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张写着太平洋战争命运的纸,就那么静静地躺在华盛顿一个不起眼的档案柜里。
一张写着太平洋战争命运的纸,就那么静静地躺在华盛顿一个不起眼的档案柜里。
而在万里之外的太平洋上,日本联合舰队的飞机引擎正在预热,一枚枚炸弹被挂上机腹,它们的目标,是一个还在睡梦中的港口。
这份来自中国的救命情报,最终只成了一张废纸,美国人选择用自己的舰队和几千条人命,去验证它的真实性。
这事儿,还得从1941年底的重庆说起。
那年头,重庆是战时首都,空气里都是湿漉漉的,混着火锅的麻辣味和防空警报带来的紧张感。
军统的监听站里,一群人戴着耳机,成天听着电流里的“沙沙”声,就跟在垃圾堆里找金子一样。
12月初,这“金子”真就来了。
一份日军的特级加密电报被截了下来,内容是啥没人知道,但那股子不寻常的劲儿,让监听站的老手们汗毛都立起来了。
电报火速送到了军统老板戴笠的桌上。
戴笠瞅着这鬼画符一样的东西,眉头拧成了疙瘩。
他手底下能人不少,但要说对付日本人这弯弯绕绕的密码,他心里只有一个人选——姜毅英。
说起姜毅英,那可不是一般人。
她不是什么大家闺秀,1908年出生在浙江江山,家里是干木匠活的。
可这姑娘从小就不是安分的主儿,硬是凭本事考进了浙江警官学校。
这学校,明面上是培养警察,暗地里就是戴笠给他军统物色人手的大本营。
姜毅英是戴笠的老乡,这层关系让她一进校门就入了戴笠的法眼。
戴笠跟她聊过几句,就觉得这个女娃不简单,眼神里有股子静气,既有男人的果断,又有女人的细致,是块搞情报的好料。
他把姜毅英直接交给了军统的电讯王牌魏大铭去带。
姜毅英就像是天生干这行的,对那些枯燥的数字和符号有种说不出的亲近感。
别人看着头疼,她却能一头扎进去好几天不出来。
没几年,她就从一个普通的报务员,坐上了译电科长的位置,专门跟日本人的密码打交道。
她摸透了日本人的脾气,他们的密码系统虽然常换,但加密的思路、编排的习惯,总有些改不掉的“胎记”。
她要做的,就是在无数次的重复计算里,把这些“胎记”给揪出来。
那时候军统里漂亮的女特工不少,有人就劝姜毅英,凭她的长相,去搞点“美人计”之类的活儿,不比天天抱着密码本啃轻松多了?
姜毅英听了只是笑笑,她说:“长得好看,最多让我走到敌人跟前。
但脑子里的东西,能让我钻进他们心里去。
这电报,就是我的敲门砖。”
那份改变历史的电报送到姜毅英手里时,她把自己关进了办公室。
整整三天三夜,屋子里堆满了各种密码本和演算纸,地上全是画满了横杠和符号的废纸团。
她饭也顾不上吃,困了就在椅子上眯一会儿。
电报里压根儿就没提“珍珠港”这三个字,日本人不傻,不会把这么大的秘密直接写出来。
真正的线索,藏在一堆看似八竿子打不着的信息里。
姜毅英把最近截获的所有情报都摊在桌子上,像是在拼一幅被打得稀碎的拼图。
首先,日本海军的好几支主力舰队,突然间像是从地球上消失了,无线电里一片死寂,这是暴风雨来临前的宁静。
其次,日本驻美国大使馆收到的电报很奇怪,表面上都是些鸡毛蒜皮的外交辞令,但字里行间总在打听夏威夷的天气、港口船只的作息时间。
最后,前线传回来的零散情报显示,日军对瓦胡岛美军基地的侦察活动,频繁得有些过分了。
姜毅英把这些零碎的信息在脑子里过了一遍又一遍。
一个念头,一个让她自己都感到后背发凉的念头,慢慢成形了。
这不是一次普通的军事调动,这是一次赌上国运的偷袭!
目标就是瘫痪美国在太平洋上最主要的军事力量——太平洋舰队!
而他们的老巢,就在珍珠港!
她不光猜到了结果,还根据破译出的舰队编号和通讯特征,大致推算出了日军特遣队的规模、可能的出航路线,甚至连最佳的攻击时间都估算得八九不离十。
当她拿着这份写满了推论的报告,冲进戴笠的办公室时,这位见惯了血雨腥风的特工头子,都忍不住从椅子上站了起来。
他反复看了几遍报告,又盯着姜毅英的眼睛看了半天。
他知道,这份情报的分量,足以压垮整个太平洋。
蒋介石拿到报告后,也是彻夜难眠。
这东西太烫手了,但又是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如果美国人信了,躲过这一劫,那对中国的抗日战场来说,就是天大的利好。
思来想去,他下了决心:把情报送给美国人。
当时在重庆的美国驻华武官叫郭权,他看到这份情报后,惊得半天说不出话来。
他不敢怠慢,立刻用最高级别的加密方式,把这份来自中国的紧急预警发回了华盛顿。
可惜,这份凝聚了姜毅英和无数中国情报人员心血的电文,在五角大楼,一头撞上了一堵用傲慢和偏见砌成的墙。
在那些美国将军的眼里,当时的中国穷得叮当响,军队装备差得离谱,在情报这种高技术含量的领域能有什么作为?
他们私下里议论,这肯定是重庆方面想把美国拖下水的“小伎俩”,是想挑拨美日关系。
于是,这份关乎国运的警报,被随手丢进了档案柜,上面很快就落了一层灰。
1941年12月7日,夏威夷的阳光一如既往地明媚。
港口里的美国军舰上,水兵们正在享受周末的悠闲。
突然,天空中响起了刺耳的呼啸声,黑压压的日本飞机像蝗虫一样扑了过来。
炸弹落下的瞬间,整个珍珠港变成了一片火海。
一百多艘军舰、近两百架飞机,在几个小时内变成了一堆冒着黑烟的废铁。
三千多名美国官兵,连同他们国家的孤立主义美梦,一起被埋葬在了那个耻辱的早晨。
珍珠港的浓烟,总算把美国人从自大的迷梦中熏醒了。
他们这才想起了那份被他们嗤之以鼻的中国情报。
羞愧和愤怒之下,他们开始重新审视中国的力量。
很快,“中美情报合作所”成立,大批的美式装备和顾问开始进入中国。
蒋介石对军统大加褒奖,而戴笠则把头功记在了姜毅英的头上。
凭借这次惊天破译,年仅33岁的姜毅英被破格提拔为少将,成了戴笠手下那群亲信里独一无二的女将军。
她的名字,一夜之间传遍了整个情报界。
战争结束后,戴笠飞机失事,死得不明不白。
姜毅英失去了最大的靠山,她想调查恩师的死因,结果卷进了国民党内部的权力漩涡,很快就被排挤到了边缘。
到了台湾后,看透了官场风云的姜毅英心灰意冷,主动脱下了军装。
昔日的王牌特工,在台北的雨农小学当了一名校长,把后半辈子都交给了孩子们和家庭。
她很少再向人提起当年的那些事,那些惊心动魄的破译,那份被忽视的电文,都成了她一个人心底的秘密。
2006年,姜毅英在台北去世,活了98岁。
她走的时候很平静,就像当年她坐在堆满密码本的房间里,静静地看着纸上的符号,推演着一场即将到来的世界风暴一样。
参考文献:
(美) 迈克尔·沙勒 (Michael Schaller). (1982). The U.S. Crusade in China, 1938-1945.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本文倡导积极健康的网络环境,杜绝低俗内容,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来源:善良说史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