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秋日的杜甫草堂,竹影轻摇,诗意流转。千载之前,诗圣杜甫在此结庐挥毫,写下不朽诗篇;而今,它成为了成都探索小—初—高12年贯通式培养的生动现场——贯通如何落实到课程课堂?今天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给出了探索的答案。
秋日的杜甫草堂,竹影轻摇,诗意流转。千载之前,诗圣杜甫在此结庐挥毫,写下不朽诗篇;而今,它成为了成都探索小—初—高12年贯通式培养的生动现场——贯通如何落实到课程课堂?今天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给出了探索的答案。
2025年10月29日,“学段贯通视域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堂教学展示:我在草堂讲杜诗(二)”活动在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举行。活动由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与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联合主办,成都市教育学会传统文化教育分会和成都温江科创中学共同承办,以“行走草堂,贯通课堂:让城市资源赋能教育”为主题,采用跨学段混编课堂形式,探索城市资源与教育融合的新路径。
四川大学罗哲教授、王红教授,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田间院长,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中学教育研究所袁文所长、中学语文教研员程一凡老师,成都石室联合中学宋奕云书记等专家学者亲临现场,共同见证这场跨越千年的诗教相遇。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社会教育部向昕主任作开场介绍,袁文所长担任活动主持人。
活动全程采用“现场+直播”方式进行,来自成都市各区市县教科研部门的传统文化教研员、中小学传统文化骨干教师现场参加,累计观摩5000余人次。
作为成都市推进“小—初—高”十二年贯通培养的实践之一,本次活动突破传统课堂边界,将杜甫草堂变为教学现场,实现了文化场景与教育内容的深度融合。
成都石室联合中学周心悦老师以“春日”为主题,在草堂园林庭院之间串联《绝句》《春夜喜雨》《江畔独步寻花》等诗作,引导学生感受杜甫笔下成都的生机与美好。学生行走于草堂之中,感受文本与实景的交融,理解杜甫与成都之间“相互成就”的情感联结。
成都市教科院附属龙泉学校王世春老师带领学生伫立茅屋遗址,在秋风中齐声诵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在浣花溪畔,体味《客至》中“旧醅”待客的质朴真情。千年前的苦难与坚韧穿越时空,与学生们的心跳共振,让“小暖”与“大仁”兼具的诗圣形象更加真实可感。
成都温江科创中学的姜华老师为《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创设了新颖生动的情境任务:在“东都洛阳文物展”的展厅里,让学生手持“寻证任务卡”寻找“帝都的象征”“盛世的记忆”和“生活的痕迹”,现场创作“杜甫数字归乡情感地图”。学生化身为一个个“文化解码者”,理解了不同艺术形式在表达情感时的共通之处。
三节课虽风格各异,但共同展现了“行走课堂”的魅力——草堂的每一处景致,都成为激发学生感知与思考的教学资源。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王红教授的《趣谈杜甫》讲座,为活动带来了浓厚的学术气息。作为四川大学文科首门国家级精品课的主讲教师,王教授从杜甫的童年趣事讲起,又分享了成都时期杜甫鼓励孩子钓鱼、游泳的轶事,还原了一个鲜活立体的诗圣形象。
四川大学罗哲教授进行点评。罗教授对本次活动学科育人、贯通培养和城市资源赋能三大特色给予了高度肯定。“将课堂搬到草堂,不仅是场域转换,更是教育思维的革新”。他鼓励教师推动理念重塑,以课程改革、专业成长、文化建设和评价创新为支柱,实现教育质量的持续提升。
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田间院长在总结中强调,教育应走出校园,融入城市文脉。从2023年“同讲一首杜诗”到今年“行走草堂”,“城市资源赋能教育”的路径正越走越宽。他表示,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近年来持续探索“城市资源赋能教育”的实践路径,期待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成都经验”,为全国传统文化教育与学段贯通探索提供样本。
中学语文教研员程一凡老师认为,本次活动以“三个整合、两个贯通”为核心特色,实现教学内容、大中小学资源、课堂与草堂空间的深度融合。通过跨学段联动与师资贯通,成功探索了小—初—高12年贯通培养的创新路径。活动将传统文化与学科素养紧密结合,主题鲜明,形式新颖,并通过全国直播将研究价值最大化,成效显著。
当课堂走进草堂,诗歌不再只是纸上的文字,而成为可感知的生命对话;杜甫不再只是课本中的名字,而成为可亲近的文化符号。
教育,因行走而生动,因融合而深刻。在这场跨越千年的诗教对话中,我们看见城市资源精准赋能教育,让传统文化在现代课堂中焕发生机,也看见成都以文脉为基、以贯通为轴,绘制出一幅教育创新的生动图画。
来源:永远期待下一个角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