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0月27日,其正式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值得注意的是,这是其今年第二次冲击IPO,上一次,它在A股折返;这一次,它选择了更具国际气息的香港。
两年扭亏为盈,三年复合增长率89%。
近日,海辰储能再一次出现在IPO的递表名单上。
10月27日,其正式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值得注意的是,这是其今年第二次冲击IPO,上一次,它在A股折返;这一次,它选择了更具国际气息的香港。
海辰储能一年两度冲击IPO,业内却没人觉得意外。 一方面,海辰确实有实力,绝对称得上储能行业“龙头”称谓。这家创立不过六年的储能公司,去年刚刚扭亏为盈,收入飙到129亿元,出货量冲上全球第三。
另一方面,吸纳资本支持对于海辰储能的发展而言,也是比较迫切的。高速奔跑之后,最现实的问题是“钱”。从厦门到重庆,再到菏泽,海辰正在同步扩三座工厂;美国德州的新基地也刚建成,它成了首家在美国落地系统产能的中国储能企业。
扩产意味着投入,全球化意味着现金流,融资窗口在变窄,海辰储能只能跑得更快。 所以当别人在观望,海辰选择再冲一次。
从外部视角看,此次海辰储能港股二次递表不仅是融资动作,还是一次面向海外市场的信号, 海辰储能显然不满足于国内扎根,而是希望把根系伸向更远的地方,在全球市场“播种”。
而这,并不只是一句口号。
高负荷冲刺
从海辰储能的近几年的财务报表来看,其发展和扩张像开了倍速。
2022年,海辰储能全年营收才仅有36亿余元,仅仅一年后就突破百亿,2024年,在行业寒冬肆虐之时,更是跃升至129亿元, 三年复合增长率高达89%。
其净利润也从两年连续亏损,到2024年变为实现盈利约2.88亿元,毛利率也从11.3%提升到17.9%, 这在储能行业的低价竞争周期中,属于罕见的逆势上扬。
实际上,海辰的增长逻辑并不神秘,抢时间、抢产能、抢订单。
这家公司成立仅六年,却在国内外同时铺开多条产线,厦门、重庆、菏泽三地工厂轮番上马;德州基地的投产让它成为首家在美国实现系统本地化产能的中国储能企业。 截至2025年6月,海辰储能设计年产能已达64.4GWh。
快速扩产带来的直接结果,是海辰在行业价格战中保住了出货量,但也形成了高增长、高投入、高负债的三高结构。根据招股书显示,仅2024年,其研发、销售与管理费用总额就超过15亿元,研发投入占比基本在4%以上。
这意味着它靠研发驱动规模,但同时又要持续融资保持扩张,资本与现金流的紧张关系,正是此次再次递表港股的基本考量。
从现金流看,海辰储能2024年经营活动净现金流为正,但投资支出巨大。重资产模式让它的资产负债率持续走高,招股书披露2023年66.5%,2024年73.1%,2025H1为75.0%, 在储能企业普遍依赖应收账款的行业现实下,持续扩张本身就带来财务压力。
值得一提的是,海辰的一大特点是它几乎把专注做到了极致。 它不做动力电池,不碰消费电子,只做储能——从电芯到系统再到整体解决方案。 这种聚焦让它的战略目标非常清晰,即要做全球储能第一品牌,但也意味着所有风险都暴露在同一个赛道上。
产品矩阵方面,它已经形成从280Ah、314Ah到587Ah的大容量电芯体系,并推出1175Ah长时储能电池;系统端有5MWh液冷与6.25MWh长时系统两条主线;在技术路线上,海辰还推出了首款循环寿命超2万次的钠离子储能电池。
虽然押注长时储能和大容量电芯,顺应了行业从短时向长时电力侧转型的趋势,而且在锂价波动期布局钠电池,是对未来成本拐点的提前防御。但在产品创新的另一面,是生产体系的高复杂度, 多规格、多体系同时推进,需要庞大的设备与品控投入。
相比宁德时代的产业链布局和雄厚财务实力,海辰显然更依赖规模换成本,这种情况在价格下行周期中相比会非常吃力。
把海辰放进整个储能行业来看,它的冲刺并非孤例。
刀尖上起舞
过去两年,中国储能电芯和系统制造进入了过剩临界点,储能系统中标价也从将近2元/Wh多跌到0.5元/Wh;工商业储能系统价格甚至一度低于0.6元/Wh。成本下降带来安装量暴增,却也压缩了利润空间。
在这样的背景下,储能赛道玩家分化正在加速。头部厂商靠技术和品牌吃单,中腰部靠价格和出货维持规模。
海辰储能正站在这条分水岭上,截至2024年其储能电池出货量达到8.5GWh,出货量成为全球第三, 2025年上半年这个数字又增长到30.0GWh,同比增长252.9%。
不过,虽然具有规模优势,但与宁德、亿纬的体系护城河相比, 海辰储能的品牌和议价力仍偏弱。
从海外布局看,它是中国储能出海潮中最激进厂商之一,2024年海外收入占比28.6%,同比大幅提升;2025年上半年海外收入已超12亿元人民币。 这也能从一定程度看出其试图用全球市场对冲国内价格战风险,也是在为未来讲一个全球化的故事。
不难看出,海辰储能是在用极限速度换确定性。它知道储能行业的窗口期不会太久,也知道A股IPO难度高、融资慢,于是选择用资本市场的再冲刺来延续增长。
这种模式的成败,很大程度取决于未来两年储能行业的出清速度。
如果2026年前海外市场保持高增长、长时储能需求兑现,那么海辰能借全球产能完成第二曲线;但如果全球补贴退坡、需求增速放缓,那它就会面临现金流吃紧和产能过剩的双重风险。
所以说,海辰储能港股上市,某种意义上既是一次融资动作,也是一次对未来周期的下注。
来源:梦宇讲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