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高会战后,日军预卜战役输赢以74军是否出现为标准?此言不虚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30 21:42 1

摘要:在1943年的华中,日军第十一军的军官们私下里流传着一个不成文的规矩:制定作战计划时,必须准备两套方案。

在1943年的华中,日军第十一军的军官们私下里流传着一个不成文的规矩:制定作战计划时,必须准备两套方案。

一套是常规方案,另一套,则是专门应对一支名叫“74军”的中国部队突然出现时的方案。

刚到任的司令官横山勇中将,对此不以为然。

他,陆军大学毕业的高材生,被誉为“战术天才”,怎么可能被一支屡败屡战的中国军队束缚手脚。

他眼下的任务很明确:前任阿南惟几在长沙城下栽了个大跟头,把第十一军的脸都丢光了,士气跌到了冰点。

他需要一场胜利,一场干净利落、能让士兵们重新挺起胸膛的胜仗。

他的作战地图上,一个红圈画在了鄂中地区的洪湖。

那里盘踞着一个叫王劲哉的军阀。

说起这个王劲哉,那可真是个让重庆头疼的人物。

他名义上归第六战区管,可实际上谁的账都不买。

第五战区的汤恩伯、第九战区的薛岳,跟他都快成仇家了。

桂系的李宗仁想派人收编他,结果被他连蒙带吓给轰了回来。

新成立的第六战区,司令长官陈诚被调去了云南,接替的孙连仲还没站稳脚跟,也只能先对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在横山勇看来,这简直是送到嘴边的肥肉。

打王劲哉,好处太多了。

第一,能拔掉长江航道上的这颗钉子,以后往上游运兵运粮就顺畅了,还能时刻威胁着重庆的侧翼。

第二,王劲哉被各方势力孤立,就是个软柿子,正好拿他来给被打怕了的第十一军练练手,找回点当“皇军”的感觉。

事情的进展,比横山勇预想的还要顺利。

日军大兵压境,周围的中国军队果然没人出手相救。

王劲哉的部队,就靠着自己那点家底,硬扛了不到两个星期就散了架,他本人也成了俘虏。

横山勇看着战报,心里很是得意,这场为提振士气而发动的“热身赛”,开局完美。

拿下洪湖之后,横山勇的胃口大了起来。

他没停手,部队顺势南下,很快就占了石首、华容,把从岳阳到宜昌的长江水道彻底攥在了手里。

这一下,第六战区的代理司令长官孙连仲坐不住了。

他闻到了一股危险的气味,日本人的目标绝不只是打通航道这么简单,看这架势,是想顺着长江一路向西,直接捅到战时首都重庆的腰眼上。

就在孙连仲手忙脚乱调兵遣将的时候,横山勇开始了他的“战术表演”。

日军主力大部队忽然一个急转弯,掉头朝北,摆出一副要猛攻第六战区后方大粮仓——常德的姿态。

常德要是丢了,前线的几十万大军就得饿肚子。

孙连仲不敢怠慢,赶紧亲自跑到常德去指挥部署。

可他人刚到,屁股还没坐热,北上的日军又是一个诡异的折返,兵锋直指西边,沿着长江摆出了要强攻第六战区长官部所在地——恩施的架势。

为了让戏演得更真,驻扎在宜昌的日军第13师团也全体出动,向西压迫。

东、北、西,三个方向真真假假的军事调动,把孙连仲彻底搞蒙了。

这位打硬仗、恶仗是一把好手的老将,在指挥如此大规模兵团进行战略周旋方面,确实显得有些吃力。

一时间,第六战区的指挥系统乱成了一锅粥,部队被调来调去,疲于奔命。

横山勇在他的指挥部里,欣赏着自己的杰作。

他感觉自己就像一个顶级的棋手,每一步都算计得精准无比,对手完全被他牵着鼻子走。

他已经开始构思,等战役结束后,该如何向上级汇报这场堪称教科书级别的胜利了。

但他忽略了一件正在发生的事——陈诚回来了。

就在战局最乱套的时候,陈诚从云南的远征军司令长官任上,被紧急调回,重新执掌第六战区。

他一回来,就跟定海神针一样,迅速稳住了局面。

他摊开地图一看,日军虽然搞得声势浩大,东一榔头西一棒子,但中国军队防御的核心没乱,特别是守着长江咽喉石牌要塞的那几个精锐军,阵地都还在,人也都在。

陈诚心里有底了,他对部下说:“只要石牌还在我们手里,大局就没丢,这一仗就能打。”

他马上做了两件事。

第一,给中美联合空军发电报,让他们立刻出动,抢夺制空权。

自打太平洋战争开打,日本的航空兵力被美国人消耗得差不多了,在中国战场上早就不复当年之勇。

一时间,P-40战斗机和B-25轰炸机成群结队地出现在鄂西上空。

日军白天根本不敢抬头,行军补给只能摸黑进行,速度大大减慢。

第二,他向重庆最高统帅部要来了两支援军,作为战略预备队。

一支是第79军,另一支,就是第74军。

“抗日铁军”第74军,这个名号在华中战场,对日军来说意味着一种特殊的恐惧。

自打上高会战之后,日军第十一军的情报部门就形成了一个判断逻辑:在战场上,如果发现了陈诚的部队,说明这里是重点;如果发现了第74军,那就意味着这里将是血战的开始,而且己方大概率要输。

横山勇的前任阿南惟几,在第二次长沙会战时,为了围歼第74军,甚至不惜打乱了整个战役部署,调动了两个甲种师团外加军部直属的重炮和坦克部队,非要吃掉这块硬骨头。

虽然那一仗74军也伤亡惨重,但它那种不要命的打法,已经成了日军指挥官心里一个抹不去的阴影。

现在,这支让日军高层听到名字就头疼的部队,正坐着火车和汽车,日夜兼程地朝鄂西战场赶来。

而这一切,正沉浸在自己战术表演快感中的横山勇,还一无所知。

横山勇的攻势,在石牌要塞坚固的防线前停了下来。

他佯攻了一阵,主要是为了掩护之前滞留在宜昌的大批运输船只安全顺流而下。

在他看来,打通长江航道的核心目标已经实现,是时候见好就收,来一个漂亮的收尾了。

撤退刚开始时,一切都很顺利。

日军第13师团负责殿后,挡住追兵,其他部队有序脱离战场。

横山勇看着前线送来的伤亡报告,数字小得让他有些意外,甚至有点不甘心。

他觉得这场战役打得太“轻松”了,不够劲。

就在这时,他发现追击的中国军队里,第79军下属的暂编第6师冲得特别猛,已经和其他部队拉开了距离。

一个念头在他脑子里冒了出来:不如杀个回马枪,把这支冒进的孤军给吃掉,给这场“完美”的战役画上一个更辉煌的句号。

命令立刻下达。

负责殿后的第13师团马上掉头,像饿狼一样扑向了暂编第6师。

可横山勇没想到的是,他这次踢到了一块“山里来的石头”。

暂编第6师的兵员,大多是湘西的苗族子弟,这帮汉子守阵地可能差点意思,但爬山地、打进攻,那股子蛮劲和悍勇,是平原地区的部队比不了的。

两边一交上火,日军就感觉不对劲了。

第104联队的一个大队长,刚冲上去就被一枪撂倒,当场毙命。

紧接着,整个战局就失控了。

第13师团非但没能一口吃掉对方,反而被对方死死缠住,拖进了山地烂仗里。

打着打着,师团长赤鹿理中将的指挥部和前线部队失去了联系,整个师团陷入了崩溃的边缘。

横山勇又气又急,他本来想锦上添花,结果变成了画蛇添足,把自己一个精锐师团给送进了绝地。

他没别的办法,只能紧急命令已经撤到后方的独立混成第17旅团,火速返回救援。

这个旅团的旅团长叫高品彪,是横山勇的老乡和心腹。

这人在这次会战中表现得非常活跃,打仗也凶。

接到命令,高品彪不敢耽搁,立刻带着部队,急匆匆地朝着第13师团被困的方向赶去。

在枝江县一个叫裴李桥的地方,高品彪的旅团正沿着一条小路快速行军。

突然之间,道路两边的山坡上,毫无征兆地喷出了火舌。

机枪、步枪、迫击炮、手榴弹,各种火力像冰雹一样砸了下来。

爆炸声和枪声瞬间就把这支还在行军队形里的日军部队给淹没了。

这不是遭遇战,这是一场蓄谋已久的伏击,一场屠杀。

前后也就两个钟头的功夫,高品彪的独立混成第17旅团就倒下去了近千人。

他带出来的五个大队长,两个当场战死,一个重伤后不治身亡。

高品彪本人命大,侥幸逃了出来,可他的旅团骨干已经损失殆尽,彻底被打残了。

消息传回横山勇的指挥部,他手脚冰凉,感觉像被人从头到脚浇了一盆冰水。

他死死地盯着地图上“裴李桥”那个小点,脑子里一片空白。

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用如此干净利落、凶狠致命的战术,几乎打残一个日军旅团,整个中国战场上,能做到这一点的,只有一个部队。

“是74军!”

横山勇几乎是从牙缝里挤出这几个字。

直到这一刻,他这个从来没和74军正经交过手的“战术天才”,才切身体会到,他的那些同僚们挂在嘴边的那句“把74军是否出现,当成判断战役走向的标准”,到底是什么意思。

那不是一句恭维或夸张,那是用堆积如山的日军尸体和惨痛的失败换来的战场铁律。

74军的出现,就像一把大锤,把日军最后的心理防线给砸得粉碎。

还在被79军死缠烂打的第13师团,一听说高品彪旅团的惨状,魂都吓飞了,再也顾不上什么殿后任务,扔下武器装备,拼了命地朝长江边溃逃。

一场计划中的有序撤退,瞬间变成了一场丢盔弃甲的大败退。

而此时的天空,早就不属于日本人了。

中美联合空军的战机在江面上来回盘旋,对着正在渡江的日军船只反复扫射、投弹。

第13师团116联队的联队长新井花之助大佐,在船上被飞机机枪子弹击中,差点把命丢在长江里。

横山勇以一场漂亮的“捏软柿子”开始,却因为最后那一丝不该有的傲慢,亲手导演了一场惨败。

鄂西会战结束后,他那份试图为自己邀功的战报,被东京大本营严厉驳回。

几个月后,因指挥常德会战再度失利,他被解除了第十一军司令官的职务。

参考资料:

《中国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作战记》,郭汝瑰、黄玉章主编,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年。

《日军侵华战争》,(日)服部卓四郎著,王文军等译,世界知识出版社,2008年。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军重大战役纪实》,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部编著,解放军出版社,2005年。

《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对日抗战时期》,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1981年。

本文创作初衷在于传播正能量,无任何侵犯他人权益的意图。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将积极配合处理。

来源:说事小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