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亩产1419.48公斤!创西南地区玉米单产新高!”金灿灿的玉米不断被倒入秤盘,农技员们忙着称重、记录……待最后一组数据报出时,现场响起了阵阵掌声。10月29日,在甘孜藏族自治州丹巴县甲居镇举行的耐密抗逆玉米新品种高产示范现场观摩会上,来自农业农村部玉米专家指
玉米品种“成单372”。
自然条件
丹巴光照条件好,生育期长,延长了光合作用的积累期;昼夜温差大,非常有利于作物干物质的积累
科技助力
选用的玉米品种历经多年选育,具有耐密植、抗倒伏、抗病性强等优势;采用双行双株的密植模式,精准施肥,激发品种潜力
本报讯(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文涵)“亩产1419.48公斤!创西南地区玉米单产新高!”金灿灿的玉米不断被倒入秤盘,农技员们忙着称重、记录……待最后一组数据报出时,现场响起了阵阵掌声。10月29日,在甘孜藏族自治州丹巴县甲居镇举行的耐密抗逆玉米新品种高产示范现场观摩会上,来自农业农村部玉米专家指导组、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四川省农业农村厅等部门与科研院所人员组成的专家组宣布了这一测产结果。
经专家组现场测产验收,该 高 产 攻 关 田 平 均 亩 产1419.48公斤,刷新了西南地区玉米单产历史最高纪录,相比宣汉县平均亩产1291.8公斤的原纪录,每亩增产127.68公斤。
当天,四川省农业农村厅组织相关专家,对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四川省种质资源中心)在丹巴县甲居镇聂呷村实施的2亩“成单372”高密高产攻关田进行现场测产验收。
这一最高纪录为何出现在丹巴县?
“丹巴县的光照条件好,生育期长。从4月播种到10月收获,接近半年时间,这极大地延长了光合作用的积累期。”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所长何文铸解释说,“更重要的是,这里昼夜温差大,非常有利于作物干物质的积累。”
良好的自然条件只是基础,要实现亩产1419.48公斤,更离不开良种与良法的协同。
据悉,本次创下纪录的玉米品种“成单372”,是由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历经多年选育,具有耐密植、抗倒伏、抗病性强等优势。
“该品种在每亩5500-6500株的密度下仍能保持挺立,而当地传统品种在4000株左右就容易出现倒伏问题。”何文铸告诉记者,每亩多种1500至2500株,是产量提升的关键。这一优势在测产中得到了体现:同田种植对照品种“中玉335”2025 年亩产为 758.5 公斤,而“成单 372”的亩产为1419.48公斤。
“另外,我们打破了传统稀植习惯,采用双行双株的密植模式,同时增施有机肥,按照玉米不同生育阶段的需求精准施肥,这套技术组合让品种潜力得到了充分发挥。”何文铸表示,自2009年起,省农科院科研团队就在丹巴县开展高产品种筛选和栽培技术研究,建立了“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丹巴县农牧科技局+种植大户”的协同推广机制。
“新纪录的诞生,对于我县的玉米产业发展意义重大。”丹巴县农牧农村和科技局党组书记、局长彭华介绍,当地以种植玉米、小麦、马铃薯为主,2025年玉米播种面积达24370亩。然而,过去当地玉米亩产长期呈现梯度分布,传统种植区平均亩产仅750至800公斤。“下一步,我们将推广相关品种和栽培模式,让更多的农户通过良种良法实现增产增收。”彭华说。
来源:四川农村日报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