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歌作品:张德贵记(下)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31 05:04 1

摘要:张德贵刚当村委会主任不久,就让妻子做了绝育手术。九四年,张德贵便上门对弟弟宣传计划生育政策,让弟媳按规定去做绝育手术。弟弟想不通,埋怨说:“你当干部,咱连一点光也沾不上,总是让我们跟你吃亏。村上干义务工,你动员我们带头,村上拉运东西,你让我白给村上拉,咱兄弟亲

张德贵记(下)

文/曲歌

上图为作者2016年出版的散文集《凤州漫记》的封面及录入的该文部分内容。

上图为作者与杨利民合署发表在宝鸡日报2002年3月27日一版转八版的反映张得贵事迹的长篇通讯。

3

(接上篇)提起张德贵执行政策的认真劲儿,亲戚说,他总是先从自家人开刀;群众说,软的硬的都别想让他走样。

张德贵刚当村委会主任不久,就让妻子做了绝育手术。九四年,张德贵便上门对弟弟宣传计划生育政策,让弟媳按规定去做绝育手术。弟弟想不通,埋怨说:“你当干部,咱连一点光也沾不上,总是让我们跟你吃亏。村上干义务工,你动员我们带头,村上拉运东西,你让我白给村上拉,咱兄弟亲戚帮了村上那么多忙,现在你又三番五次上门催我媳妇做手术,一点松口话都不说。”

张德贵说:“现在大家都在看着咱们,执行政策、制度,干部首先要做出样子,才能在群众面前说话硬气,群众才服咱。”

贫困户刘虎妻子无钱到县计生站做绝育手术,张德贵为他们垫支了50元钱,又帮助刘虎整理好孩子的尿布、奶壶等物品,将他们送上班车。张德贵妻子知道后很不高兴地说:“你给咱家孩子都没提过尿布,对他人还这么殷勤!”

张德贵嘿嘿一笑:“谁叫咱当干部哩。”

某村民是村上有名的难缠户,生了两个儿子,还想要个女儿,张德贵上他家通知做绝育手术,他急了,到张德贵家里闹,张德贵让他坐下,又让妻子给这个村民调了一碗香喷喷的干面,可这个村民仍一边吃一边吵闹道:“我的娃我养活,又不叫你养活,我就不做手术,看你把我能咋么!”

张德贵说:“计划生育是国策,不是你情愿不情愿的事,咱们国家十多亿人都像你这样想还了得,你好好思量,不要再钻牛角尖了。”

二组组长杨万奎正从张德贵家的门上过,也进来搭了话:“计划生育是国家政策,又不是支书故意和你过不去,你吃着人家的饭,还骂人家。别犟了,赶紧把媳妇领上做手术去。”

在张德贵和大家的劝说下,这个村民终于让妻子做了手术。

张德贵不仅在计划生育工作上处处留心,对村上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也抓得紧、不手软。

一组村民杨小军、张桕生因地基发生纠纷,张德贵对村委会主任王林柏说:“我身体不好,也干不成啥,我给咱去处理。”就这样,他放下家里的事,一次又一次找两人谈话,做工作,直到化解了矛盾为止。2000年8月3日,二组江红梅、赖宝花妯娌两人发生严重纠纷,又由妯娌纠纷引发兄弟纠纷,张德贵听到消息,立即前去调解,一次又一次找当事人交谈,不仅平息了纠纷,还使双方作出了不再发生纠纷的书面保证。

走进北星村的党员活动室,你就被那挂满屋子的锦旗奖状所吸引,版牌和各种制度也分外醒目。据镇党委的同志介绍,北星村的支部组织建设,历年来都走在全镇的前面,每月的党员活动日也几乎雷打不动,这都是与张德贵的带头作用分不开的。每次组织生活,即使病重,张德贵也要让儿子搀上参加,村上的大事,都要经两委会研究,集体决定,从来不搞“一言堂” 和个人说了算。

张德贵就是这样带领着“一班人”和党员群众,为北星村赢得了无数的荣誉,多次被县、镇党委、政府评为“先进党支部”、“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集体”、“ 计划生育合格村”、“ 流域治理模范村”等。张德贵本人也多次被评为优秀党员。

“清清白白做事” 是张德贵对自己的要求,也是他对村“一班人”常常叮咛的一句口头禅。

采访中,黄牛铺镇镇长闫炬告诉笔者,在审查北星村抽水站工程支出中,北星村的招待费为零,运输等费用也低得惊人。村委会主任王林柏向我们揭开了这其中的“秘密” 。

原来张德贵为村上办事,总是花自家的钱,一般近距离的运输,不是张德贵让弟弟的拖拉机白跑,就是王林柏叫自己的弟弟无偿帮忙。王林柏举了建村办小学时的两件事:一次,要到宝鸡为学校采购一批材料,张德贵不顾大家的劝阻,一定要与王林柏一起去,路上,他反复对王林柏说,建校是村上的大事,钱主要是靠集资来的,是大家的血汗钱,一定要爱惜着花,采购的东西既要质量好,还要便宜。每到一处,张德贵总是挑了又挑,反复对比,和商家磨价,采齐了五六吨的货,由于大多是钢材,货场答应派10吨车送,张德贵却嫌运费太高,又拉着王林柏到出租车市场去联系,跑了半天还是找不到运价合适的车。于是两人又回到货场,与卖方讨价还价,终于为村上省下几十块钱。货拉到村上,已是满天星斗,妻子让张德贵先把饭和药吃了,张德贵却说:“不急,先把货下了,司机还要赶山路回去哩。”

“你真是连命也不要了。”妻子生气地说。

听说县招待所有一批钢窗要处理,张德贵又多次跑到县城,硬是以便宜的价格买了回来。建校中,由于校址离张德贵和王林柏家较近,为了避嫌,两委会专门研究,让家住一组的村妇代会主任掌管库房的钥匙。

4

上图为作者2002年1月29日在宝鸡日报上发表的其中有反映张德贵事迹的文章。

上图为作者2002年2月28日在陕西日报上发表的其中有反映张德贵事迹的文章。

2001年,凤县首期农村”学教”活动开始,北星村是县委书记的联系点,这天,县委书记和镇领导到村上进行”学教”动员辅导,张德贵自7月病情复发,宝鸡住院回来后,仍是好几天,坏几天。这天,他的病又重了,可他还是让儿子小刚搀着自己第一个来到会场,又吃力地对儿子说:“你是预备党员,也要参加学习。”又指划着让儿子记好笔记。镇长闫炬见到了这一幕,回忆起11月25日镇上召开“学教”对象培训会,张德贵也是让儿子搀着早早来到会场,他对张德贵说:“老张,你病成这样,还参加学习来了。”

张德贵点点头说:“这机会多难得,咋能不来哩。”

12月26日北星村”学教”对象走访群众,张德贵又不顾劝阻坚持要参加,大家只好让一组组长巩清明搀着张德贵。当来到70多岁的五保户向汉青家时,张德贵虽然没有多说话,却一会儿摸摸老人的炕,一会儿又看看老人的粮,临出门,他突然指着老人的炕眼对随行的人说:“火,火。”

大家理会了张德贵的意思,他是叮咛老人一定要注意烧炕安全。第二天,镇村干部又来到老人家,将他送往镇敬老院。向汉青老人激动地说:“这些年,我是靠党和政府、靠村组干部活人哩!”

是啊,向汉青老人道出了北星村村民和特困户的心声。1997年,张德贵发现特困户巩庭杰家的房子由于瓦稀和年久失修,到处漏雨,十分危险。在张德贵的提议下,村上拿出300元买了瓦,又借麦收后7月1日这天,组织党员干部为巩庭杰翻修好了房子。

北星村有5户群众祖辈居住在山上,距集中居住区最远有十多里,又是水、电、路三不通,长期摆脱不了贫困,这件事成了张德贵的心病。当听说县上实施移民搬迁工程,张德贵便马不停蹄地奔走于县、镇和村民之间。1999年,这5户人家终于实现了梦想,分别搬迁到了生产、生活条件优越的一二组。就这,张德贵仍不放心,经常给他们寻找脱贫致富的门路。搬迁户张世义一家5囗人,原来家庭比较贫困,张德贵和村干部引导他发展木耳和药材,搬迁第二年就买了一辆四轮拖拉机,儿子张小林也被介绍到镇办企业上班,目前,北星村象张小林这样的“上班打工族”就有40多个。

30多岁的蒋虎是个“老好” 人,妻子又自小患小儿麻痹,行走不便。张德贵发现他住的房子危漏,门口的一块水泥板马上要掉下来了,立即让他一家三口搬出危房,又当即到镇上争取了1500元的民政补助款。接着,他又找蒋虎的岳父商量修房的事。那些天,正是农忙时节,加之还有农业税的催缴等很多事情,使张德贵整天奔忙。由于过度操劳,张德贵觉得胸闷、头晕。王林柏让他休息,自已去找蒋虎的岳父。

张德贵却说:“不要紧,我这是老病根子,过了这一阵子就好了,还是咱俩一块儿去。”张德贵连药也顾不得吃,就坐上王林柏的摩托车再次到蒋虎的岳父家,敲定了由蒋虎岳父承担为女婿盖新房的事。

当晚,张德贵的病突然加重,口鼻歪斜,语言不清,第二天就被送往宝鸡住院。住院期间,王林柏前去看望,躺在病床上的张德贵仍念念不忘学校操场、厕所的修建,不忘蒋虎的房子。王林柏感动地说:“支书,你总是把公家的事、群众的事看得比自家的事重,大家都象你这样,就没有办不成的事。村上的事情你就别操心,还是安心养病吧。”

张德贵却说:“林柏,在医院,我静心把自己大半生回想了一下,觉得许多事还没有做好,按入党申请书上说的还差一大截子哩,咱要好好用党章的尺子量自己,用郭秀明当镜子照自己,真正做到对党、对群众问心无愧。”

这吃力的、断断续续的话,使村委会主任王林柏不由得热泪涟涟,他拉着张德贵的手竟一时说不出话来。

张德贵的病还未痊愈,就匆匆赶回了北星村,北星村群众又看见他到处操劳的身影。蒋虎的两间砖混新居上楼板时,张德贵带着村干部,还特意买了两袋面粉表示祝贺,整个新屋修建中。张德贵多次组织党员干部去帮工。

总是把特困户和群众的事放在心上的张德贵,却常常顾不上自己和家人。九九年,张德贵妻子患胆结石,当时正筹备建校,妻子的病被一拖再拖,直到妻子实在忍受不了,才被送到县上动了手术,出院不久,张德贵又让妻子参加建校义务劳动......

走访完农户,大家见张德贵的身体越发差了,可是,他仍放心不下村上的事情,叫儿子把他搀着走到村办公室,又叫通知干部召开了村两委会,对群众提出的意见进行了认真地梳理分析,研究制定了村发展规划。张德贵感到,北星村虽然今非昔比,但村上产业结构还需继续调整,还有许多事要做,现在急需要腾出村上的几间公房,作为农民果品蔬菜协会的办公室和储藏农副产品的场所;成立农产品经销队伍;利用村上的宣传板报及其它形式,定期向村民公布科技、市场信息,帮助农民引进新项目,开拓新市场。

2002年元旦,张德贵的病情再次加重,王林柏赶去看望,生命垂危的张德贵断断续续地问:“账..... 账.....”

共事多年的搭裆知道张德贵仍放心不下村上收缴统筹提留款和账务公开的事。便趴在张德贵的耳边说:“你放心,咱们村的提留款已经全部缴清,帐也按制度向大家公布了。”

张德贵这才点了点头,脸上露出笑容。

上图为作者2022年12月出版的作者散文集《五十年追梦》中回忆当年发现和采集张德贵事迹的文章。

两天后,54岁的张德贵终于因脑溢血走完了他人生的路程,在巍巍秦岭镌刻下一个共产党员不朽的名字。当年,张德贵被凤县县委县政府授予“一心为民的好支书” 号召全县党员干部向他学习。(续完)

2019年8月14曰,作者(右)走进陕西广播电视台《枫叶正红》"我和我的祖国"直播间

作者简介:曲歌,本名张革风,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长期从事新闻工作,原为凤县广播电视台主任编辑。上世纪七十年代公开发表文学作品,曾获陕西省首届儿童文学优秀奖及多种征文奖、作品散见于人民日报海外版、文艺报等中省市报刊,入选新华出版社、解放军文艺出版社、作家出版社等出版的文集,作品入选陕西省文联《陕西百年文艺经典》等;著有散文集《山地风流》,童话集《少年奇遇记》,长篇小说《山地子孙》,散文集《凤州漫记》《五十年追梦》;在中省市媒体发表各类新闻作品万余篇。先后获中国地市报新闻奖一、二等奖、摄影铜奖,陕西新闻奖好标题;中国世纪大采风征文金奖、银奖等,并被授予“金奖作家”、“全国百佳新闻文化工作者”称号;首届记者节被授予“宝鸡市优秀记者”称号;退休后获“宝鸡市最美老人”、“全省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宝鸡市社会组织优秀共产党员”、“宝鸡市最美五老”等称号,现为凤县老年学学会党支部书记、县关工委委员。

来源:虚谷斋张革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