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刻鲁迅的北京“搬家记”!解锁会馆到小院的北漂轨迹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30 17:30 1

摘要:在北京的胡同深处,散落着一位文学巨匠的生活印记。1912年至1926年,鲁迅在北京度过了整整十四年时光,很多地方都记录着他曾经生活的轨迹。绍兴会馆、八道湾胡同、砖塔胡同和宫门口西三条(今鲁迅博物馆),这四处居住地见证了他文学创作的巅峰岁月,也记录了他思想的蜕变

在北京的胡同深处,散落着一位文学巨匠的生活印记。1912年至1926年,鲁迅在北京度过了整整十四年时光,很多地方都记录着他曾经生活的轨迹。绍兴会馆、八道湾胡同、砖塔胡同和宫门口西三条(今鲁迅博物馆),这四处居住地见证了他文学创作的巅峰岁月,也记录了他思想的蜕变历程。

1912 年 5 月,鲁迅告别南京赴京,入职教育部。

抵达京城的第一晚,他暂居宣武门外骡马市的 “长发店” 客栈,次日便迁居至南半截胡同内的绍兴会馆。

绍兴会馆始又名绍兴县馆,原是山阴与会稽两县的会馆,称“山阴会稽两邑会馆”。会馆建于清道光六年(1826年),会馆内的建筑有“仰级堂”、“涣文萃福之轩”、“藤花别馆”、“绿竹舫”、“嘉阴堂”、“补树书屋”、“贤阁”、“怀旭斋”、“一枝巢”等。鲁迅的祖父周福清进京时还曾在这里居住。

绍兴会馆旧照

鲁迅刚搬进绍兴会馆时就住在“藤花别馆”。1916年5月,他为逃避喧闹又迁入了“补树书屋”居住(其1916年5月6日的日记中曾有记述:下午以避喧移入补树书屋)。

补树书屋内,古藤盘绕、古槐矗立,鲁迅日复一日埋首钞录古碑。在那寂寞与压抑的日子里,他心中文学革命的火种在悄然酝酿。

此后,《狂人日记》《孔乙己》《药》《一件小事》等经典小说相继诞生于他的笔端,为中国文学开辟了全新的发展纪元。

鲁迅在北京居住的十四年中,绍兴会馆是他居住最久的地方。这里既是他早期文学创作的重要摇篮,更真切见证了这位文坛巨匠从抑郁沉潜到觉醒奋起的完整历程。

为接绍兴的母亲与家人来京团聚,鲁迅决意在北京购置房产。1919年2月至7月间,他四处奔走物色。念及两位兄弟皆有子女,需宽敞场地供孩子们嬉戏,他最终选定了面积阔绰的八道湾11号。

1919年12月29日,鲁迅全家搬进八道湾,这是除绍兴老家外,一家12口唯一聚族而居的地方。

这座三进四合院规模颇大,占地约四亩,共有瓦房二十七间、灰背房五间。院门坐落于院落东南角,门楣饰有花砖。入院先见外院影壁,南侧九间倒座房由西至东依次分布:三间客房、三间会客厅,以及三间通道与佣房。最西侧的客房,曾是鲁迅伏案创作、日常休憩之处;会客厅则屡有名人到访,胡适、蔡元培、沈尹默等都曾在此相聚。

二进院的核心是三间北房:西侧一间为鲁迅与朱安的居所,东侧一间供母亲鲁瑞居住,中间则作为全家饭厅。院内另有东西厢房各三间,西厢房是周氏三兄弟的共用书房,东厢房则用作堆房与配房。

八道湾11号院内旧照 图源澎湃新闻

北房后侧矗立着九间后罩房,与前院构成第三进院落(即后院)。这里按需分配为三间内客房,以及周作人、周建人家眷的居住之所。

定居八道湾11号的岁月,是鲁迅创作的黄金阶段。他不仅参与《新青年》《北京大学日刊》《晨报副刊》等报刊的编辑工作,还踊跃投稿发声;《阿Q正传》《故乡》《鸭的喜剧》等传世经典,也均诞生于此。

然而这段时光并非全无波澜,鲁迅与周作人在此期间兄弟失和。1923年8月,鲁迅携朱安离开八道湾,结束了在这里近四年的居住。

离开八道湾后,鲁迅暂居于砖塔胡同61号。这是他北京居所中停留最短的一处,仅九个月。

这座院落坐南朝北,鲁迅居于三间北房,西屋两间则住着俞芬与她的妹妹俞芳、俞藻。

相较于此前八道湾11号的宽敞阔绰,这里显得格外局促。三间北房总面积不过二十余平方米,西侧是朱安的卧室,东侧归母亲居住,中间的堂屋只能 “一屋多用”——白日作为会客、用餐之地,夜晚便成了鲁迅写作与休憩的空间。

砖塔胡同61号(今84号)院内景象 2012年3月 图源新京报

屋漏偏逢连夜雨。刚搬离自己购置的宽绰居所,住进狭小破旧的廉租房,兄弟失和的苦闷郁结于心,加之工作劳顿,鲁迅的肺病再度复发。

即便处境窘迫,他在砖塔胡同的九个月里依旧笔耕不辍:完成《祝福》《在酒楼上》《幸福的家庭》《肥皂》四篇小说,撰写论文《宋民间之所谓小说及其后来》,定稿《中国小说史略》下卷,还精心校勘了《嵇康集》。

这四篇小说后来收录于《彷徨》,鲁迅在集子的题诗中,道尽彼时文坛景象与自身心境:“寂寞新文苑,平安旧战场。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

待身体稍见好转,鲁迅便再度踏上了寻觅新居的路途。

1923年10月,鲁迅相中了阜成门内三条胡同21号的旧屋,“因买定第廿一号门牌旧屋六间,议价八百,当点装修并丈量毕讫,付定金十元。”

1924年5月,西三条21号院装修落成,鲁迅随即携朱安迁居至此。这座小巧的四合院布局紧凑,南北房各三间,东西房各一间。北屋东西两侧分别是母亲鲁瑞与朱安的居所,中间用作餐厅;北屋正中向北凸出一间仅8平方米的小屋,俗称“老虎尾巴”,正是鲁迅兼具卧室与书房功能的专属空间。

在这里,鲁迅先后完成《野草》《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文集,《彷徨》《坟》《朝花夕拾》中的部分篇章也诞生于此。院内三株白丁香与一株虎刺梅,皆为1925年他亲手栽种,为小院添了几分生机。

“老虎尾巴” 图源北京鲁迅博物馆

1926年8月,鲁迅告别北京,前往厦门大学任教。

1929年5月和1932年11月,他两度从上海返京探望母亲,都曾在这座小院短暂居留。

这里是鲁迅北京居所的最后一站,尽管在此仅居住两年,却是他在京四处故居中唯一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处遗址。

如今,鲁迅在北京的四处故居虽仍留存于世,处境却各有不同。

绍兴会馆大门紧锁,暂不对外开放;八道湾11号坐落于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内得以妥善保护,仅在学校招生开放日有限开放;砖塔胡同84号院门口标注着“祝福小院”,院内陈列着部分鲁迅作品;而由原北京鲁迅博物馆与北京新文化运动纪念馆合并组建的现鲁迅博物馆,馆内旧居仅开放一间屋子,展品与馆内主展区相近,院中当年的植物依旧长势繁茂。

鲁迅在北京的十四年,既是他文学创作臻于巅峰的黄金时期,也是他思想实现深刻蜕变的关键阶段。不妨趁着金秋时节,循着这些散落于胡同深处的足迹,触摸斑驳的砖墙,在岁月沉淀中,感受先生文字里的呐喊与沉思。

关于鲁迅在京的四处居所,您还有哪些故事?

欢迎在留言区留言~

进入“西城老故事群”。

您身边如果有特别的人和事,

或者需要发布租房、寻人、寻物等信息,

都可以联系我们。

.end.

来源:北京西单传统文化联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