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深秋时节,淮北市相山区渠沟镇柯柯农场的200多座大棚内暖意涌动。30余名村民穿梭于菌床间,或铺撒有机肥,或播撒赤松茸菌种,一场围绕“葡萄—赤松茸”立体种植的农事忙碌,正为这片260亩土地注入秋冬增收活力。
深秋时节,淮北市相山区渠沟镇柯柯农场的200多座大棚内暖意涌动。30余名村民穿梭于菌床间,或铺撒有机肥,或播撒赤松茸菌种,一场围绕“葡萄—赤松茸”立体种植的农事忙碌,正为这片260亩土地注入秋冬增收活力。
走进大棚,立体农业的巧思扑面而来:上层葡萄藤沿支架攀附,深绿叶片交织成天然“遮阳帘”,为下层菌床遮挡强光;下层经翻整的土地划分成整齐菌床,刚播下的赤松茸菌种在基料中静待生长。“葡萄藤天然遮阳,省去搭网成本;松茸采收后,废弃基料和菌丝还能作为葡萄有机肥,实现双向滋养。”村民边施肥边解释,这种“上藤下菌”模式完美适配赤松茸喜阴湿、怕暴晒的生长特性,大棚温控系统则保障了深秋时节的适宜温度。
“单种葡萄时,8至10月采果后土地闲置半年。现在‘葡萄+赤松茸’组合让土地全年‘不打烊’。”郭王村党总支书记徐敬介绍,该模式经多次试验定型,下层赤松茸45天出菇,采收期长达5个月,预计亩产可达5000斤;上层葡萄则因土壤肥力提升,果实品质与产量双增。“一亩地两份收益,还带动村民家门口就业。”徐敬算了笔账,村民参与种植管理日均增收60元,一个种植季可增收数千元,“赤松茸已与大城市商超签订订单,冷链运输保障新鲜度;明年葡萄品质提升后,售价将进一步提高。”
“赤松茸生长周期短、产出稳定,技术门槛可控。”技术指导老师许沐阳表示,团队通过精准控温、科学配比基料等措施,确保菌种成活率与产量。目前,农场已形成“技术指导+订单农业”闭环,从菌种培育到市场销售全程无忧。
大棚内,有机肥的温润气息与村民的谈笑声交织。随着赤松茸菌种在葡萄藤下扎根,这片土地正孕育着“菌果共生、四季丰收”的乡村振兴新图景。
渠沟镇传统农业的转型实践只是相山区乡村经济发展的一个缩影。近年来,相山区通过技术创新和市场开拓,推动农业现代化转型,实现了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繁荣的目标。未来,相山区将持续推广立体种植模式,让“一亩双收”成为农户增收的常态。
来源:安徽经济报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