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59年,刚刚入夏,合肥街头的风吹得有点急。聂荣臻坐在车里,看着飞快闪过的街景,没说什么。这次走访其实是临时决定,没人觉出那种仪式感。眼下合肥,像是刚从某种紧张里缓过来,省里的老领导,苏毅然,心里也掂量着怎么接待。老朋友太久没见,彼此寒暄时的表情像磨得发亮的
1959年,刚刚入夏,合肥街头的风吹得有点急。聂荣臻坐在车里,看着飞快闪过的街景,没说什么。这次走访其实是临时决定,没人觉出那种仪式感。眼下合肥,像是刚从某种紧张里缓过来,省里的老领导,苏毅然,心里也掂量着怎么接待。老朋友太久没见,彼此寒暄时的表情像磨得发亮的小银勺,不露锋芒,却擦不掉点旧日的温度。
苏毅然还是那样喜欢精心安排。他让后厨忙乎了半天,想着桌上不能马虎,席间却远不如抗战年份里的饭菜直白,“丰盛”才显心意。可等聂荣臻进了房间,瞥见满桌菜肴,眼神里头是一种不合时宜的冷淡。他随手拿起筷子,略带客气地说了一两句,不紧不慢地批评了铺张浪费。没谁敢接茬,场面一瞬变得松垮。苏毅然嘴里应着,心里多少有点犯嘀咕。到底还是上下级的距离,哪怕老友重逢,也无法无视制度和时代的规范。
合肥的探视转瞬便过。聂荣臻往淮南的想法说得也不算多。但一提到淮南,大家心里明白,这座城市正是中央推动大炼钢铁的重头地方。煤矿、钢厂,一切都绕着资源打转。一路上,大家对将军的作息安排得死死的,就是担心他累着。苏毅然做了安排,不让地方干部集体陪餐,只留下个单星副局长和秘书,正好一桌,既简单又周到。节目单换了,气氛却没便得更轻松。聂荣臻始终是那个有点轴、有点“规则第一”的人。
夜里头,大家围在一间小房,菜上得很快。花生米、豆腐、青菜,眼花缭乱没什么,就是省着用油的意思。菜还没入口,聂荣臻盯着那碟花生米,眉头一皱。他开口说花生米是油料作物,特殊时期不该端到桌上。单星赶紧解释,说花生米本地多产。聂荣臻并不接受,顺口就抬出毛泽东爱吃红烧肉现在却自律节俭的事。现场没人再争论,苏毅然使了个眼色,单星赶紧撤了菜。规矩有时候确实让人透不过气,也许这就是骨子里的习惯,改不了。可有人说这样才能树规矩,这话太拧巴,到底是对还是错,真不好说。
之后的面条倒成了晚餐亮点。鸡汤面被夸得天花乱坠,可聂荣臻分明不知道里头有鸡汤。谁也没戳穿,全桌人就想让他吃得舒服点。饭吃完,大家没再多说什么。按理讲气氛尴尬,其实反倒自在些。晚上聂荣臻一头扎进房里,翻了几本书,呼吸里透着一股安心。第二天起来精神头十足,连说要多留几天。面子归面子,身体到底还是动物本能说了算。
上午的时间,用来看资料和报纸。下午有人陪着去矿区逛逛,聂荣臻总是脸带思考,不大说笑。机构忙起来,小城市显得分外紧张。散步途中,矿务局北门外一溜花草,安静地长在那里。聂荣臻眉头紧了紧,说地方大,何不多栽经济作物。这倒像老农民琢磨秧苗似的,见哪有浪费都要唠叨几句。也许是多年的习惯,看什么都想着效益,算计着一分一厘的用处。可也难得来一趟,有时候人就是改不掉这毛病。
转过南边后山,老碉堡赫然入目。随口问起是不是自己修的,答案却让气氛莫名凝重。那玩意是日本人当年盖下的,“国耻不可忘”这四字聂荣臻说出口,语气却不是训斥,像是自言自语多一点。立碑?那谁还记得,后来两座碉堡文革时全拆了。记忆流失,遗迹没留下,历史反而变了模样。
有人提起去淮河边看路况不好,碎石路,车开不上去。没坚持,就搁下了。如果说这次休假像走马观花,倒也不全对。实际遇到的事,哪能由得一个人定?
一次散步间隙,公安局的小相机晃进视线。单星端着机子试拍,被聂荣臻发现。他笑着来了一句“那我们合个影?”语气充满老朋友的随意,倒是不常见。可拍照背景挑在哪儿倒犹豫了一下。单星提议拿辆小汽车当背景,聂荣臻却摇头要站在一排树下。汽车,时代象征;树木,或许才是他心里的安顿。最后照片拍成了,也成了这段短暂停留唯一的影像记录。
合肥、淮南的几日里,除了入夜的宁静,白天的空气总夹杂点紧张。地方干部想多陪陪,聂荣臻又偏不愿见“无谓的人”,不爱闲聊也没兴趣应酬。这样格局摆着,大伙总难做到两全其美,有人认为他守规矩守得过了头,也许不这么较真反倒自在点。可话换成另外的人说出来,立场就不一样。这种矛盾,没人能理清谁更好。
不管是蘸着鸡汤的手擀面,还是那盘没来得及吃一口的花生米,哪里是大事。但特殊时期,规则就是红线,聂荣臻认死理,就是死理。偶尔,一个动作让全场跟着紧张,有时候就是这些枝枝杈杈的小事,撑起一个人或一段历史的气势。别说是不是性格太“轴”,规范总要有人承受才成立。可换句话这种固执说不定会让身边人觉得压抑——用花生米算节约,总有人心里咬着舌头地不服。
时间过得真快。太阳落山时空气安静得过分。后来那一点余温像把乡愁藏在旧城角落。不再有人追究那顿鸡汤面的由来,也没人翻出当年剩下的点滴细节。照片会褪色,遗忘总是来得快,但彼时那个矜持、不见多言的身影,却可能被人反复想起,像某种律令般地定格在那里。
这一幕过去了,是不是还值得回头琢磨?合肥与淮南短暂的气流穿梭,把时代、身份、习惯、脾气全都搅在一锅。有人喜欢有人不喜欢,讲理和不讲理都行,反正故事总有一半写给别人剩下的没人愿意细说。
正因为如此,有时候历史里头真真假假、疙疙瘩瘩的部分,不妨就这样让它们停在哪儿。继续往前走时,无数看得见或看不见的规矩,也许会变成后来人琢磨出来的另一条路。
来源:zwh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