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竞争激烈的半导体行业,总有企业在浪潮中面临困境,AMD就曾陷入这样的低谷,当外界普遍不看好这家企业的前景时,苏姿丰的出现改变了它的命运轨迹。
在竞争激烈的半导体行业,总有企业在浪潮中面临困境,AMD就曾陷入这样的低谷,当外界普遍不看好这家企业的前景时,苏姿丰的出现改变了它的命运轨迹。
2014年,苏姿丰做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选择,她离开原本安稳的大厂职位,接下了当时处境艰难的AMD。
彼时的AMD在市场中举步维艰,业务发展受限,市场份额也在不断萎缩,整个行业都在观望这家企业能否挺过难关。
而苏姿丰这位看似温和的领导者,却带着一股坚定的劲头,准备为AMD寻找一条新的出路,一场关乎企业生死的逆袭计划,也自此悄然展开。
2014年,42岁的苏姿丰做出了让业界意外的决定,她放弃了大厂的安稳职位,接手了被视作“半导体行业弃儿”的AMD。
此时的AMD处境艰难,以低端CPU为主营业务,利润微薄且竞争激烈,市场份额还在急剧下滑,到2016年只剩10%。
谁都未曾料到,这位看似温婉和善的女性,骨子里竟隐匿着一股不甘屈服、坚韧不拔的劲头,不轻易言败,柔中彰显刚强。
刚上任,苏姿丰就抛出两个震惊行业的决定:专注高性能芯片,不打低价牌。布局数据中心业务,拥抱未来。
这两个决策在当时饱受质疑,毕竟高性能芯片研发要砸重金,而数据中心在那时还没成为风口,但苏姿丰很坚定,她对外回应:“如果你永远走稳妥的路,就永远不会赢。”
研发很快有了突破,2016年,Zen架构在实验室成功诞生,可新的难题来了,连续亏损六个季度的AMD根本拿不出量产资金。
这种绝境下,苏姿丰想出了盘活局面的办法:她将Zen架构授权出去,拿到2.93亿美元授权费,又通过和其他企业成立合资公司,让出85%股权,换来3.71亿美元现金。
这两笔钱成了AMD的救命钱,也为后续爆发埋下伏笔。
苏姿丰与AMD的缘分似乎早有注定,1969年,AMD成立的同一年,她在新加坡出生。
她的父亲受犹太人教育理念影响,从不以性别限定她的成长,鼓励她从挑战和失败中学习。别的孩子沉迷芭比娃娃时,苏姿丰最爱做的事是拆遥控车、卸收音机。
有一次,她向父母要了台昂贵的电脑,不到两个月就拆得只剩零件,更令人惊叹的是,她不仅完整装了回去,还让电脑运行速度变快了。
这次经历让她彻底迷上半导体,也立下人生信念:喜欢那些看似不可能的东西,挑战最难的事,做解决问题的高手。
这份热爱推着她一路走进麻省理工学院电气工程系,直到拿到博士学位,主攻方向正是半导体工艺。
毕业后进入IBM,她很快遇到行业难题:芯片性能提升后,功耗和热量管理成了瓶颈。
当时,根本没有人相信女性可在这硬核领域实现突破,然而,苏姿丰团队成功研发绝缘硅晶体技术,为IBM带来巨额收益,这段经历,恰似基石,为她日后拯救AMD积攒了关键经验。
2017年成了AMD的翻身年,3月2日,基于Zen架构的锐龙处理器正式发布,性能直接击败英特尔,价格还更具优势。
要知道,那时英特尔长期“挤牙膏”式升级,早已惹恼消费者,锐龙的出现瞬间点燃市场。
同年6月,EPYC数据中心处理器发布,10月,Radeon系列GPU推出,“AMDyes”的口号从此响彻业界。
这一年,苏姿丰回母校麻省理工演讲时说:“我不用成为班里最聪明的学生,只要全身心专注于解决实际问题,也可以变得大不一样。”
这句话成了她带领AMD逆袭的注脚,此后,AMD凭借一代又一代拳头产品夺回市场份额,甚至用速龙处理器反超英特尔,彻底打消了所有质疑。
苏姿丰的眼光从来不止于眼前,她早早就把数据中心定为战略核心,如今这已经成了AMD最大的增长引擎,也让AMD成为唯一能与英伟达正面对抗的公司。
2024年8月18日,AMD宣布以48亿人民币收购欧洲最大私人AI实验室,将300多名AI科学家和工程师纳入麾下,这步棋再次彰显了她的野心。
她曾直言:“GPU是蓝海市场,目前的状态是供不应求,竞争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要一直留在桌上。”
半导体行业从不是吃老本的地方,就像她自己说的:“要让每一片芯片,都改变未来。”
从拆电脑的小女孩到拯救AMD的掌舵人,苏姿丰用坚持证明,所谓风口,从来都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如今的AMD早已摆脱昔日困境,在半导体行业站稳脚跟,甚至能与行业巨头同台竞争,这一切的转变,离不开苏姿丰多年的坚持与布局。
她用精准的决策打破外界质疑,带领AMD从低谷走出,不仅盘活了一家濒临困境的企业,更在行业中书写了一段逆袭传奇。
苏姿丰的经历也让人们看到,面对困境时,坚定的信念与长远的眼光有多重要,而AMD的重生,无疑是对她这份能力最好的证明。
来源:快看张同学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