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当时正排队买咖啡,滑到一条评论——“她手腕里钉的钢板比硬币还厚,你让她怎么扣?
“朱婷又伤了”这五个字,去年在热搜上挂了一整天。
点进去,有人骂她“躲国家队”,有人叹“女排完了”。
我当时正排队买咖啡,滑到一条评论——“她手腕里钉的钢板比硬币还厚,你让她怎么扣?
”突然就不想刷手机了。
那一刻明白,大家不是讨厌朱婷,是害怕再也看不到那个抡圆了胳膊的“朱重炮”。
怕的人不止球迷。
郎平去年在意大利联赛包厢里,看朱婷把欧联杯冠军扣下来的那晚,镜头扫过去,郎导没笑,先摸自己右手腕——她那儿也有老伤,像条件反射。
赛后采访她只说了一句:“她好了,比拿冠军重要。
”轻飘飘,却把“师徒”俩字压出实感。
很多人以为故事到这儿就温柔收尾,其实后面才够真实。
今年三月朱婷宣布回国家队,排协官网低调更新一条“训练顾问:郎平”。
没有发布会,没有合影,俩人在体育总局地下室球馆开练。
每周一次复盘,郎平把23份旧档案摊在瑜伽垫上,像给车做年检:蛋白质摄入、心率变异、睡眠深浅期,甚至“周一心情自评”都标着颜色。
朱婷拍视频给我看,一张A4纸边角卷得翘起来,上面用红笔写着“别逞强,先学会偷懒”。
她笑得像偷糖的小孩——原来天才也得被允许“怂”。
更意外的是,朱婷开始抄教案。
郎平在北师大开课,把2016到2021年给她写的训练日记全公开,一共23本,摞起来高过膝盖。
朱婷蹭在教室最后一排,戴黑框眼镜,记笔记比学生还认真。
下课她问郎导:“以后我能不能也这样带小孩?
”郎平回她:“先把自己打明白了,再带别人。
”一句话,把“传承”俩字撕掉包装,剩下血淋淋的实话。
血淋淋的实话还有:乡村排球场。
河南周口,首批12片场地刚抹平水泥,郎平掏了第一笔款,朱婷拉来赞助,名字都没起,就叫“放学别走”。
傍晚六点,小学生光着脚把球扣过网,砸得尘土飞,像极十年前朱婷在体校破墙那个球。
朱婷站在场边,手腕贴着肌效贴,她说:“以前想赢给教练看,现在想赢给他们看——让后面的人别像我们那么疼。
”
疼不疼,数据不会撒谎。
郎平那23份档案里,有一页折了角:2017年大奖赛期间,朱婷日均起跳426次,手腕肿胀2厘米,夜里靠冰袋睡觉。
旁边手写一行小字——“再顶一顶,顶到里约就放假”。
后来真顶到了,金牌挂在脖子上的那一刻,朱婷第一反应是扭头找郎导,俩人啥也没说,就抱了一下,像两块终于落地的石头。
石头也会变老。
巴黎奥运倒计时,郎平头发白了一半,朱婷扣球高度从3米27掉到3米19。可俩人还在地下室,一个喂球,一个抡臂,球砸在地板“咣当”响,回声拖得老长。
偶尔朱婷失误,郎平不吼,只把双手插兜,说一句:“手腕别硬,先让心过去。
”朱婷就笑,下次动作就柔了,像把刀收进鞘。
有人问:这师徒情到底图啥?
朱婷给过答案——去年圣诞节,她托人把欧联杯MVP奖杯扛回北京,放郎导书房,底座刻着“To my first and last coach”。
字歪歪扭扭,像小学生写作业。
郎平没发新闻,只在朋友圈发了一张照片:奖杯旁边摆着2013年她第一次带朱婷去国家队报到时的门禁卡,塑料边都裂了。
配文只有三个字:“还在呢。
”
三个字,把十年风雨兜住。
后面还有多少伤病、多少冠军、多少眼泪,没人打包票。
能确定的是,只要地下室那盏旧灯还亮,球还在“咣当”响,这段故事就离完结篇远得很。
至于我们,就搬好小板凳,等巴黎开场哨——那时朱婷跳不跳得动,郎平还吼不吼得动,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有人替我们把“坚持”俩字,活生生打给你看。
来源:善良沙滩公园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