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个家族,竟能浓缩半部民国史。这绝非戏言,陕西米脂的杜家便是活生生的例证。大哥杜聿明,黄埔一期悍将,蒋介石麾下抗日名将;亲弟弟杜聿德,皖北工农红军副总指挥,革命烈士。血脉相连的兄弟,一个在国民党阵营叱咤风云,一个为共产主义理想血洒疆场。倘若杜家真能摆上一桌团圆
一个家族,竟能浓缩半部民国史。这绝非戏言,陕西米脂的杜家便是活生生的例证。大哥杜聿明,黄埔一期悍将,蒋介石麾下抗日名将;亲弟弟杜聿德,皖北工农红军副总指挥,革命烈士。血脉相连的兄弟,一个在国民党阵营叱咤风云,一个为共产主义理想血洒疆场。倘若杜家真能摆上一桌团圆饭,那场面,恐怕比任何历史课本都来得惊心动魄。
故事的源头,在陕北米脂县那片厚重的黄土高原上。杜家是当地望族,拥有四百多亩良田,父亲杜良奎更是清末举人,一位文武双全的开明之士。他家中藏书万卷,墙上高悬孙中山先生画像,早早便加入了同盟会。这样的家庭氛围,注定了他的儿子们不会是池中之物。杜聿明1904年出生,与堂兄们于1924年南下广州,考入黄埔军校,从此踏上一条金戈铁马之路。他从东征到北伐,战功赫赫,更在1939年昆仑关一役中,率机械化部队与日军精锐第五师团硬碰硬,歼敌四千余,一举打破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与此同时,他的弟弟杜聿德,1906年出生,走的是另一条截然不同的道路。两人同读榆林中学,那所学校是陕西革命的摇篮,校长杜斌丞、老师魏野畴皆是进步思想的播火者。杜聿德1926年投身国民革命军,随即转入地下,1928年春,他参与领导了震撼皖北的阜阳起义。起义军成立皖北苏维埃政府,组建皖北工农红军,他担任副总指挥。部队攻城拔寨,打土豪分田地,声势浩大。然而敌军反扑迅猛,他腿中弹被俘,面对高官厚禄的诱惑不为所动,年仅22岁便慷慨就义。他牺牲时,他的哥哥杜聿明正率部在北伐战场上冲锋陷阵,兄弟二人的人生轨迹,从此南辕北辙。
杜家的热血,不止于此。堂兄杜聿鑫、杜聿昌,亦是黄埔一期毕业生,与杜聿明同期。杜聿鑫家境贫寒,却在北伐前线英勇冲杀,1927年阵亡,年仅23岁。杜聿昌同样英年早逝,牺牲于北伐战场。米脂一地,黄埔一期不过四人,杜家竟占其三,其中两人为国捐躯,这份悲壮,令人扼腕。家族的另一位杰出人物,表兄李鼎铭,则走出了一条文人报国的路。这位陕北开明乡绅,1941年在陕甘宁边区参议会上提出“精兵简政”议案,得到毛泽东的高度赞扬,成为各根据地渡过难关的重要国策。他一生为百姓操劳,直至1947年病逝于延安。
杜家子弟,各为其主,各为其道。杜聿明在昆仑关痛击日寇,杜聿德在皖北建立苏维埃,李鼎铭在延安推行新政,堂兄们血洒北伐沙场。他们的人生选择,构成了那个时代最真实的切片。他们或许在内战中立场对立,但面对外侮,无人退缩;救国图存,是他们共同的底色。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碾过无数个人命运,却碾不灭那份深植于心的家国情怀。这便是杜家的故事,也是那个风起云涌大时代的缩影。
来源:西紅柿nukj影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