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商务部宣布暂停十月九日实施的最新一轮稀土出口管制措施一年。美国总统特朗普随即宣称稀土问题"已经解决",并表示将把此前对中国商品加征的二十个百分点惩罚性关税减半,使整体对华关税水平从百分之五十七降至百分之四十七。然而,这一表面上的"解决方案"掩盖了更深层的问
信息来源:https://www.reuters.com/sustainability/climate-energy/china-agrees-one-year-rare-earth-export-deal-issue-settled-says-trump-2025-10-30/
中国商务部宣布暂停十月九日实施的最新一轮稀土出口管制措施一年。美国总统特朗普随即宣称稀土问题"已经解决",并表示将把此前对中国商品加征的二十个百分点惩罚性关税减半,使整体对华关税水平从百分之五十七降至百分之四十七。然而,这一表面上的"解决方案"掩盖了更深层的问题:四月份实施的首轮稀土管制措施依然有效,而全球汽车、国防和半导体产业对中国稀土供应链的结构性依赖并未因协议而改变。
这场看似和解的外交互动,实则揭示了全球供应链权力版图的根本性转变。十七种稀土元素在现代工业中扮演着微小但不可替代的角色——从电动汽车的永磁电机到战斗机的精密制导系统,从智能手机屏幕到风力涡轮机,这些"工业维生素"的短缺足以让整条产业链陷入停滞。而中国控制着全球百分之七十的稀土开采和百分之九十的稀土加工产能,这使北京手握了一张前所未有的战略王牌。
四月管制措施的持续冲击
尽管特朗普和美国贸易代表杰米森·格里尔强调中国不会实施"提议的"管制措施,但他们均未明确提及四月份已经生效的首轮管制。这一轮管制针对七种关键稀土材料,特别是对汽车制造商、国防承包商和芯片制造商至关重要的稀土永磁材料。数据显示,四月管制措施在数周内就导致全球汽车供应链出现短缺,迫使多家汽车制造商暂停部分工厂的生产。
德国汽车工业协会的发言人在十月初表示:"事实上,中国今年四月实施的稀土和永磁体出口限制已经严重加剧了稀土和战略材料的供应紧张局面。"这一评估并非夸大其词。钕铁硼永磁材料是现代电动汽车驱动电机的核心部件,其性能直接决定了电机的功率密度和效率。一辆典型的电动汽车需要约一到两公斤钕铁硼磁体,而高性能车型的需求量更大。中国控制着全球百分之八十五以上的钕铁硼磁体产能,替代供应源极为有限。
四月管制措施引入的"最终用户"审查机制使情况更加复杂。即使产品本身不在管制清单上,如果中国出口商"明知"其将用于军事用途或实质性有助于境外稀土开采、冶炼分离,也需要获得出口许可。这种模糊的"谨慎关注义务"大大增加了合规成本和不确定性。实践中,许多中国供应商选择暂停向不确定客户的出口,以避免违规风险。
纽约时报报道指出,这套出口管制体系已经影响到半导体、汽车和许多其他产品的制造商,对稀土等矿产的垄断赋予北京显著的战略杠杆。更重要的是,中国正在学习和完善美国在半导体领域建立的多层次出口管制体系,将其应用于自身具有优势的关键矿产领域。
十月新规的战略信号
十月九日宣布但现已暂停的新一轮管制措施,范围更加广泛。新规将管制范围扩展到稀土提取和分离技术、用于生产稀土永磁体的特定材料组合,以及某些稀土合金和中间产品。更引人注目的是,新规明确禁止向任何国家出口用于军事装备的相关材料或部件。
这一条款具有深远的地缘政治含义。西方国家担忧,这可能削弱对乌克兰的武器援助,因为许多现代武器系统依赖稀土材料。美国F-35战斗机每架需要约四百一十七公斤稀土材料,用于发动机、电子设备和雷达系统。欧洲和日本的国防工业同样高度依赖中国稀土供应链。BBC中文网报道指出,业内普遍认为,这次中国亮出的最新"稀土牌"涉及广泛,对国防装备、半导体制造、高性能磁性材料、新能源汽车等多个领域产生的潜在影响巨大。
新加坡Edge Research创始人Tim Zhang指出,中国商务部的声明还包括承诺研究和完善计划,这为北京与美国达成稀土协议提供了足够的灵活性。换言之,暂停并非放弃,而是一种战术性调整。中国保留了在未来任何时候重新激活或修订管制措施的选项,这使稀土问题持续成为中美谈判中的杠杆工具。
供应链韧性的虚幻承诺
面对中国稀土管制,西方国家和企业纷纷宣布要建立"供应链韧性"和"战略自主"。美国、欧盟、日本和澳大利亚都推出了稀土产业扶持计划,试图重建本土或友好国家的稀土供应链。然而,现实远比政策宣示复杂。
稀土产业的瓶颈不在开采,而在加工。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都拥有可观的稀土储量,但将稀土矿石转化为高纯度稀土氧化物,再进一步加工成永磁材料和其他终端产品,需要复杂的化学分离工艺和精密的冶金技术。中国用了数十年时间建立起这套完整的产业链,包括数千家企业、数十万熟练工人和完善的环保处理设施。
环境因素是另一个重大障碍。稀土分离过程会产生大量废水、废气和放射性废渣。中国愿意承担这种环境代价,并在过去二十年间投入巨资改善环保技术。相比之下,西方国家严格的环保法规使新建稀土加工厂面临漫长的审批流程和高昂的合规成本。美国莫利矿业公司在加州的Mountain Pass矿曾是西方最大的稀土生产基地,但在二零零二年因环境问题关闭。该矿在二零一二年重启,但加工仍主要在中国进行。
更根本的问题在于经济可行性。中国稀土产业经过数十年发展,已经实现了规模经济和垂直整合。观察者网援引分析人士指出,凭借在稀土矿产生产领域的主导地位以及对其他战略产业的掌控,中国将供应链作为筹码的能力可能比美国更强。在当前价格水平下,西方新建的稀土项目很难与中国竞争。一旦中国恢复正常供应,价格下跌可能使这些新项目陷入亏损,重现过去数十年间多次出现的"投资-停产"循环。
协议的有限性与未来不确定性
特朗普宣布的"解决方案"本质上是一个临时性的缓冲协议。中国同意暂停十月新规一年,但保留四月管制措施,这意味着供应链压力依然存在。对于严重依赖稳定、可预测供应的制造业来说,一年期协议几乎无法提供足够的确定性来进行长期投资决策。
端传媒的分析指出,即使双方达成初步协议,中国稀土出口依然可能缓慢且不稳定。历史经验显示,中美之间的贸易协议往往因执行问题而产生新的摩擦。如果中国认为美国没有履行关税减让承诺,或美国认为中国在出口许可审批上拖延,双方可能再次陷入"报复循环"。
更深层的问题是,这场稀土博弈反映了全球化时代供应链相互依赖的脆弱性。过去四十年,跨国公司基于成本效率和专业化分工原则,将生产环节分散到全球各地。这种高度整合的供应链在和平时期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但在地缘政治紧张时期却成为国家竞争的工具。稀土只是这一更广泛趋势中的一个突出案例。
从战略角度看,中美在稀土问题上的博弈远未结束。中国掌握的不仅是当前的供应优势,更重要的是产业链整合能力和技术积累。即使西方国家在未来十年成功建立替代供应链,中国仍将在成本、技术和规模上保持显著优势。与此同时,中国正在加速推进稀土产业的高端化和绿色化,通过技术创新巩固长期竞争力。
这场围绕稀土的供应链博弈,最终可能促使全球制造业重新思考"效率"与"韧性"的平衡。过去四十年全球化的逻辑是追求极致效率,将每个环节放在最具成本优势的地方。未来的逻辑可能是在效率和安全之间寻找新的平衡点——即使这意味着更高的成本和更低的专业化水平。但无论如何,短期内全球制造业对中国稀土供应链的依赖不会消失,而这正是北京手中最有力的谈判筹码。
来源:人工智能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