能“江湖事江湖了,网络事网络毕”。治理网络谣言痼疾,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法律不能缺位,打击和惩戒不能疲软。因此,打击谣言要高悬法治利剑,加强对网站平台的整治工作,严肃追究网络谣言发布传播的相关责任方,特别是对编造传播网络谣言的平台和账号进一步加大惩处力度,提高法律震慑力。
总之,谣言止于智者,更止于法治。在法治的轨道上运行,互联网才能健康蓬勃发展。有关部门要继续保持高压态势,以“零容忍”的态度对网络谣言露头就打,同时要深挖不良信息的主要传播渠道,切断谣言传播链,精准打击相关经营者、获利者,铲除谣言的寄生土壤,让网络谣言无立锥之地,维护健康清朗的网络环境和良好社会秩序。
来源:新浪财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