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年长达37天的“双11”促销周期已于近日开启。各大电商平台持续升温,消费者们跃跃欲试,准备好好“剁手”一番。然而这场购物之旅刚开启就状况百出,不少网友直呼“套路好深”。
今年长达37天的“双11”促销周期已于近日开启。各大电商平台持续升温,消费者们跃跃欲试,准备好好“剁手”一番。然而这场购物之旅刚开启就状况百出,不少网友直呼“套路好深”。
早在去年,市场监管总局就发布了《“双11”网络集中促销合规提示》,严禁不按规定明码标价、价格欺诈等侵害消费者权益的行为。然而,今年“双11”依旧是商家各种价格套路不断,直播间虚假促销也是频频出现,更有商家因为“虚假摆拍”被市场监管部门重罚20万元的案例爆出。今年“双11”到底有何乱象,又该如何解决?记者带你一探究竟。
价格套路背后
五大原因让商家花式调价
“熬夜蹲点抢购,结果发现比平时还贵1000元!”成都消费者罗女士盯着购物车里突然涨价的沙发,气得直接关闭了订单页面。
2025年京东“双11”领券页面
2025年天猫“双11”领券页面
这并非个例,中消协近日发布的监测数据显示,今年“双11”期间,“先涨后降”现象集中爆发,部分商家通过修改商品页面、隐藏历史低价等手段模糊价格走势。比如消费者小琳发现,某外套预售定金+尾款需423元,而现货直接购买仅402元;更有多名消费者吐槽沙发、鞋子等商品在“双11”期间突然提价千元,满减后仍高于日常售价。
“双11”活动中同款万能胶水对比
实际上,价格套路已成为每年“双11”消费者关注和吐槽最多的问题。然而其背后到底谁在主导网络电商花式调价?记者总结梳理了近年来商家“先涨后降”的五大原因。
一是成本压力倒逼折扣缩水。近年来,大宗商品涨价传导至消费端,其中食品企业最高提价18%。成都一家家具厂商的负责人就向记者诉苦:“海绵原料涨了40%,‘满300减50’的优惠活动全要我们自己倒贴!”另一位售卖手工艺品的店家则透露,他的店铺每年的推广费用在100万元左右,不想亏本就只能提高售价,“羊毛还得出在羊身上”。
二是品牌拒绝透支价值。今年,部分3C产品在天猫与京东的折扣差异竟达200元。某通讯器材老板坦言:“降价促销会拉低品牌调性,现在更倾向‘买加送’而非直接降价。”
三是监管重拳改变游戏规则。反垄断政策严禁平台强制“二选一”或最低价协议,这让商家获得定价自主权。
四是渠道分流削弱平台优势。私域流量让商家摆脱比价压力。某服装店主称:“直播间专属优惠比平台大促更灵活,老客复购率超60%。”
五是复杂规则制造价格迷雾。88VIP会员价、隐藏优惠券、限时秒杀等叠加机制,使比价难度倍增。消费者实测发现,同一商品组合支付方式会导致10%~15%价差。
网络虚假宣传
直播带货成“重灾区”
直播带货无疑是今年“双11”的主战场。然而,作为“双11”的新兴力量,直播间本应为消费者提供更多的选择和更优惠的价格,却也渐渐成了虚假促销的重灾区。
目前,低价已经成为主播在“双11”期间保持流量、吸引消费者的重要手段。数据显示,今年“双11”开播首日,某头部主播的全天商品交易总额比去年同期减少了30%以上。正如某地毯商说,他与带货主播达成合作,结果卖完产品后,自己反而赔了10万多元,“主播的佣金抽取额度太高,一旦流量上不去,商家回本都难,只能通过带有强烈情绪价值的夸张宣传吸引消费者。”
某头部主播被爆直播流量大不如前
为了引客、留客,各类“博眼球”的戏码在直播间不断上演。“大家都在争做兴趣电商,让消费者为兴趣买单。用夸张表情、模版话术、剧情桥段立起人设,再加上产品的价格优势,才能让更多消费者产生新鲜感。”一位电商直播业内人士透露,只有观众的进入率越高、停留时间越长、商品点击次数越多,平台才会倾斜更多流量。
据第三方监测数据,今年直播带货中虚假宣传比例超过两成,不少主播存在夸大商品功效、虚高原价甚至销售假冒伪劣商品的行为,严重侵害了消费者权益。例如,某美妆品牌在直播中宣称其唇釉“持久不脱色”,消费者购买后却发现效果与宣传大相径庭。这种虚假繁荣,不仅损害了消费者利益,也影响了直播带货行业的健康发展。
就在近期,市场监管部门会同长沙市属地公安机关成功查处一企业内员工虚构“某大型科技公司前首席女技术黑客”身份发布虚假广告案,涉案企业被依法处罚20万元,相关违法账号已被注销。
对此,市场监管总局发出呼吁,共建清朗网络空间。
共建清朗环境
多方合力治理网络乱象
面对“双11”期间的价格套路与虚假促销,10月24日,上海市市场监管局率先召集该市20家重点网络经营企业,召开网络集中促销合规指导会。随后,深圳、长沙、重庆等地的市场监管部门也相继召开相关会议并发布了一系列规范“双11”网络集中促销活动的通知和消费提示。
正如深圳市市场监管局近期发布的一条微博所言:直播间的那些花式促销和情绪价值终究只能套路消费者一时,只有提供真正的实惠和优质的服务,才能得到消费者长期信任和支持。
对此,政府、电商平台与消费者需形成合力,共同构建清朗的网络交易环境。
政府部门应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界定虚假宣传、价格欺诈等行为的法律责任,提高违法成本。行政监管机关更要加强对虚假或误导性价格套路的打击力度,对违法违规行为进行严厉处罚,联合电商平台定期发布警示案例与预警信息,进行披露和通报,形成有效震慑,并建立投诉举报机制,鼓励消费者积极举报违规行为。
电商平台和商家则需加强行业自律,共同维护良好的市场秩序和消费者权益。业内人士建议,电商平台可以进一步优化简化满减、折扣等促销规则,避免设置过于复杂的条件,提升消费者的购物体验;透明化价格信息,确保价格信息的真实性,避免虚假折扣和价格欺诈行为;完善售后服务体系,提高客服响应速度和问题解决效率,保障消费者权益。
消费者应理性消费,增强维权意识,对发现的违规行为及时向市场监管部门或消委会举报,也可拨打12315、12345求助。
相信在多方共同努力下,“双11”将回归本质,成为真正惠及消费者的购物盛宴。
全媒体记者 郭剑夫
来源 | 消费质量报
编辑 | 陈蕊妮
校对 | 聂行
责编 | 涂伟
审核 | 开永丽
版权声明 | 本文仅作分享之用。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
来源:消费质量报社
