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保供给”到“共富裕”:“菜篮子工程”市长负责制与成都实践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0-30 19:07 1

摘要:在中国的国家治理体系中,很少有哪项制度能像“菜篮子”市长负责制一样,如此直接地将都市的脉搏与乡村的心跳联系在一起。它始于一个物资短缺时代的民生保障举措,却在中国独特的“大城市带大农村”的探索中,演变为一条通往城乡共同富裕的重要路径。其中,成都市以其深刻的实践,

在中国的国家治理体系中,很少有哪项制度能像“菜篮子”市长负责制一样,如此直接地将都市的脉搏与乡村的心跳联系在一起。它始于一个物资短缺时代的民生保障举措,却在中国独特的“大城市带大农村”的探索中,演变为一条通往城乡共同富裕的重要路径。其中,成都市以其深刻的实践,为我们提供了观察这一制度如何催化城乡共荣的绝佳样本。

一、制度的演进:从城市保障到城乡共赢的使命升华

“菜篮子”市长负责制的演变,清晰地反映了中国城乡关系从割裂到融合的宏大叙事。

· 1.0时代(保供给): 诞生于1980年代末,核心是解决城市副食品短缺,建立城郊生产基地,使命是 “装满城市的篮子”。

· 2.0时代(保安全): 进入新世纪,重点转向质量安全和价格稳定,使命升级为 “守护城市的餐桌”。

· 3.0时代(促融合): 以2017年全国性考核为标志,制度进入系统化阶段。其内涵再次升华,被视为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富裕乡村的口袋” 的关键抓手。城市的食品安全与乡村的产业兴旺,被系统地捆绑在同一个责任框架内。

在这一升华过程中,专家学者们的理论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导航。西部农业品牌研究院执行院长李耀中提出的 “城乡1+1计划” ,精准地揭示了其核心逻辑。

该理论认为,共同富裕不是城市的财富向乡村的简单转移,而是要通过机制设计,实现 “城乡对等、价值共生”。

· 城市的“1”:是巨大的消费市场、资本、品牌与技术。

· 乡村的“1”:是优质农产品、生态环境、文化与劳动力。 传统的“采购”模式是“1+1=2”的物理叠加,城市是主导方,乡村是被动方。而“城乡1+1”追求的是产生化学反应,通过品牌共建、利益共享,实现“1+1 > 2” 的价值创造,让城乡双方在合作中都获得更大的发展增量,这才是共同富裕的可持续路径。

成都作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其“大城市带大农村”的格局,正是检验“菜篮子”制度能否成为共富引擎的试金石。成都的答案是:将“菜篮子”工程全面融入城乡统筹发展的大战略,使之成为连接城乡、激活乡村的“黄金链条”。

1. 规划先行:全域统筹,重塑城乡经济地理

· 成都跳出“就城论城”的局限,在全域范围内规划“菜篮子”产品生产功能区。例如,将彭州市明确为“西部菜都”,投入资源进行全域土地整治和高标准农田建设。这不是简单的指定生产基地,而是将乡村的产业发展深度嵌入城市的核心功能体系,从源头上为乡村赋能。

2. 市场赋能:公益枢纽,打通价值实现通道

· 在彭州建设的四川国际农产品交易中心,是成都实践的关键。它作为公益性的流通枢纽,避免了纯商业市场的垄断压价弊端。其巨大的人流、物流和信息流,不仅解决了“卖难”问题,更成为了价格发现和价值提升的平台。

· 数据印证:彭州市蔬菜种植面积达80余万亩,年产量超过230万吨,通过这个枢纽,产品销往全国,甚至出口。在品牌加持下,“彭州莴笋”等地理标志产品的地头收购价常年比普通产品高15%以上,直接提升了农民的经营性收入。

3. 机制创新:多元联结,确保农民分享增值收益

· 成都通过发展“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探索“保底收购+按股分红”、“订单农业+二次返利”等模式,让农民不仅仅是原料供应者,更成为产业链的参与者和利益共享者。这正是从“输血”到“造血”,最终实现“活血”的共富机制。

· 成都市政府整合城市的设计、营销和媒体资源,与彭州等地的优质农产品对接,共同打造“天府源”等区域公用品牌。这正是李耀中“城乡1+1”理论的落地:城市的品牌营销能力 + 乡村的优质产品 = 具有高附加值的市场品牌。这使“菜篮子”产品从“土特产”升级为“精品礼盒”,价值链的延长带来了收入的倍增。

共同富裕的成效:

· 收入差距缩小:2022年,成都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3.2万元人民币,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至1.83:1,远优于全国平均水平,稳步迈向共同富裕。

· 产业活力迸发:围绕“菜篮子”,催生了农产品加工、乡村旅游、电商直播等新业态,形成了“接二连三”的融合效应。彭州每年举办的“蔬菜博览会”,已成为农旅融合、吸引城市消费的盛会。

· 人才回流加速:产业的繁荣改变了乡村的人口结构。越来越多的“新农人”返乡创业,从事电商、民宿、文创等工作,为乡村带来了新观念、新活力,打破了“乡村衰退”的恶性循环。

面向未来,在共同富裕的目标指引下,“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将进一步完善:

1. 数字化共富:利用区块链技术建立全域农产品数字身份。消费者扫描二维码,不仅能追溯产地,还能看到生产的农民、合作社的故事,建立情感连接,让“为价值付费”成为城市消费的新时尚,直接惠及生产者。

2. 绿色化共富:将“菜篮子”基地纳入城市碳中和规划。鼓励发展生态农业,使农田成为城市的“碳汇”和生态屏障。探索“碳普惠”机制,市民消费本地绿色农产品即可积累个人碳积分,形成 “绿色生产-绿色消费-生态补偿” 的良性循环。

3. 共同体共富:未来将进一步深化产权改革和利益联结。推动成立由城市资本、村集体和农户共同入股的品牌运营公司,使农民真正成为“股东”,稳定分享品牌带来的长期红利,构建坚不可摧的 “城乡发展。

结语

“菜篮子工程”市长负责制在成都的实践,生动诠释了“大城市带动大农村”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片广阔的蓝海。它成功地将一项城市本位的保障制度,转型为一个驱动城乡要素双向流动、价值共创共享的战略平台。

当城市的餐桌安全与乡村的产业繁荣被制度性绑定,当市长的责任与农民的收益息息相关时,一条以城带乡、城乡共富的道路便愈发清晰。成都的经验表明,共同富裕的图景,正是在这样一个个具体的、充满智慧的制度创新中,一步步照进现实。

来源:耀中品牌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