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打开政府采购平台的中标公告,腾讯云最近的成绩单着实亮眼:2025年3月联手深智城拿下深圳政务智能算力服务项目,8月又现身长沙1.5亿政务云二期采购名单,再往前数,2024年底还以7759万中标上海徐汇区"云链数模"创新项目。一连串真金白银的大单砸下来,不少人开
打开政府采购平台的中标公告,腾讯云最近的成绩单着实亮眼:2025年3月联手深智城拿下深圳政务智能算力服务项目,8月又现身长沙1.5亿政务云二期采购名单,再往前数,2024年底还以7759万中标上海徐汇区"云链数模"创新项目。一连串真金白银的大单砸下来,不少人开始问:曾经靠社交和游戏打天下的腾讯,难道要靠To B业务撑起下一个十年?这第二增长曲线到底稳不稳?
先看成绩单:To B业务早已不是"小透明"
要说腾讯To B业务的分量,财报数据最有说服力。2024年第三季度,腾讯金融科技及企业服务业务营收达到531亿元,占总营收的比例已经冲到32% ;到了2025年第二季度,这项业务营收再涨至555亿元,同比增速保持在10% 。对腾讯这样的巨头来说,能在千亿营收基数上保持两位数增长,已经相当难得。
可能有人对"555亿"没概念,咱们换算一下:这差不多相当于每天进账6个多亿,比很多中小互联网公司全年的营收还高。更关键的是,To B业务的"质量"在提升。早年腾讯云主要靠IaaS(基础设施即服务)赚硬件和带宽的钱,现在已经悄悄转向PaaS(平台即服务)和SaaS(软件即服务),比如把微信的IM技术、王者荣耀的服务器运维经验打包成标准化服务,利润率比单纯卖算力高多了 。
政务云这块"肥肉",腾讯云更是咬得很稳。要知道国内云计算市场里,光政务云一个细分领域占比就超过40%,而且政府客户预算充足、付款及时,堪称"优质客户"的代名词 。从深圳的政务智算平台到上海的区块链创新项目,腾讯云拿的这些单子都有个共同点:不只是卖服务器,而是打包了AI大模型、数据安全、场景解决方案等一整套服务,这正是现在政企客户最需要的。
优势在手:腾讯的"先天禀赋"有多能打?
能在政务云市场站稳脚跟,腾讯云不是靠运气,而是吃了不少"先天红利",这些优势是很多对手学不来的。
首先是C端生态的"协同魔法"。腾讯手里最值钱的牌,其实是微信和QQ的超大体量用户群。怎么把C端流量变成B端生意?腾讯玩得很明白:小程序开发者用腾讯云,能直接对接微信6亿月活用户;企业用企业微信管理员工,可无缝连接微信生态里的客户,这套"以C端养B端"的打法,让中小商户很难拒绝 。2024年数据显示,光是小程序云服务就覆盖了550多万家商户,收入同比涨了45%,这就是生态协同的威力。
其次是技术复用的"降本神器"。腾讯做To B业务,很多技术都是"内部练兵"多年的成果。比如支撑微信视频号直播的TRTC音视频技术,经过亿级用户实测后做成云服务,直接占据了国内53%的音视频云市场,B站、小红书都是它的客户 。还有处理微信支付海量交易的TDSQL数据库,改一改就能给银行和政府用,既省了研发成本,又保证了稳定性,这种"内部成果外部变现"的模式,让腾讯云少走了很多弯路。
再者是合规与安全的"信任背书"。政务客户最看重什么?数据安全和自主可控。这方面腾讯早有准备,从2018年至今已经砸了3000亿元搞基础研究,攒出了包括操作系统、数据库、人工智能平台在内的全栈国产软件体系 。就像和南方电网合作时,腾讯云能用全国产技术搭建云平台,纳管几千台服务器,支撑几百个业务应用,这种"国产化能力"正是政务采购的硬门槛 。
现实挑战:这条增长曲线藏着哪些"暗礁"?
但千万别以为腾讯云的To B之路一片坦途,实际上前面的"暗礁"可不少,稍有不慎就可能搁浅。
最直接的就是"神仙打架"的激烈竞争。国内云市场早就不是"三足鼎立"了:阿里云深耕政企市场多年,根基扎实;华为云带着"云+AI+5G"的全栈能力猛冲,在制造业和能源行业优势明显;更要命的是天翼云、移动云这些运营商,靠着机房和带宽的先天优势,价格战打得凶狠,合计增速都超过35%了 。腾讯云虽然稳居前三,但在制造、能源这些关键行业的市占率还不足15%,想突围绝非易事。
更头疼的是"基因冲突"问题。腾讯骨子里还是家消费互联网公司,擅长快速迭代、流量变现,但To B业务需要的是深耕行业、长期服务。比如给政府做政务云,得懂政策要求;给工厂做智能制造,得懂生产流程。可腾讯早年的团队大多是做社交和游戏出身,对工业机理、政务流程的理解远不如专门的行业玩家。有业内人士透露,腾讯云有时候拿下大单后,还得找行业合作伙伴来做交付,自己只赚个"中间商差价" 。
还有个躲不开的"盈利难题"。虽然To B业务营收涨得快,但投入也大得惊人。建数据中心、养研发团队、打市场做推广,每一项都是烧钱的活儿。而且政企项目往往周期长,从投标到交付再到回款,少则半年多则一年,对现金流是不小的考验。腾讯云一直在"规模优先"和"利润优先"之间摇摆,战略定力不足的问题,在激烈竞争中会被无限放大 。
破局关键:腾讯云正在补的"短板"有哪些?
面对这些挑战,腾讯云也没坐以待毙,最近几年一直在悄悄"补课",试图把短板变成新的优势。
最明显的是"扎进行业深水区"。以前腾讯云可能更懂互联网客户,但现在开始主动啃"硬骨头"。在工业领域,腾讯WeMake工业互联网平台连续五年入选工信部双跨平台,服务了68万家工业企业,还帮三峡能源建了无人化风电场,把人工巡检工作量降低80%,运维成本砍了20%-30% ;在能源行业,和南方电网合作搭建国产化云平台,支撑起几百个业务应用 。这些实打实的案例,比再多广告都管用。
技术上也在"死磕硬核实力"。AI大模型成了腾讯云的新突破口,腾讯混元大模型已经在内部700多个业务场景落地,现在正加速推向政企市场。深圳的政务智算项目里,就有混元大模型提供算力支撑;徐汇区的项目更是直接把"大模型场景建设"写进了采购需求。这招很聪明,毕竟现在政企客户都想要"AI+云"的一体化方案,谁能先把AI落地,谁就掌握了主动权。
还有个重要变化是"学会抱大腿"。腾讯云早年有点"单打独斗",现在越来越懂"被集成"的道理。比如和深智城组成联合体中标深圳项目,就是靠着合作伙伴的本地资源和行业经验;给美的集团做海外数字工厂时,联合生态伙伴提供本地化服务,既满足了数据合规要求,又降低了出海成本 。这种"生态打法"能帮腾讯云快速补齐行业资源短板,比自己从零开始布局高效多了。
终极拷问:第二增长曲线真能稳了?
回到开头的问题:腾讯云的To B业务,到底能不能成为稳当的第二增长曲线?我的答案是:"有戏,但还得熬"。
说"有戏",是因为基本盘足够稳。32%的营收占比、555亿的营收规模、持续的技术投入,再加上政务云这个高确定性市场,To B业务已经具备了成为"压舱石"的潜质。尤其是AI和云的结合,很可能成为下一个爆发点,就像当年微信带动移动支付一样,一旦在某个场景跑通,增长速度会非常惊人。
说"还得熬",是因为挑战远没解决。和华为云比行业深度、和运营商比成本、和阿里云比生态成熟度,腾讯云都没有绝对优势。而且To B业务的本质是"慢生意",客户信任需要长期积累,技术壁垒需要持续投入,想靠短期大单实现爆发式增长不现实。就像腾讯云副总裁曹磊说的,得"做好数字化助手,助力产业新动能",这种心态才是做To B的长久之道 。
从行业大趋势看,中国云计算正从"上云用数"向"智云赋智"跃迁,政企客户的数字化需求只会越来越强烈。腾讯云手里握着生态、技术、资金三张好牌,只要战略不摇摆,沉下心来深耕行业,把政务云的成功经验复制到制造、能源等领域,这条第二增长曲线迟早会真正立起来。
最后想说,腾讯的转型就像一艘巨轮掉头,不可能一蹴而就。曾经靠社交和游戏起家的"少年",现在要学着做政企客户的"靠谱伙伴",这个过程必然充满阵痛。但从财报数据和大单数量来看,这艘巨轮已经朝着正确的方向开动了。至于最终能不能抵达彼岸,或许再过三年看财报,答案会更清晰。
来源:遇见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