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不能喝“浓茶”?钟南山院士提示:稳定血压,建议少喝2水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30 15:29 1

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本文2031字 阅读5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张阿姨今年63岁,患高血压已有十多年。平时她特别注意饮食,少盐低脂,每天还坚持散步一小时。但她有一个习惯:每天早上泡一大壶浓茶,说是“提神醒脑、刮油降压”。

可最近,她突然感到头晕、心悸,血压一度飙到170/100mmHg。去医院一查,医生告诉她:这个“浓茶”喝错了,可能是推高血压的“元凶”之一。

这让张阿姨很疑惑:茶不是天然的健康饮品吗?怎么反而升血压了?

其实,不光是茶*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喝的几种“水”,也可能在悄悄影响着血压的波动。钟南山院士就曾在公开采访中提醒,高血压患者在日常饮水方面要格外注意。今天我们就来聊聊,那些看似无害、实则“暗藏杀机”的“水”。

很多人以为,高血压主要是“吃咸了”或“动少了”引起的,跟水关系不大。但实际上,水分摄入直接影响血容量和血管张力,高血压患者喝水也要讲究方式。

当人体摄入大量水分后,血容量会暂时增加,心脏泵血压力升高,从而导致血压上升。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曾指出,高血压患者应避免一次性大量饮水,特别是清晨空腹时,否则可能诱发血压骤升,甚至引发心脑血管意外。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高血压患者要少喝水。关键在于“怎么喝”和“喝什么”。

在一次健康讲座中,钟南山院士表示:“高血压人群要控制饮食中刺激性饮品的摄入,尤其是含咖啡因和高钠的饮品。”那么,具体是哪两种水最该避免呢?

1.浓茶水——“隐形提压剂”

茶叶中天然含有咖啡因,尤其是绿茶、红茶中的含量并不低。适量饮用可以提神醒脑,但一旦泡得过浓或频繁饮用,就容易刺激神经系统,引发心跳加快、血压升高。

有研究指出:每天摄入超过200毫克咖啡因的人群,其收缩压平均升高4-5mmHg。浓茶中的咖啡因含量虽不如咖啡,但大量饮用一样会产生累积效应。

而且,浓茶还可能影响降压药的代谢与吸收。比如,茶多酚会与某些钙通道阻滞剂产生拮抗作用,降低药效。

因此,高血压患者若实在爱喝茶,建议选择低咖啡因的淡茶,如白茶或淡普洱,每次不超过200ml。

2.高钠矿泉水——“看不见的盐”

很多人喜欢喝瓶装矿泉水,却忽视了一个关键指标:钠含量。

部分天然矿泉水中钠离子浓度较高,每升可达100毫克以上长期饮用高钠水,相当于在“喝盐水”,无形中增加了钠摄入。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曾明确指出:高钠摄入是高血压发生和控制不良的重要因素。而《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也建议:每日钠摄入应控制在2000毫克以下,相当于食盐5克。

如果每天喝两瓶高钠水(约1L),就已经摄入了100-200毫克钠,占总限量的5-10%。对于已经超标的日常饮食来说,这部分“水钠”很容易成为压垮血压的“最后一滴”。

建议选购“低钠”或“无钠”矿泉水,优先查看瓶身标签中“钠Na+”含量。

除了“喝什么”,“怎么喝”同样重要。高血压患者在日常饮水时,应避免以下几个误区:

清晨起床猛灌水

睡了一整晚,身体确实缺水,但早上空腹猛喝水会刺激交感神经兴奋,可能引起血压飙升、心率加快。

建议起床后先坐床边缓一缓,然后小口慢饮温水100-150ml。

一次性喝太多

短时间内大量饮水,会迅速扩张血容量,心脏负担加重,尤其是合并心衰的患者,风险更高。建议将每天的饮水量分成6-8次,每次不超过250ml。

喝功能饮料、运动饮料代水

这类饮品虽然口感好,但普遍含糖量高,钠含量也不低,一些还添加咖啡因等刺激成分。长期替代白水饮用,不仅升血压,还可能影响药物代谢,增加肾脏负担。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建议:高血压患者的日常饮水应以清水为主,适量分次饮用,避免过冷过热。

以下是几个实用建议:

每日饮水量保持在1500-2000ml之间,根据季节、运动量适当调节。

以温水为宜,避免冰水或过热饮品刺激血管收缩。

少量多次,每次150-200ml,避免一次性大量饮水。

特殊人群如肾功能不全、合并心衰者,应在医生指导下控制饮水量。

饮食方面应坚持低盐、低脂、高钾膳食,如DASH饮食模式。

生活方式需规律作息、适量运动、戒烟限酒。

心理调节也很关键,长期焦虑会让交感神经过于兴奋,导致血压不稳。

药物治疗不能中断,必须在医生指导下长期规范服用。

钟南山院士曾说过:“高血压不是靠忍,而是靠管。”这份“管”,包括饮食、运动、情绪,当然也包括你每天喝下的那几杯水。

[1]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高血压防治指南(2024年版)
[2] 中国心血管健康联盟. 高血压患者生活方式干预建议
[3]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 中国高血压防控蓝皮书(2023)
[4] 钟南山院士《健康中国行动》采访内容,2023年
[5] 中国营养学会.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年)

感谢每一位关注我们的你!有你在,我们会更好!

来源:汪医生谈健康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