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寿县安徽楚文化博物馆,作为全国唯一以楚文化命名的国家级博物馆,封存着楚国最后的荣耀与江淮大地的千年传奇。新馆于 2022 年落成,由寿县古城原有博物馆迁址而来,是国家一级博物馆,也是安徽排名第二的博物馆。博物馆整体造型巧妙呼应古城的样貌,外墙轮廓恰似古城门,而
寿县安徽楚文化博物馆,作为全国唯一以楚文化命名的国家级博物馆,封存着楚国最后的荣耀与江淮大地的千年传奇。新馆于 2022 年落成,由寿县古城原有博物馆迁址而来,是国家一级博物馆,也是安徽排名第二的博物馆。博物馆整体造型巧妙呼应古城的样貌,外墙轮廓恰似古城门,而内部空间的递进式布局,恰如瓮城一般。
或许你曾在安徽博物院目睹过两件镇馆之宝的风采 —— 气势恢宏的 “铸客大鼎” 和镌刻着黄金文字的 “鄂君启金节”,它们皆诞生于寿县,这片承载着楚文化的璀璨脉络的土地。
尽管两件国宝原件珍藏于安徽博物院,但踏入这座博物馆仍会收获诸多惊喜 —— 馆内珍藏的八百余件楚国遗珍,跨越 2400 年时光而来,让我们一同揭开其神秘的面纱。
楚金币:由 158 枚楚金币组成的金币墙,堪称“金山”,其华丽炫目之姿,让人有 “闪瞎眼” 之感。这些金币表面,精美的纹饰与铭文镌刻其上。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它们纯度极高,且均为楚国迁都至此所铸,每一枚金币无声地诉说着楚国最后的繁华。
累丝镶宝八龙纹金带扣:另一件璀璨夺目的金器,堪称2000年前的顶级奢侈品,是一件不规则的长方形金带扣,据说它的主人是东汉开国皇帝刘秀之子,阜陵王刘延。此金扣正面是一条高浮雕的主龙,周围还有七条小龙环绕。带扣是用金片凿錾成镂空状,再经过模压捶揲,形成了凹凸起伏的浮雕。龙的眼睛、嘴巴、胡须和爪子,都是用细如毫发的金丝固定出来的,真是精致到每一个细节。繁复精湛的工艺,使其成为东汉金器中的珍品。
缠枝牡丹纹金棺:1977年,寿县在拆除清理报恩寺内北宋砖塔时,在塔基下的地宫意外发现这个稀世珍宝——“重佛舍利”金棺银椁。金棺出土时是套放在银椁内,然后套放在石棺中。但是银椁因为怕氧化并未展出,我们今天看到只是金棺。缠枝牡丹纹,是金棺上的纹饰,棺内底部錾刻有“重佛舍利”四字铭文,别看金棺不大,里面居然盛放有三百多颗五彩舍利。你瞧,众多高僧挤在一室,想必应不再孤寂了吧!
右侧为舍利
三足羊首尊:这尊寿县正阳关河堤出土的青铜器,通体墨绿色,极为精巧润泽,惹人喜爱。它由盖与器身两部分构成,盖呈圆形扁平状,器身直口圆腹,一侧延伸出羊颈与器腹相连,颈上为羊头,底部则是三钩形足。以绵羊为原型的造型的青铜器极为罕见,其精湛工艺让人不得不佩服古代匠人的巧妙构思与高超技艺。值得一提的是,这件器物并非出自楚国,而是来源于春秋时期被楚国吞并的小国 —— 州来国。
越王者旨于赐剑:由越王勾践的儿子在位时打造,剑首呈喇叭状,剑柄上有两道凸箍,用绿松石镶嵌出精美的勾连云纹,极富美感,是迄今保存绿松石原貌最完整的越王剑。至于怎么在寿州出现,据说是当初勾践的儿子送给当时蔡国蔡侯君的。
鎏金银神兽刻纹铜舟:又一件刘延之物,铜舟造型类似钵,古代盛汤羹的器物,底部铭文有“中铜五升粉铫”,铫为出门携带方便的金属锅。器物通体施黄白相间的鎏金银工艺,使得其表面呈现出华丽的光泽,黄白相间的色彩搭配也增加了器物的视觉美感,彰显出其高贵的品质。
颍州开元寺大银钟:谁能想到这口看上去平平无奇的大钟也是一件镇馆之宝呢?这件青铜大钟,名为“长兴三祀大钟”,铸造于五代十国后唐时期,高170厘米,口径125厘米,重达5000斤钟通高是现存时代最早体量最重的铜钟。该铜钟原为颍州(今阜阳)开元寺铸钟,在明初南运寿州,还有传说是洪水泛滥飘到寿州!在抗日战争时期,这件大钟曾被用作防空报警,钟声洪亮,远播数十里。
不知道这七件镇馆之宝大家是否看的过瘾呢?这只是博物馆诸多文物中的几个代表,展出的青铜器,瓷器,玉器,还有明代董其昌的《行书绢本十二屏》,哪一件都是无价瑰宝,气度不凡。800 年楚国,最后 19 年的辉煌与衰落,都在这里得以见证。
董其昌的《行书绢本十二屏》
走访过青州博物馆、孔子博物馆、滕州博物馆等多家县级文博场馆后,仍觉寿县楚文化博物馆是难得的宝藏博物馆。若你来到淮南,不妨将它郑重列入必访清单。
来源:春华秋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