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个种地的农户,一年净收入不到三万,攒十年,还不够给儿子办一场婚礼。
河北一个村子,30岁以上的未婚男青年占了四成。
村里人说,不是不想娶,是娶不起。
彩礼涨到二十多万,还不算车、房、酒席。
一个种地的农户,一年净收入不到三万,攒十年,还不够给儿子办一场婚礼。
这不是个别现象。
全国农村适婚男性比女性多出近两千万,河北某些村,男女比例接近三比一。
不是女孩不愿回来,是回来也没路。
八成农村女大学生毕业后,直接留在城市,不再回头。
她们不是不爱家乡,是家乡给不了她们未来——没工作、没医疗、没教育、没上升通道。
于是,婚恋市场开始“内卷”。
二婚女人成了香饽饽。
过去觉得“二婚丢人”,现在没人提这话了。
因为根本抢不到。
一个离过婚、带孩子的女人,彩礼照样要八万、十万,甚至更高。
有人为争一个二婚对象,兄弟反目,亲戚断交。
政府不是没管。
邯郸去年规定彩礼不超过五万,可没人听。
村口贴着红纸标语,家里照样摆酒席、收红包。
明面上降了,暗地里加码——彩礼不叫彩礼了,叫“家具款”“买房补贴”“压箱底钱”。
你给五万,他家要十万,你不给,别人家儿子就娶走了。
更荒诞的是,金融公司盯上了这个市场。
“彩礼贷”悄然兴起。
年轻人去银行贷款结婚,月供三千,还十年。
有人借了钱,娶了媳妇,结果媳妇半年后跑了,钱没还完,人也没了。
还有人通过“跨国婚介”找媳妇,花十几万从缅甸、越南“引进”新娘,结果发现是骗婚团伙,人一到手,电话拉黑,钱也追不回来。
这不是爱情买卖,是生存 desperation 的产物。
为什么彩礼越限越高?
因为底层逻辑没变:农村男性没有议价权。
当一个地方男多女少,女人就成了稀缺资源。
而稀缺,从来不是靠道德约束能控制的。
就像卖方市场里,房东涨房租,你骂他没良心,但你还是得交。
真正的病根,不在彩礼,而在城乡断层。
城市吸走了农村最优秀的年轻人——女孩走了,男孩留下。
女孩走,是因为城市有医院、有学校、有晋升空间;男孩留下,是因为他们没选择。
农村的学校,一个老师带三个年级;村卫生室,连血压计都坏着;镇上唯一的工作,是开小卖部。
当一个地方连“体面活着”的可能性都没有,谈何婚姻?
有人劝年轻人“别攀比”,可当全村人都在比谁家彩礼高、谁家车新、谁家房子大,你家儿子三十岁还单身,亲戚的闲话、邻居的眼神,比彩礼更压人。
政策如果只盯着“不准收十万”,而不解决“为什么非得收十万”,那就是在堵漏的水缸上贴封条。
真正的解法,不在村口的标语,而在县城的医院、乡镇的工厂、乡村的网络课。
让女孩愿意回来,不是靠喊“回归乡土”,而是让回来有饭吃、有学上、有病能医、有未来可期。
让男孩不被逼成“光棍”,不是靠劝他降低标准,而是让他有体面的收入、稳定的住房、值得期待的生活。
我们总说“移风易俗”,但风俗从来不是靠口号改的。
是经济基础变了,人才会变。
当一个农村男孩,能靠直播卖农产品月入过万,能在家门口开个快递驿站养活全家,能让孩子在村小读到初中不辍学——那时,他不需要靠彩礼证明自己“配得上”一个女人。
那时,彩礼,才可能真正从“买卖”变成“祝福”。
别再盯着红包的数字了。
盯着那些空荡荡的村庄,盯着那些回不去的路,盯着那些不敢结婚的年轻人。
他们不是不想爱,是活不下去的时候,爱,太奢侈了。
来源:一往无前艺术家B61h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