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程昱,这位曹操麾下 “六出奇计” 的谋士,在曹魏政权的崛起中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他早年便展现出非凡的军事才能,曾率领民众抗击黄巾军,立下赫赫战功,声名远播,最终被曹操招揽至麾下。在曹操集团中,程昱不仅熟读兵法,更拥有实战经验,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将才。曹操征战徐
《资治通鉴》中,一个个鲜活的人物故事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人生的智慧与抉择。其中,程昱的经历,深刻诠释了 “不斗养身” 的真谛。
程昱,这位曹操麾下 “六出奇计” 的谋士,在曹魏政权的崛起中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他早年便展现出非凡的军事才能,曾率领民众抗击黄巾军,立下赫赫战功,声名远播,最终被曹操招揽至麾下。在曹操集团中,程昱不仅熟读兵法,更拥有实战经验,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将才。曹操征战徐州时,他与荀彧留守后方,成功抵御吕布和陈宫的进攻,保住了曹操的根据地,充分展现了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战略眼光 ,也因此在曹魏集团中赢得重要地位。
然而,在赤壁之战前夕,曹操还在抚其背感激程昱当年坚守兖州的功劳时,程昱却突然说出 “知足不辱,吾可以退矣”,主动交还兵权,从此阖门不出。这一决定看似突兀,实则蕴含着深刻的智慧。
当时,曹操已暴露取汉而代之的阴谋,而程昱当初投靠曹操是因为其 “诛暴乱,兴汉室” 的口号,此时他自知与曹操并非一路人,却无力阻挡,为表明决心,选择不再与曹操相谋。同时,程昱性格刚戾,在危险时期排除异己,得罪不少人,甚至有人认为他有谋反之心。如今曹操即将南下,赤壁之战是征服天下关键之战,战后政治清算或许随之而来,“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自古皆然,此时隐退是最好时机。再者,曹操南征失败或许是阻挡其代汉的最好办法,没有谋士的曹操在赤壁之战犯下低级错误,败得一塌糊涂,统一天下的脚步停下,这或许也是包括程昱在内众多汉臣谋士希望的结果 。
程昱的急流勇退,使其最终以八十高龄善终,得以笑到最后。他深谙《资治通鉴》中所记 “亢龙有悔” 的道理,不与他人缠斗于权力漩涡,懂得在恰当的时机放手,守护住了身心的平衡,避免因争斗消耗生命能量。
在职场如战场的今天,程昱的选择对我们有着深刻的启示。我们常常会陷入各种无意义的争斗中,消耗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比如,为了一点小事与同事斤斤计较。就像公司里的小王和小李,两人因为一次项目分工的小分歧,便在办公室里争吵起来,互不相让。从那以后,他们在工作中互相较劲,对彼此的工作成果百般挑剔,导致整个团队的氛围变得紧张压抑。原本可以共同完成的项目,因为他们的内耗而进展缓慢,最终两人都受到了领导的批评。
又或者,因为一些流言蜚语而愤懑难平。小张在公司里工作努力,业绩出色,却引来了一些同事的嫉妒。这些同事在背后散布关于他的谣言,说他是靠不正当手段获得领导赏识的。小张听到这些流言后,心中十分愤怒,整天为此事烦恼,工作时也无法集中精力。他多次找那些同事理论,却让矛盾进一步激化,自己也陷入了无尽的痛苦之中 。
但正如程昱的选择,与其在这些无关紧要的争端中耗尽心力,不如聚焦自身成长。不斗,不是懦弱,而是对生命的珍视,对长远目标的清醒认知。我们应该明白,真正的成长来自于自身能力的提升,而非在无意义的争斗中证明自己。当我们学会放下那些不必要的争斗,专注于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拓展自己的知识面,我们会发现,自己的职业道路会越走越宽广 。
在历史的长河中,“萧规曹随” 这一典故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着不争的智慧光芒,深刻地诠释了 “不争养性” 的真谛 。
萧何与曹参,这两位西汉开国功臣,早年在沛县时便是旧相识,关系密切。他们一同辅佐刘邦,为大汉王朝的建立立下赫赫战功,一文一武,一个坐镇后方,为前线输送兵卒粮草,保障战争的物资供应;一个冲锋陷阵,在战场上奋勇杀敌,攻城略地 。然而,在功臣排行时,两人却产生了一些误会。许多功臣推举曹参为功臣第一,认为他从沛县起兵以来,无论是对抗秦兵、楚军,还是随韩信开拓北方战场,平定魏、赵、燕、齐等地,总是身先士卒,“身披七十创”,战功赫赫 。但最终萧何被定为元功之首,曹参屈居第二,这使得二人关系逐渐疏远 。
然而,萧何并未因此而妒贤害能。当他临终之际,面对汉惠帝刘盈的询问,毫不犹豫地推荐曹参接替自己担任丞相 。萧何深知,曹参有着卓越的才能和丰富的经验,虽二人在功劳排名上有过竞争,但曹参是能够将自己制定的政策延续下去,稳定大汉江山的最佳人选 。
曹参得知萧何去世的消息后,也立刻断定自己将入朝为相,并开始准备赴任 。他对萧何的了解,以及对局势的准确判断,令人惊叹 。曹参上任后,并未急于推行新政,而是一切遵循萧何生前制定的规章制度,不予改变 。他每日饮酒作乐,对政事鲜少干预,看似 “无所事事”,实则蕴含着深刻的政治智慧 。
当时,汉初经济濒临崩溃,百姓饱受秦末战乱与楚汉相争之苦。据《史记》记载,“民失作业,而大饥馑”,人口锐减至战国时期的三分之一 。萧何的 “轻徭薄赋” 政策已初见成效,若此时贸然变革,可能破坏脆弱的恢复进程 。曹参选择延续旧制,给社会提供了稳定的政策环境,让百姓得以安心生产,休养生息 。这一举措不仅维持了政策的连续性,也体现了曹参对时局的精准判断和对百姓的深切关怀 。他明白,真正的政绩并非在于标新立异,而是让百姓过上安稳的生活 。
此外,曹参的 “不争”,也是一种处世的智慧。他深知,在吕后实际掌权,汉惠帝刘盈年幼的政治环境下,任何改革都可能被视为挑战权威 。他通过 “饮酒不问政事” 的姿态,降低了吕后的戒备,同时利用宰相之位暗中整顿吏治,为后续的 “文景之治” 保留了政治火种 。曹参的这种做法,看似消极,实则是以退为进,在复杂的权力格局中为国家和百姓谋求最大的利益 。
曹参的 “萧规曹随”,起初饱受争议。汉惠帝曾质问他 “不理政事”,但曹参以 “高帝与萧何定天下,法令既明,今陛下垂拱,臣等守职,遵而勿失,不亦可乎” 回应,最终说服了惠帝 。百姓们也编歌谣称颂:“萧何为法,讲若画一;曹参代之,守而勿失。载其清静,民以宁一 。” 曹参的执政方式,避免了因政策变动引发的社会动荡,为汉初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他的 “不争”,并非是消极怠政,而是一种顾全大局、虚怀若谷的高尚品德,成就了汉初的繁荣昌盛 。
在三国时期,司马懿与诸葛亮的较量可谓是惊心动魄,而司马懿面对诸葛亮的挑衅,坚守 “坚守不战” 策略,坦然接受女装之辱,堪称 “不争养性” 的经典案例 。
诸葛亮北伐期间,司马懿作为曹魏的守将,深知诸葛亮智谋超群,蜀军士气高昂。他分析了双方的形势后,认为蜀军远道而来,粮草供应困难,利于速战;而魏军以逸待劳,占据主场优势,更适合打持久战 。因此,他选择了坚守不出的策略,试图通过消耗蜀军的粮草和士气,拖垮蜀军 。
诸葛亮见司马懿一直不肯出战,心中焦急万分。为了激怒司马懿,让他出兵决战,诸葛亮心生一计,派使者送去了一套女装,意在嘲笑司马懿像个女人一样胆小怯战 。这一举动在当时被视为极大的羞辱,足以激怒任何一位将领 。然而,司马懿面对这突如其来的羞辱,却表现得异常冷静和淡定 。他不仅没有生气,反而当众穿上了那套女装,并以此来回应诸葛亮的挑衅 。他的这一举动,不仅让在场的将士们感到惊讶,更让诸葛亮也束手无策 。
司马懿之所以能够如此淡定地应对诸葛亮的羞辱,并非是因为他缺乏尊严和勇气,而是因为他有着更为深远的考量 。他深知,诸葛亮此举不过是为了激怒他,让他失去冷静,从而落入圈套 。如果他一时冲动,出兵迎战,正中诸葛亮下怀,可能会导致魏军陷入被动,甚至遭受惨败 。因此,司马懿选择了以静制动,以不变应万变的策略 。他通过忍耐和冷静,成功地抵御了诸葛亮的北伐,保住了曹魏的疆土 。
在这场较量中,司马懿的 “不争”,并非是软弱无能,而是一种以退为进的智慧 。他不与诸葛亮在一时的意气上争斗,而是着眼于长远的战略目标 。他明白,真正的胜利并非在于一城一池的得失,也不在于一时的胜负,而是在于最终能否实现自己的战略意图 。通过坚守不战,司马懿成功地消耗了蜀军的力量,最终拖垮了诸葛亮 。这种不争一时之短长,以时间换空间的策略,充分展现了司马懿的卓越智慧和深沉的修养 。
司马懿的忍耐和智慧,不仅为他个人赢得了极高的声誉和地位,更为他所在的曹魏政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他辅佐了魏国四代君主,见证了曹氏家族从兴盛走向衰亡,为稳定曹魏政权做出了巨大贡献 。同时,他也为后来的西晋王朝的建立奠定了重要基础 。他的故事告诉我们,在面对挑战和困难时,保持冷静和克制,不被情绪左右,以退为进,往往能够取得最终的胜利 。
在《资治通鉴》的历史长河中,“丙吉问牛” 的故事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着智慧的光芒,深刻地诠释了 “不比养心” 的真谛。
西汉宣帝时期,丙吉担任丞相。有一次,他外出巡视,途中遇到一群乡民正在激烈斗殴,现场一片混乱,甚至有死伤者躺在路边,场面令人触目惊心。然而,丙吉却并未停下脚步进行干预,而是神色平静地继续前行。随从们见状,心中充满了疑惑,对丞相的行为感到十分不解 。
没过多久,丙吉又看到一位农夫牵着一头牛缓缓走来。这头牛气喘吁吁,舌头伸在外面,看起来疲惫不堪。丙吉立刻示意停车,走上前去,详细地询问农夫关于牛的情况,包括牛走了多远的路程,是否有异常表现等等 。
随从们再也忍不住心中的困惑,终于开口问道:“丞相,方才乡民斗殴,如此严重之事,您却不闻不问,为何对这头牛的状况如此在意呢?” 丙吉微微一笑,耐心地解释道:“民间争斗之事,自有地方官吏负责管理,这是他们的职责所在。我身为丞相,若亲自去处理这些琐碎小事,便是越俎代庖,不仅会分散我的精力,也不利于发挥地方官吏的作用 。”
接着,丙吉又严肃地说:“而如今正值春季,天气尚不太炎热,牛却气喘吁吁,这极有可能是气候反常的征兆。气候对于农业生产至关重要,若农事受到影响,必然会波及百姓的生活,进而影响国家的稳定 。我位居三公之位,肩负着调和阴阳、关注民生的重任,因此必须对这些可能影响国计民生的大事保持高度关注 。”
随从们听了丙吉的解释,恍然大悟,心中对丞相的深谋远虑和高瞻远瞩充满了敬佩之情 。丙吉问牛而不问人,并非是他对百姓的疾苦漠不关心,而是因为他深知各司其职的重要性,懂得事有轻重缓急,能够从看似平常的现象中洞察到潜在的问题 。他不被眼前的琐碎事务所迷惑,始终坚守自己的职责和使命,这种 “不比” 的清醒和智慧,正是养心的关键所在 。
在当今社会,“比房比车比孩子” 的攀比之风盛行,人们仿佛陷入了一个无形的漩涡,被无尽的焦虑所笼罩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我们常常不自觉地将自己与他人进行比较,看到别人拥有豪华的房子、昂贵的车子,或是优秀的孩子,心中便涌起一股失落和焦虑,仿佛自己的生活瞬间变得黯淡无光 。
然而,丙吉的故事如同一剂良药,提醒着我们:每个人在这个世界上都有着独特的角色和使命,就像夜空中的繁星,各自闪耀着不同的光芒 。我们不必盲目地与他人攀比,因为那只会让我们迷失在他人的影子里,忘记了自己真正的价值和追求 。
与其在攀比的漩涡中苦苦挣扎,不如专注于自己的赛道,用心去经营属于自己的生活 。就像运动员在赛场上,只有心无旁骛地专注于自己的比赛,发挥出自己的最佳水平,才能赢得属于自己的荣誉 。我们也应该如此,以 “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的心态,脚踏实地地做好每一件事,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养,修炼出一颗波澜不惊的内心 。
当我们不再过分在意他人的眼光和评价,不再盲目地与他人攀比,我们会发现,生活变得更加轻松自在,内心也更加平静安宁 。我们能够更加从容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享受每一个当下的美好,真正实现内心的富足和自由 。
在《资治通鉴》所描绘的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中,娄师德的故事宛如一首悠扬的乐章,奏响了 “不评养德” 的千古绝响 。娄师德,这位唐朝时期的宰相,以其 “唾面自干” 的非凡气度,成为了历史长河中一座闪耀着德行光芒的丰碑 。
娄师德不仅进士出身,才华横溢,更是凭借着自己的努力和才华,在官场中崭露头角 。他起家江都县尉,凭借着出色的表现,累迁至监察御史 。在国家面临吐蕃侵扰的关键时刻,他毅然应募从军,西征吐蕃,立下了赫赫战功 。此后,他不断升迁,先后担任殿中侍御史、河源军司马,主持屯田事情,迁左金吾将军、检校丰州都督等重要职务 。长寿元年,他回朝任夏官侍郎、同平章事,出任河源等军营田大使、检校刑部尚书 。尽管在征讨吐蕃时曾兵败被贬为原州司马,但他凭借着卓越的才能和高尚的品德,在万岁通天二年再次拜相,迁纳言,出任陇右诸军节度大使 。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为国家和人民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
娄师德最为人称道的,是他那令人惊叹的宽容和忍耐 。当他的弟弟被任命为代州刺史,临行之时,他忧心忡忡地问道:“我是宰相,你也担任州牧,我们家太过荣宠,必然会招人嫉妒,你可要谨慎行事,应该怎样才能保全性命呢?” 弟弟自信满满地回答道:“兄长放心,今后即使有人吐我一脸口水,我也绝不敢还嘴,只是自己把口水擦去就是了,绝不让你担心 。” 然而,娄师德却眉头紧皱,严肃地说:“这恰恰是我最担心的 。人家朝你脸上吐口水,是对你发怒 。你把口水擦了,说明你心有不满,这只会使人家更加发怒 。你应该笑着接受,让唾沫不擦自干 。” 这番话,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我们内心深处关于宽容和修养的角落 。娄师德深知,在面对他人的愤怒和侮辱时,保持冷静和宽容,不仅能够化解矛盾,更能展现出一个人的高尚品德和修养 。
除了 “唾面自干” 的典故,娄师德在与同僚的相处中,也处处展现出他的宽厚和大度 。他曾与李昭德一同上朝,由于身体肥胖,行走缓慢,李昭德多次停下等他,却还是等得不耐烦,不禁生气地骂道:“你这个乡巴佬!” 换作他人,可能早就怒目而视,甚至与之争吵起来 。但娄师德却只是微微一笑,幽默地回应道:“师德不是乡巴佬,谁是乡巴佬 。” 他的这句回答,既化解了尴尬的气氛,又展现了他的豁达和宽容 。
在对待下属时,娄师德同样充满了体谅和关怀 。有一次,他微服到地方上去巡视,县令见他衣着简朴,以为他只是一个普通的官员,便与他同坐在一条横木上交谈 。后来,有人悄悄告诉县令:“这是宰相 。” 县令吓得脸色苍白,急忙跪倒叩头,口称死罪 。娄师德却笑着扶起县令,温和地说:“哪条法律规定,你与我同坐是犯罪啊?” 他的言行,让县令感受到了他的平易近人和对下属的尊重 。
娄师德还十分热心助人,他推荐了许多人才,却从不声张,更不图回报 。其中,他举荐狄仁杰担任宰相的故事,更是被传为佳话 。狄仁杰拜相后,对此事丝毫不知,反而多次排挤娄师德,将他放了外任 。武则天察觉到了狄仁杰对娄师德的排挤,便决定揭开这个秘密,让两人能够团结和睦 。一天,武则天问狄仁杰:“娄师德贤明吗?” 狄仁杰谨慎地回答:“他担任将领时谨慎守职,但是否贤明,我就不知道了 。” 武则天又问:“娄师德知人吗?” 狄仁杰回答:“臣曾与他同僚,没听说过他知人 。” 武则天这才缓缓说道:“我用你为宰相,就是娄师德举荐的,看来他确实知人啊 。” 说完,她拿出娄师德举荐狄仁杰的奏章 。狄仁杰看到奏章后,顿时满脸羞愧,心中充满了对娄师德的敬佩和感激之情 。他感叹道:“娄公盛德,我被他宽容相待却不知道,我不及他太远了!”
娄师德的宽容并非无原则的退让,而是如《周易》中所言 “君子以厚德载物”,是一种以德行化人的智慧 。他深知,评人是非易生怨,缄口宽容方养德 。在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他以自己的言行,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德行修养,成为了后人敬仰的楷模 。
在现代社会,娄师德的故事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在为人处世中应有的态度 。随意评价他人,不仅会伤害他人的感情,还可能引发不必要的矛盾和冲突 。
在职场中,这种现象屡见不鲜。就像公司里的小赵,总是喜欢在背后对同事的工作指指点点。同事小王负责一个项目,在执行过程中遇到了一些困难,进度稍有延迟。小赵便在办公室里对其他同事说:“小王这次肯定搞不定这个项目,他平时工作就不怎么认真,能力也不行。” 这些话很快传到了小王的耳朵里,他感到非常委屈和愤怒,工作积极性也受到了极大的打击。原本和谐的同事关系,也因为小赵的随意评价而变得紧张起来 。
在生活中,我们也常常会犯这样的错误。比如,对邻居的生活方式妄加评判。邻居老张喜欢在院子里种满各种各样的花花草草,把院子布置得像一个小花园。但有人却在背后说:“老张真是闲得没事干,有这时间还不如多赚点钱,种这些花有什么用。” 这种无端的评价,不仅伤害了老张的感情,也破坏了邻里之间的和睦 。
不评,是一种尊重,是对他人生活和选择的认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我们没有权利去评判他人的对错 。正如《论语》中所说:“君子不责人所不及 。” 真正有修养的人,会尊重他人的差异,包容他人的不足 。
同时,不评也是对自己德行的保护 。当我们随意评价他人时,往往会暴露自己的狭隘和浅薄 。而保持缄默,专注于提升自己的品德修养,我们才能不断完善自我 。东汉杨震拒金时所说的 “天知地知”,正是这种内心坚守的体现 。真正的品德,不是在言语上的炫耀,而是在行动中的践行 。
《资治通鉴》记录的不是冰冷的史实,而是无数人用成败血泪凝结的生存哲学。不斗,是养身的智慧;不争,是养性的修为;不比,是养心的境界;不评,是养德的修行。在这个喧嚣的时代,愿我们从古人的智慧中汲取力量,以 “四不” 为舟,渡人生之河,在纷扰中守住内心的清明与从容。
来源:微笑着读者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